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牛超/文 禹舸/圖
12月9日,薄霧籠罩大地,天氣陰冷。在寶豐縣周莊鎮劉灣村附近的河南省瑞旺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苗木基地裡,幾名工人正在挖紅葉李樹苗,準備送往縣城一工地。一旁的玉蘭樹幹上裹著藍色布條,筆直挺立,王瑞旺和工人穿梭其間,忙著修剪枝條。
十年「顆粒無收」
種樹人變身苗木經紀人
王瑞旺今年43歲,魯山縣團城鄉雞冢村人。據王瑞旺介紹,他的老家地處深山溝,土地貧瘠,當地村民以種樹為生。尤其是他三伯,頭腦靈活,很早就開始以種樹、賣樹為生。「受三伯的影響,我從小就對種樹有興趣。」王瑞旺說,高中畢業後,他到河南科技學院園林技術專業學習。
2001年,他決定用自己的特長創業。他和3名合伙人在魯山縣瀼河鄉貸款承包了90畝地,種植白蠟、青桐等樹。然而,當時的苗木市場並不景氣,而且這兩個樹種與北方的環境不「對路」。從2001年到2010年,10年間他們沒賣出去一棵樹,3名合伙人先後撤資不幹了,王瑞旺仍咬牙堅持著。
「最困難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王瑞旺說,家人多次勸他放棄種樹,可他不甘心,總想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為了還貸款、養活自己,也為了不讓自己多年的心血白費,他由種樹人變身苗木經紀人,奔波於國內各個苗木交易市場,利用專業知識,為客戶提供技術諮詢、推薦合適樹種……
十年磨一劍
他成為玉蘭種植專業戶
守得雲開見月明。2011年,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綠化,苗木需求量大增,王瑞旺的生意開始好轉。王瑞旺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一個月有20天都是在外面跑的」。經過考察,他決定「轉行」,成立了河南省瑞旺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寶豐縣周莊鎮劉灣村租了幾百畝地,改種適應性強和前景都不錯的本地樹種玉蘭樹。
「我們村和南陽一山之隔,而南陽是『玉蘭之鄉』,我可以說是從小在玉蘭樹下長大的。」王瑞旺說。
在發展玉蘭樹種植過程中,王瑞旺認為事業要想有大發展,必須改變種植和銷售思路,不能追著別人種,應該引導著別人去種。2014年,一種叫「嬌紅1號」的玉蘭新品研發成功開始推廣,王瑞旺果斷引進。但受地域影響,「嬌紅1號」引進後出現嫁接成功率低的問題。為此,王瑞旺將技術人員送到「嬌紅1號」種植比較好的江蘇、湖北等地去學習嫁接技術,並且經常組織嫁接比賽,提高技術人員的水平。2018年,經過幾年的努力,「嬌紅1號」嫁接成功率終於得到提高。當年,他在寶豐舉行「嬌紅1號」繁育研討會,邀請全國200多名林業專家及苗木生產企業人員參加,把這一技術向全國推廣。
「一朵花」帶富一方人
目前,王瑞旺的苗圃佔地800多畝,玉蘭樹品種20多個,其中「嬌紅1號」佔地470畝。此外,苗圃還種有紅葉李、櫻花、桂花等20多個品種苗木。苗圃年出售苗木20餘萬株,銷售收入近400萬元。公司在生產經營中以吸納本地勞動力為主,常年務工人員60餘人。
「我因為車禍無法乾重活,家裡的地幾乎荒著。」今年40來歲的劉灣村村民王戰偉說,他將地租給了王瑞旺,不僅每年都有地租收入,而且身體允許時他還到苗木基地澆水、除草,每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生活是不愁的。」
劉小麗的丈夫患有尿毒症,每周都需要透析,小兒子因為車禍頭部受傷。劉小麗既要照顧丈夫,還要照顧兒子,無法外出打工。當天上午,她正在苗木基地除草。「現在好了,家門口就有活幹,一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而且還不耽誤照顧家人。」劉小麗說。
今年9月,北京林業大學馬履一教授帶領博士團隊到該基地調研,給出高度評價:「你能把『一朵花』(嬌紅1號)做成經濟產業,帶富一方人民,是林業人最大的欣慰。」王瑞旺也分別榮獲2019年度寶豐縣林業生態建設工作造林大戶、第一屆寶豐縣鄉土拔尖人才、第二屆平頂山市鄉土拔尖人才、2019年平頂山市國土綠化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