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垟畲鄉蓋竹村:「借水行舟」,治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2020-12-23 浙江城市廣播電視報

「用好『水之美』,帶富全村人。」這是麗水龍泉市竹垟畲族鄉蓋竹村奔小康的「金句」。

橫溪,是蓋竹村的母親河,也是全村發展的靈魂。體驗畲家田園民俗風情,品嘗帶有畲鄉特色的農產品……這些年,在村兩委的帶領下,蓋竹村的村容村貌顯著改善,村民經濟收入大幅提高,更走出屬於自己的小康路。

竹垟畲族鄉鄉長藍幸杏表示:「我們以水為媒、與水共舞,依託畲鄉文化,蓋竹村正在努力走出一條文旅、農旅融合的特色致富路。」

靠水先治水

「景觀化」治水顯成效

走進蓋竹村,房屋依水而建,村民三五成群在橋上納涼聊天,盡顯江南水鄉風情。

這樣的美好生活並非與生俱來。2013年前,蓋竹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豬圈,再加上村民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橫溪,引來無數蟲蠅。

「2013年開始,我們準備大幹一場。」蓋竹村的村監會主任劉土梅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用「艱難」兩字形容再合適不過。她感慨道:「當時,村民對於這樣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還有反對。」

那一年,時任蓋竹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土梅並沒有退縮。相反,她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幫助村民權衡利弊。

「只有水清了,道路整潔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對於劉土梅而言,當年一咬牙的堅持,換來了整個村子長遠的發展。「現在遊客越來越多,村民也很用心地保護周圍環境。我每天坐在家門口,看到一批批遊客從門前經過,別提有多高興了!」她笑著說。

據了解,目前蓋竹村已建成羅黃古道生態防洪堤、畲漢連心廊橋、親水平臺、水上梯田、鋼琴浮橋等多個水上休閒景觀設施。既保護了主要河流橫溪和沿溪的生態走廊,又將優質的水資源變為美麗鄉村的主要景觀點。

畲鄉是特色

「畲小妹」團隊成金名片

畲族歌舞表演、傳統畲族體育活動、婚嫁表演……從村口到村裡,蓋竹村沿線設有多個畲族體驗表演點。遊客們一邊體驗畲家田園民俗風情,一邊感受畲族婚俗等非遺文化的魅力。而運作這些項目的負責人,是蓋竹村「外來媳婦」謝寧。

10年前,出生於廣西南寧市的謝寧,與蓋竹村小夥餘小斌結識並相愛。「這些年,村民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改變,家鄉面貌也煥然一新。」2017年底,她和丈夫決定在蓋竹村發展自己的事業。

據謝寧回憶,2018年初,村裡通過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內涵,形成了特色文化旅遊產品——畲族婚嫁表演。得益於大學主修旅遊專業,她自告奮勇,成為負責人。

「目前,我們的客源還算穩定。疫情之後,遊客數量也在穩步回升中。」謝寧翻開記事本,她清晰地記錄著:2018年3月至12月,婚嫁表演接待遊客總數達28000餘人。

竹垟畲族鄉副鄉長楊曉芬告訴記者:「這個表演團隊成員都是本村村民。如果平日裡沒有演出,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田野勞作的農民,也有郵政的職員……只要有遊客來到村裡,他們會放下手頭的工作,為遊客獻上精彩紛呈的畲族表演。」

「一開始,很多村民並不支持。他們認為我是『外來媳婦』,不是畲族人,怎麼能代表畲族進行表演呢?」在謝寧看來,村民有質疑也是正常的。但是,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村民靠表演增加了收入,再加上表演裡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最傳統的習俗,村民也從反對變為了支持。」

謝寧始終認為振興鄉村旅遊要走觀光、休閒、度假複合型的道路。2019年,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成立了竹垟畲韻文化旅遊有限公司。

如今,「畲小妹」團隊成為了蓋竹村的一塊招牌。「公司成立後,很多村民從鄉村文藝愛好者轉變成了鄉村旅遊從業者,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多元,實現了『農忙時幹活,農閒時演出,不耽誤帶娃』的多贏狀態。」楊曉芬向記者透露說,「公司裡這16位村民既是員工也是股東。遊客多了,分到的紅利也高了。這樣大大激發了村民工作的積極性與創新性。」

創收新途徑

農創、文創產品成寵兒

在蓋竹村旅遊愈發興旺的背後,是文旅與農業之間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村民漸漸看到了旅遊業的發展前景,慢慢有了靠旅遊致富的觀念。

據了解,竹垟鄉為了鼓勵與扶持村民,不僅專門出錢為村民自家的農產品進行免費設計與包裝,還在村頭建造了農產品展銷中心,以便遊客在進村的第一時間就能感受畲鄉特色的農產品帶來的魅力。

