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水之美』,帶富全村人。」這是麗水龍泉市竹垟畲族鄉蓋竹村奔小康的「金句」。
橫溪,是蓋竹村的母親河,也是全村發展的靈魂。體驗畲家田園民俗風情,品嘗帶有畲鄉特色的農產品……這些年,在村兩委的帶領下,蓋竹村的村容村貌顯著改善,村民經濟收入大幅提高,更走出屬於自己的小康路。
竹垟畲族鄉鄉長藍幸杏表示:「我們以水為媒、與水共舞,依託畲鄉文化,蓋竹村正在努力走出一條文旅、農旅融合的特色致富路。」
靠水先治水
「景觀化」治水顯成效
走進蓋竹村,房屋依水而建,村民三五成群在橋上納涼聊天,盡顯江南水鄉風情。
這樣的美好生活並非與生俱來。2013年前,蓋竹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豬圈,再加上村民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橫溪,引來無數蟲蠅。
「2013年開始,我們準備大幹一場。」蓋竹村的村監會主任劉土梅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用「艱難」兩字形容再合適不過。她感慨道:「當時,村民對於這樣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還有反對。」
那一年,時任蓋竹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土梅並沒有退縮。相反,她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幫助村民權衡利弊。
「只有水清了,道路整潔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對於劉土梅而言,當年一咬牙的堅持,換來了整個村子長遠的發展。「現在遊客越來越多,村民也很用心地保護周圍環境。我每天坐在家門口,看到一批批遊客從門前經過,別提有多高興了!」她笑著說。
據了解,目前蓋竹村已建成羅黃古道生態防洪堤、畲漢連心廊橋、親水平臺、水上梯田、鋼琴浮橋等多個水上休閒景觀設施。既保護了主要河流橫溪和沿溪的生態走廊,又將優質的水資源變為美麗鄉村的主要景觀點。
畲鄉是特色
「畲小妹」團隊成金名片
畲族歌舞表演、傳統畲族體育活動、婚嫁表演……從村口到村裡,蓋竹村沿線設有多個畲族體驗表演點。遊客們一邊體驗畲家田園民俗風情,一邊感受畲族婚俗等非遺文化的魅力。而運作這些項目的負責人,是蓋竹村「外來媳婦」謝寧。
10年前,出生於廣西南寧市的謝寧,與蓋竹村小夥餘小斌結識並相愛。「這些年,村民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改變,家鄉面貌也煥然一新。」2017年底,她和丈夫決定在蓋竹村發展自己的事業。
據謝寧回憶,2018年初,村裡通過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內涵,形成了特色文化旅遊產品——畲族婚嫁表演。得益於大學主修旅遊專業,她自告奮勇,成為負責人。
「目前,我們的客源還算穩定。疫情之後,遊客數量也在穩步回升中。」謝寧翻開記事本,她清晰地記錄著:2018年3月至12月,婚嫁表演接待遊客總數達28000餘人。
竹垟畲族鄉副鄉長楊曉芬告訴記者:「這個表演團隊成員都是本村村民。如果平日裡沒有演出,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田野勞作的農民,也有郵政的職員……只要有遊客來到村裡,他們會放下手頭的工作,為遊客獻上精彩紛呈的畲族表演。」
「一開始,很多村民並不支持。他們認為我是『外來媳婦』,不是畲族人,怎麼能代表畲族進行表演呢?」在謝寧看來,村民有質疑也是正常的。但是,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村民靠表演增加了收入,再加上表演裡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最傳統的習俗,村民也從反對變為了支持。」
謝寧始終認為振興鄉村旅遊要走觀光、休閒、度假複合型的道路。2019年,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成立了竹垟畲韻文化旅遊有限公司。
如今,「畲小妹」團隊成為了蓋竹村的一塊招牌。「公司成立後,很多村民從鄉村文藝愛好者轉變成了鄉村旅遊從業者,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多元,實現了『農忙時幹活,農閒時演出,不耽誤帶娃』的多贏狀態。」楊曉芬向記者透露說,「公司裡這16位村民既是員工也是股東。遊客多了,分到的紅利也高了。這樣大大激發了村民工作的積極性與創新性。」
創收新途徑
農創、文創產品成寵兒
在蓋竹村旅遊愈發興旺的背後,是文旅與農業之間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村民漸漸看到了旅遊業的發展前景,慢慢有了靠旅遊致富的觀念。
據了解,竹垟鄉為了鼓勵與扶持村民,不僅專門出錢為村民自家的農產品進行免費設計與包裝,還在村頭建造了農產品展銷中心,以便遊客在進村的第一時間就能感受畲鄉特色的農產品帶來的魅力。
要說蓋竹村裡賣貨最好的村民,非劉義芬莫屬。李幹、杏幹、楊梅幹、醃蘿蔔……她做的農產品受到了廣大遊客的喜愛。「我做的農產品回頭客很多,江浙滬皖佔大部分,最遠的還有長沙的老顧客。」她邊說邊拿出了自己做的果脯給記者品嘗。記者一口咬下去,酸甜可口,回味無窮。
如今,在村子的支持下,劉義芬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一壺春風」。不僅有遊客會專門前往購買,電話提前預定產品的也不在少數。據了解,她靠售賣自己做的農產品,2019年增收了3萬元。「之後我們會嘗試做網上銷售,緊跟時代潮流。」
除了農創產品外,能充分體現畲族文化的文創產品也在蓋竹村村民們的集思廣益下應運而生。2019年,鄉裡專門設計了「小畲哥」「小畲妹」的卡通形象作為形象代言人,並將其衍生做成書籤、杯子、T恤衫等文創產品,受到了遊客中年輕人的廣泛好評。
楊曉芬表示:「接下來,我們準備把這些農創產品與文創產品作為村子裡主推的內容,利用竹垟十村聯建的強村公司,與省市一些高校、電商平臺進行合作,把產品從大山帶入到城市裡,壯大村裡的集體經濟收益。」
記者:秦思漢 張家榕
通訊員 金偉紅 雷葉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