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信貸服務提速,銀行等金融機構急需中騰信等金融科技公司賦能...

2020-12-17 中金在線

便捷信貸服務提速,銀行等金融機構急需中騰信等金融科技公司賦能

2020-12-16 14:35:04 來源:環球財富網 作者:佚名
關注中金在線:
  • 掃描二維碼

    關注√

    中金在線微信

在線諮詢:
  •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新冠疫情之後,監管更加重視推動金融機構加強便捷信貸服務,這不僅是一些地方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更成為了監管賦能實體經濟的抓手。便捷信貸服務的背後,不是降低信貸風控標準,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拓寬金融的服務邊界和效率。特別是在疫情時期,大量實體企業急需資金支持,但是利用傳統金融手段無法提供服務。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聯合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不見面的便捷化信貸服務,很好的為實體經濟輸送大量新鮮血液,救活了大量中小企業,也解決了個人消費者的短暫資金需求。金融科技公司的便捷化信貸服務,在經濟復甦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但由於資金、人才和技術基礎的差異,以及體制僵化、內部管理人員對金融科技的認識及支持不足,導致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逐漸顯露,差距越來越大。對於部分中小金融機構而言,如何緊跟時代、加速轉型,成為目前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便捷信貸服務背後的數位化提速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公布了《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更加優惠」、「鼓勵商業銀行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優化再造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發放流程和模式,推行線上服務、『不見面』審批等便捷信貸服務。」

  倡導便捷信貸服務,讓企業能夠更快地享受更好的信貸服務,是監管推動金融科技落地的初衷。受新冠疫情影響,這一目標的實現被進一步加速,早在疫情後復工復產的艱難時刻,監管就開始推進通過金融科技便捷中小微企業融資。

  浙江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包祖明就曾表示,這次疫情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收穫,就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發展線上金融是「危」中之「機」。原來線下至少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貸前調查,客戶經理依託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僅需幾分鐘即可實現,無需實地走訪。

  正是看到了金融科技帶來的便捷信貸服務的顯著成效,今年九月,總 理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金融政策方面,要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更加優惠」,並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展普惠金融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切實解決『首貸難』、『續貸難』等問題。」

  加強金融科技建設,不是應對疫情期間的救市之舉,而是監管的長期戰略。作為對未來5年乃至15年的戰略規劃,今年11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由此可見,金融科技的普及和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

  分化的金融機構,鴻溝如何填平?

  金融行業加速數位化轉型,不僅是監管的要求,更是行業的共識。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撰文指出,銀行業作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更需要與金融科技緊密結合,融入新的業務場景,加速完成數位化轉型,提升「無接觸金融」服務能力。

  但是,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技術差異非常之大,當頭部金融機構已經一騎絕塵時,很多中小金融機構依舊望塵莫及。

  2020年上市銀行的半年報就透露了很多信息。工行稱會「持續推進智慧銀行信息系統(ECOS)建設」。截至6月末,建行的科技人員總人數接近1.1萬人,佔集團人數的近3%;農行也制定了《信息科技近期發展規劃(2020-2021年)》,確保人員、資金和研究力度;郵儲銀行上半年的信息科技投入也超過51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3.53%。

  相比大銀行的精兵強將和一擲千金,中小銀行的數位化轉型可謂捉襟見肘。

  正如鄭州銀行行長申學清總結,城商行在金融科技轉型中面臨三大難題——認知不夠統一,理念相對落後,人才、技術儲備略顯不足。縮小金融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除了監管督促、自身重視,還急需尋求外援支持。

  對於一些自身實力不足的金融機構,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藉助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完成數位化轉型是唯一的機會。正如申學清所說,「城商行可結合業務創新轉型需要選擇技術轉讓、委託研發、聯合攻關、共建研發基地、發起成立或加入行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合作形式,快速獲取相對技術優勢,強力賦能業務的創新轉型。」

  中騰信作為行業資深的金融科技服務商,深耕金融科技領域,早早地開始了對科技創新的不懈探索,並擁有專業的科技團隊,已在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知識圖譜等方面均已實現成功的落地應用,並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科技賦能金融機構轉型的全新加速器。

  未來,中騰信仍將積極響應監管政策為便捷信貸服務,同時進一步努力探索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實現技術創新,為金融機構賦能。