要說蓋竹村裡賣貨最好的村民,非劉義芬莫屬。李幹、杏幹、楊梅幹、醃蘿蔔……她做的農產品受到了廣大遊客的喜愛。「我做的農產品回頭客很多,江浙滬皖佔大部分,最遠的還有長沙的老顧客。」她邊說邊拿出了自己做的果脯給記者品嘗。記者一口咬下去,酸甜可口,回味無窮。

如今,在村子的支持下,劉義芬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一壺春風」。不僅有遊客會專門前往購買,電話提前預定產品的也不在少數。據了解,她靠售賣自己做的農產品,2019年增收了3萬元。「之後我們會嘗試做網上銷售,緊跟時代潮流。」

除了農創產品外,能充分體現畲族文化的文創產品也在蓋竹村村民們的集思廣益下應運而生。2019年,鄉裡專門設計了「小畲哥」「小畲妹」的卡通形象作為形象代言人,並將其衍生做成書籤、杯子、T恤衫等文創產品,受到了遊客中年輕人的廣泛好評。

楊曉芬表示:「接下來,我們準備把這些農創產品與文創產品作為村子裡主推的內容,利用竹垟十村聯建的強村公司,與省市一些高校、電商平臺進行合作,把產品從大山帶入到城市裡,壯大村裡的集體經濟收益。」

