2020-12-16 14:35:04 來源:環球財富網 作者:佚名
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金在線微信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新冠疫情之後,監管更加重視推動金融機構加強便捷信貸服務,這不僅是一些地方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更成為了監管賦能實體經濟的抓手。便捷信貸服務的背後,不是降低信貸風控標準,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拓寬金融的服務邊界和效率。特別是在疫情時期,大量實體企業急需資金支持,但是利用傳統金融手段無法提供服務。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聯合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不見面的便捷化信貸服務,很好的為實體經濟輸送大量新鮮血液,救活了大量中小企業,也解決了個人消費者的短暫資金需求。金融科技公司的便捷化信貸服務,在經濟復甦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但由於資金、人才和技術基礎的差異,以及體制僵化、內部管理人員對金融科技的認識及支持不足,導致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逐漸顯露,差距越來越大。對於部分中小金融機構而言,如何緊跟時代、加速轉型,成為目前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便捷信貸服務背後的數位化提速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公布了《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更加優惠」、「鼓勵商業銀行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優化再造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發放流程和模式,推行線上服務、『不見面』審批等便捷信貸服務。」
倡導便捷信貸服務,讓企業能夠更快地享受更好的信貸服務,是監管推動金融科技落地的初衷。受新冠疫情影響,這一目標的實現被進一步加速,早在疫情後復工復產的艱難時刻,監管就開始推進通過金融科技便捷中小微企業融資。
浙江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包祖明就曾表示,這次疫情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收穫,就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發展線上金融是「危」中之「機」。原來線下至少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貸前調查,客戶經理依託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僅需幾分鐘即可實現,無需實地走訪。
正是看到了金融科技帶來的便捷信貸服務的顯著成效,今年九月,總 理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金融政策方面,要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更加優惠」,並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展普惠金融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切實解決『首貸難』、『續貸難』等問題。」
加強金融科技建設,不是應對疫情期間的救市之舉,而是監管的長期戰略。作為對未來5年乃至15年的戰略規劃,今年11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由此可見,金融科技的普及和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
分化的金融機構,鴻溝如何填平?
金融行業加速數位化轉型,不僅是監管的要求,更是行業的共識。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撰文指出,銀行業作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更需要與金融科技緊密結合,融入新的業務場景,加速完成數位化轉型,提升「無接觸金融」服務能力。
但是,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技術差異非常之大,當頭部金融機構已經一騎絕塵時,很多中小金融機構依舊望塵莫及。
2020年上市銀行的半年報就透露了很多信息。工行稱會「持續推進智慧銀行信息系統(ECOS)建設」。截至6月末,建行的科技人員總人數接近1.1萬人,佔集團人數的近3%;農行也制定了《信息科技近期發展規劃(2020-2021年)》,確保人員、資金和研究力度;郵儲銀行上半年的信息科技投入也超過51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3.53%。
相比大銀行的精兵強將和一擲千金,中小銀行的數位化轉型可謂捉襟見肘。
正如鄭州銀行行長申學清總結,城商行在金融科技轉型中面臨三大難題——認知不夠統一,理念相對落後,人才、技術儲備略顯不足。縮小金融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除了監管督促、自身重視,還急需尋求外援支持。
對於一些自身實力不足的金融機構,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藉助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完成數位化轉型是唯一的機會。正如申學清所說,「城商行可結合業務創新轉型需要選擇技術轉讓、委託研發、聯合攻關、共建研發基地、發起成立或加入行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合作形式,快速獲取相對技術優勢,強力賦能業務的創新轉型。」
中騰信作為行業資深的金融科技服務商,深耕金融科技領域,早早地開始了對科技創新的不懈探索,並擁有專業的科技團隊,已在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知識圖譜等方面均已實現成功的落地應用,並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科技賦能金融機構轉型的全新加速器。
未來,中騰信仍將積極響應監管政策為便捷信貸服務,同時進一步努力探索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實現技術創新,為金融機構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