熱門搜索

為您推薦

相關焦點

  • 便捷信貸服務提速,銀行等金融機構急需中騰信等金融科技公司賦能
    新冠疫情之後,監管更加重視推動金融機構加強便捷信貸服務,這不僅是一些地方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更成為了監管賦能實體經濟的抓手。便捷信貸服務的背後,不是降低信貸風控標準,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拓寬金融的服務邊界和效率。特別是在疫情時期,大量實體企業急需資金支持,但是利用傳統金融手段無法提供服務。
  • 中騰信:便捷信貸服務受提倡,中小金融機構謀求數字轉型
    近年來,監管越來越重視推動金融機構加強便捷信貸服務,便捷信貸服務的背後,不是降低信貸風控標準,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拓寬金融的服務邊界和效率。中騰信了解到,在此背景下,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逐漸顯露,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由於資金、人才和技術基礎的差異,以及體制僵化、內部管理人員對金融科技的認識及支持不足,迫切地尋求起了緊跟時代、加速轉型的途徑。
  • 央行引導金融創新 中騰信科技賦能助推實體經濟
    例如,上海地區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擴大小微企業普惠金融貸款,開展了金融創新科技監管試點,重點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第一批8個項目已經落地;江西地區持續推進基於信用的小微信貸產品創新,各家銀行機構都創新推出了基於數據賦能的信用貸款產品,截至2020年10月末,江西信用貸款產品已達170餘種,普惠小微信用貸款餘額921.4億元,佔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的19.5%。
  • 中騰信金融科技賦能,助推消費金融生態發展
    未來,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將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競爭力,加快線上產品布局,讓更多人享受到智能、便捷的消費金融服務。在此背景下,深耕消費金融領域多年的中騰信對於市場的變化趨勢更具敏銳性,早早地開始了對科技創新的不懈探索,並擁有專業的科技團隊,已在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知識圖譜等方面均已實現成功的落地應用,並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科技賦能金融的全新加速器,在消費金融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中騰信:以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科技的賦能。金融科技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務、科技創新等優勢,可以滿足不同場景的深層次需求及服務迭代需求,其中深耕金融科技領域的中騰信就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少不了科技創新的助力,金融業因科技的不斷創新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科技創新逐漸成為金融行業改革的利器。中騰信在這方面展現了不俗表現,憑藉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全面的智能獲客能力、優質的風控技術輔助,在金融科技服務領域擁有核心實力。
  • 創新消費信貸服務受鼓勵,中騰信科技賦能銀行實現業務共贏
    今年以來,政策層不斷釋放消費金融的利好信號,不斷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對於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了商業銀行能夠吃到政策紅利的關鍵。中騰信認為,對於部分難以在短期內提升金融科技實力的中小銀行而言,與第三方金融機構合作,建立牌照外優勢,或成為可行之舉。
  • 中騰信:深耕金融科技,助推實體經
    例如,上海地區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擴大小微企業普惠金融貸款,開展了金融創新科技監管試點,重點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第一批8個項目已經落地;江西地區持續推進基於信用的小微信貸產品創新,各家銀行機構都創新推出了基於數據賦能的信用貸款產品,截至2020年10月末,江西信用貸款產品已達170餘種,普惠小微信用貸款餘額921.4億元,佔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的19.5%。
  • 中騰信:深耕金融科技,助推實體經濟
    例如,上海地區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擴大小微企業普惠金融貸款,開展了金融創新科技監管試點,重點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第一批8個項目已經落地;江西地區持續推進基於信用的小微信貸產品創新,各家銀行機構都創新推出了基於數據賦能的信用貸款產品,截至2020年10月末,江西信用貸款產品已達170餘種,普惠小微信用貸款餘額921.4億元,佔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的19.5%
  • 銀行下注金融科技子公司 中騰信To B「第三勢力」如何競逐?
    銀行下注金融科技子公司 中騰信To B「第三勢力」如何競逐?   如今在金融科技TO B的賽道上,早已不局限於網際網路巨頭,各大銀行已開啟「加速」模式。
  • 用科技賦能消費金融,中騰信大放異彩
    科技賦能開放潛力初顯,金融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深入。數字經濟在2020年蓬勃發展,為傳統線下經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應對之道。在此背景下,2020年"第一財經新金融峰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峰會以"唯變不變 存真求穩 開放生態"為主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全球經濟金融體系遭遇嚴峻的挑戰。