記者:秦思漢 張家榕

通訊員 金偉紅 雷葉一舟

相關焦點

  • 泰順竹裡 浪漫畲鄉 因竹而美
    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負責人介紹,竹裡村有一座別具風情的建築、一個蘊含著濃厚竹文化的地方,這就是竹裡館。館內擁有展品近千件,包括名家字畫(竹雕)、浮雕、線刻、淺刻、竹簡、木雕、竹根雕刻等120多個品種。這些展品都出自泰順竹雕藝人之手,是千年來竹木文化的流傳。
  • 「網連中國」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搬!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導致「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2017年,村兩委及幫扶幹部為蔣興龍家申報了易地扶貧搬遷。「房子雖然破舊,但畢竟是我的家。」起初,老蔣捨不得離開,也有些擔心,「搬過去容易,到了新地方能掙到錢麼?」了解到老蔣的擔心,村兩委及駐村幹部多次登門介紹政策。漸漸地,老蔣也覺得,搬遷可能是改變全家命運的一次機會。
  • 「網連中國」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搬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導致「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為了讓這些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過上新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2020年已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
  • 「我們的黃河」第十八集:產業興旺百姓富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宜川縣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過程中,在黃河岸邊因地制宜發展花椒和蘋果產業,讓昔日的荒山禿嶺滿目生機,徹底告別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冬日的流灣頭村已經進入農閒季節,舌頭嶺上原本紅彤彤的花椒林也變得蕭瑟,可它為大家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卻讓這個冬天都暖意洋洋。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自新疆,不愧是名副其實的90後宅男殺手
    我們經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自新疆的她,五官更偏向歐洲人,擁有更深邃的雙眸、長睫毛和高鼻梁,綻放出新疆女孩充滿異域風情的美感。作為娛樂圈的大美女,古力娜扎五官精緻、氣質出眾,沉靜內斂、俏皮可愛,無論什麼風格的扮相總是令人驚豔,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百變氣質。
  • 應地而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就要回到我們的主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點,你在某個地方生活,就得適應當地的環境!如何適應當地的生活,不僅僅說是要居住在此地,更多的是適應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其中最讓人難以改變的就是飲食習慣!吃當地方圓百裡出產的東西,這才是我們的「常食」。
  • 上饒這裡的楊梅紅了畲鄉風情,富了群眾生活,解了脫貧之渴
    鐵山喊你來吃楊梅 千年畲鄉 萬頃梅園 活動現場,除楊梅節啟動儀式外,還對鐵山鄉12名「脫貧奮進之星」進行頒獎,更有畲鄉風情展示、吃楊梅比賽、扶貧助農直播、「梅好鐵山」宣傳展、「媒梅與共」主流媒體聚焦鐵山採訪團、「鐵山印象」攝影採風活動及楊梅採摘等精彩活動。
  • 泰順竹裡畲族鄉打造綠富美 竹海畲鄉逐夢小康迎客忙
    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獨具匠心的竹木藝術、極具情懷的文化理想在這裡完美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畲鄉民俗文化、國學文化和竹文化三張「金名片」。近日,記者走進竹裡畲族鄉,探尋這裡的小康故事。  畲旅融合,農民增收顯著  藍永慧是竹裡畲族鄉鄉長,亦是土生土長的竹裡畲族人。近年來,他圍繞竹裡畲族鄉歷屆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投身竹裡小康建設。
  • 感受畲鄉風情,走進大美樟坪
    風情畲寨樟坪畲族鄉是江西省八個少數民族鄉之一,屬武夷山脈西麓,境內奇巖怪石、流泉飛瀑到處可見,有卡紫岡裸巖群、瀑布群、陽際峰松濤觀日、十裡竹海、青茅境;有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陽際峰;有避暑勝地上山竹博園,讓人流連忘返;其中樟坪畲族村更榮獲
  • 畲鄉芭樂「甜蜜蜜」
    他來到村前的成片芭樂園裡,很快就隱沒於這片「綠海」之中。今年57歲的藍點木,是福建省漳浦縣湖西畲族鄉頂壇村人。和其他當地農民不一樣的是,這天他並非走進自己的芭樂園,而是徑直朝藍榮輝家的田地裡走去。「老藍,瞧,這些芭樂長勢還不錯,可以採摘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藍有明:「畲鄉紅茶」鋪起共同致富康莊大道
    8月22日,時隔數年再次走進柳城畲族鎮車門村,來自福建的茶葉客商吳曉麗驚嘆於這個畲族古村的巨變:明山秀水間,一棟棟農家別墅鱗次櫛比,處處透露出村民們生活的富足甜美。村前村後山上和田裡,茶葉滿目蒼翠——那是村民們的搖錢樹、聚寶盆。
  • 寧國雲梯畲族鄉的歷史變遷(上)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雲梯畲鄉總人口為6100人,其中畲族1823人,佔全鄉總人口30%,而千秋村是畲族人口最為集中的村,畲民人口814人,佔全村總人口的70%。畲民遷入寧國的歷史背景:十九世紀中葉,由於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從而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無水村」通水了
    缺水,成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突出問題。  尋水源、打機井、建水塔、蓋新房……近年來,馬家皂鄉精準施策,於2018年10月破天荒打出了第一眼機井,終結了「無水村」的說法。  據了解,2018年,縣鄉政府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先後投資557.38萬元,在東要泉村尋找合適地點打機井,鋪設管灌管道;2019年,爭取省級土地整改項目,建泵站,整修土質河道,採取「住戶出一點、縣鄉籌一點、上級幫一點」的辦法,對全村土窯洞進行搬遷改造。
  •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四川妹子皮膚為啥好,都是環境養出來的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句老話說的一點都不錯,像我們在北方的妹紙們,吃個辣椒爆痘,熬夜爆痘,每天都在上火的路上,用了很多護膚品,忌了很多口作用還是不大,說起川妹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個個都是皮膚水靈靈的美女。
  • 浙江畲鄉景寧縣全力創建省級森林城市
    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是畲鄉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工作的結果。咬定綠色目標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根據麗水市委、市政府開展「六城聯創」工作的要求,縣委、縣政府於2010年初確定我縣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的工作目標。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進行專題調研,提出了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建設「安康幸福、景秀人寧」中國新畲鄉的目標,將「創森」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在全縣工作會議和縣「兩會」上對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向全縣人民表達了「創森」的堅定決心。並先後成立了縣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和「關注森林組織委員會」及「關注森林執行委員會」。
  • 湛江茂名人抽「大碌竹」,傳說已經有300餘年,原來還有這個作用?
    有人說茂名的水煙筒已經有三百餘年歷史了,最大的好處是竹是陰生植物,屬涼性,抽水煙筒的人用的菸絲經過竹裝的水過濾後,煙沒有那麼的猛烈了,抽菸的人不會喉嚨痛,肝火也不會熱了,百病不侵。過去缺醫少藥的年代,不少鄉民還用煙筒水來醫治皮膚病,生小瘡痍,用煙筒水擦上去了,幾天時間自然就好了。
  • 婺城「幸福水」滋養一方水土一方人
    多年來,莘畈鄉持續加強水域環境整治工作,堅持美麗河湖、生態河道、「五水共治」、雨水管網建設、綠化景觀等工作,守住生態底色。同時,充分保護文化底蘊,傳承歷史,建設姑蔑文化藝術館、省級老年養生旅遊基地以及特色名宿,在不失美景風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文化底色。
  • 王瑞旺:痴迷玉蘭樹 帶富一方人
    十年「顆粒無收」種樹人變身苗木經紀人王瑞旺今年43歲,魯山縣團城鄉雞冢村人。據王瑞旺介紹,他的老家地處深山溝,土地貧瘠,當地村民以種樹為生。尤其是他三伯,頭腦靈活,很早就開始以種樹、賣樹為生。「受三伯的影響,我從小就對種樹有興趣。」
  • 花開畲鄉香滿園
    原標題:花開畲鄉香滿園 6月29日,在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民盟省委會社會服務部榮獲「浙江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這是對民盟省委會兩年多來幫扶蘭谿市遊埠鎮範院塢畲族村的肯定。 2018年,按照省委統戰部在全省開展民族鄉村振興「雙百村結對行動」的部署,民盟省委會結對幫扶範院塢村。
  • 桐梓方竹:綠了青山富了民
    2018年,桐梓縣將方竹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來重點打造,從2002年開始,每年遞增新栽方竹面積,2020年底將實現100萬畝的方竹資源基地,方竹筍產量將達到5萬噸,形成「山山有竹,四季有筍」的態勢,為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注入了長久的「源頭活水」,不僅綠了青山還富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