  • 行業秩序或將重構,中騰信持續專注金融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在抬門檻、限槓桿的監管治理思路之下,網絡小貸新規一旦落地,將重塑信貸產業鏈上各方話語權格局,即未來頭部網際網路平臺在聯合貸款合作中獨佔話語權的局面將被扭轉,銀行等持牌機構仍將是消費金融的主角,出資銀行不再僅僅是隱藏在產品背後的資金方,而將在風控和產品創新上有更多作為。
  • 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 中騰信為銀行轉型升級賦能
    一些金融科技機構為招募高端金融科技人才,開出15萬元到20萬元的月薪,一些中大型銀行的金融科技崗位年薪也高達百萬。為了在金融科技市場保持競爭優勢,微眾銀行與深圳大學合作承辦金融科技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獲取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加強企業金融科技實力。
  • 金融科技賦能,築牢銀行信貸業務精細化風控基石
    根據《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吸引尖端金融科技人才的驅動因素中,高端人才最看重未來的職業發展,其次是企業文化和薪酬。從中不難看出,職業發展前景、企業文化已成為人才引進的重要吸引力,這希望可以給銀行提供一些啟示。
  • 極融以科技賦能金融,助力傳統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
    在此背景下,以極融代表的金融科技新勢力,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人工智慧技術,在獲客流量、風控反欺詐等領域,為中小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提供高效、優質的解決方案,助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實現金融與科技的雙贏。
  • 科技賦能金融持續推進 金融科技仍將是銀行「角力」重點
    以科技賦能金融「全領域」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上市銀行年報信息發現,各銀行機構對金融科技部分的表述都不惜筆墨,著力彰顯2018年金融科技在銀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  在金融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方面,農行和建行都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 打擊逃廢債肅清風氣,中騰信以科技賦能金融機構
    「反催收」聯盟還將惡意逃債者的個人信息反覆賣給金融公司,作為黑名單成員或者二次營銷對象,靠惡意逃債者們賺錢。此外,一些惡意 「反催收」行為可能已經涉嫌犯罪。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如以逃廢債而騙取貸款的,可能涉嫌構成詐騙罪。在民事糾紛中,逃廢債被法院判決執行後,仍不執行判決的,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 金融科技加速發展,中騰信以技術創新展望未來
    重磅新規的出臺和實行,讓金融科技的行業預期更加明確,也有利於金融科技行業的加速發展。認清形勢,才有可能在變局中找準方向,把握機遇。  此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名為「金融科技發展、挑戰與監管」的演講中指出,「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數據安全保護條例」,「我們可能需要更多關注大公司是否妨礙新機構進入,是否以非正常的方式收集數據,是否拒絕開放應當公開的信息,是否存在誤導用戶和消費者的行為」,「推動完善數據流轉和價格形成機制,充分並公平合理地利用數據價值,依法保護各交易主體利益。」
  • 中小金融機構應選擇從「1到N」實現科技賦能
    金融科技正深刻改變金融發展生態格局,如何讓科技為金融"賦能",更好服務小微企業,助力上海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成為此次陸家嘴論壇重點討論的議題之一。謝永林提出,若要實現行業整體化和系統性的科技轉型,則需要第二條發展路徑,即讓有能力的領頭企業在0到1的基礎上,總結提煉0到1的成果,批量化賦能中小金融機構,以2F2C、2F2B的模式,提升中小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和效能,更有效實現行業的普惠金融。
  • 中騰信:展望2021,以金融科技助力經濟發展
    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填補了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監管的空白,並對自營、助貸和聯合貸的模式予以規範,為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釐清了邊界和規範。例如,銀保監會在11月下發了《關於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允許相關機構的撥備覆蓋率降低至130%,為消費金融和汽車金融發展鬆綁;在修訂版的《商業銀行法》中,將存貸款利率更多交給了銀行和企業自主協商決定,這意味著銀行利率將變得更有彈性;網絡小貸和小額貸款的新政,也將融資槓桿率提升至5倍,這些都為優質的金融企業加速發展奠定了合規基礎
  • 交通銀行:科技創新賦能製造領域 金融甘霖潤澤小微企業
    因5G基建項目提速,該企業產品訂單需求增大,資金回籠慢導致短期流動資金承壓,交通銀行得知情況後,當即上門開展實地調查,僅用兩天時間便完成業務審批,為企業新增授信額度,快速緩解客戶燃眉之急,用高效的服務贏得客戶認可,思柏科技明確將交通銀行作為其5G業務領域的主要合作銀行之一,進一步擴大雙方合作範圍。思柏科技是交通銀行服務小微製造業企業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