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不跟家長溝通?知乎高贊回答:誰願意跟總是正確的人說話

2021-01-05 黃衣心理

在火車站上看過這麼一幕:一位母親送兒子上大學。母子並排而坐,兒子低頭刷手機,母親在旁邊絮絮叨叨,叮囑兒子到校之後的注意事項,訴說家裡人對他的牽掛等。兒子一直默不作聲,也不知是否入耳?

母親有點忍不了,換了話題,問了他同學的情況..…兒子依然沒反應,對他母親的話,理都不理。

母親很無奈,從身上掏出一疊錢,塞到兒子手上,說「多帶點錢吧!」

兒子「騰」地站起來,錢差點散落一地。他氣乎乎對母親吼道:「我不要!你幹嘛那麼囉嗦!」然後走到另一邊另一張椅子坐下。留下神情落寞的母親守著一個大大的旅行箱。

這個兒子很快將搭乘火車奔赴遠方求學,他的母親是滿滿的不舍。在這分別前的短暫時光,她總想跟兒子多聊一下,然而兒子卻很冷漠,甚至有點對她厭煩。

其實這樣的情景並非個別。

不久前在國際機場上,同樣也是母親送別孩子。那是一名女孩,聽口氣是要出國留學。

當時母親百感交集,眼眶有點發紅。

在登機前夕,母親緊緊擁抱了女兒,淚水終於溢出眼眶。

但女兒,眼光望向別處,面無表情,雙手還縮向後面,連輕輕觸碰一下母親的動作都沒有,只是木偶般任由母親擁抱後,伸手拉過行李箱,頭也不回走向安檢。

這是怎樣的親子關係?這些孩子又都怎麼了?

其實,這些孩子並非情感冷漠,他們只是對父母冷漠而已。在外面,在同學中,他們或許還很陽光,很熱情。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在學校裡很活躍,人緣也挺好,但他一回到家,就閉上嘴,跟父母基本無話。父母問他,幾乎都是三個字的回答,或者「差不多」,或者「不知道」。

他跟父母見面的時間只在飯桌上,可他吃得很快,吃完就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父母敲門,他總說:「我要學習,別打擾我。」而這句話,是他對父母說得最長的話。

「這是這麼了?」朋友不知所措,她不管怎麼努力,都走不近兒子。幸好兒子學習成績優秀,在學校裡也深得老師同學喜歡,這讓她稍稍放心。

另一個朋友的女兒,在外面給人的評價也是活潑、熱情,然而她對父母卻冷漠得很乎冷酷。因為父母總要關注她,她竟將父母的微信拉黑。

記得在網絡上看過這麼一則很有調侃意味的短文,說孩子出去讀大學,尤如發射出去的衛星,消失在茫茫天宇中,很久才會傳來弱弱的聲音:給點錢、給點錢吧。錢出去了之後,又是無聲無息.…

這是現實,但不得不說這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失敗。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希望能與孩子有暢通無阻的交流,然而不少人不得不面對事與願違的事實。

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往往是父母曾經說太多。而且,這太多的話,還都是不容有異議的話。

聽過這樣的對話:

孩子說:「媽媽,今天下午放學後,我想去同學家玩一會。」

媽媽說:「不行,你們作業那麼多,放學要趕緊回家做作業。再說,你去同學家,影響了同學,人家家長不會歡迎。」

孩子無話可說。

也看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說:「爸爸,今天后面的同學上課時戮了我的後背,我轉過身,老師批評了我,卻沒批評他。」

爸爸說:「誰讓你轉過身去?你怎麼就不會舉手告訴老師呢?你總是不會處事,難怪老挨批。再有,你平時要不是總愛跟後面的同學鬧,他會戮你?」

孩子低下頭,默默無語。

類似這樣的很多,現實生活中,常常不管孩子怎麼說,說什麼,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地進行指責,教育,哪怕完全只是關心孩子,強制性的口氣也讓孩子難受。

如孩子要出門,媽媽對孩子說:「外面冷,多穿一件外衣。」孩子回應:「我不冷,我不想穿。」媽媽強調:「你必須穿,要不會受涼,室內外有溫差,這個你不懂。」孩子繼續堅持,但最終敵不過媽媽強勢的說理。

知乎上有一個問孩子為何不跟家長溝通的問題,一個獲得高贊的回答是:誰願意跟總是正確的人說話呢?

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對話,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感知孩子的情緒。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要多傾聽,少教訓。

孩子只有感覺到自己被聽見,被感知,才會願意溝通,願意說出心裡話,親子關係才能正常,才會融洽,才不致於家長與孩子變成熟悉的陌生人,家長徒留痛心。

相關焦點

  • 親子溝通(上):是什麼讓孩子不願跟家長溝通?
    最近有不少家長諮詢檸檬關於「親子溝通」的問題,其中,有位媽媽說:她10歲的女兒什麼都不願意跟她說,甚至有時候她主動找女兒說話,女兒還會表現的很不耐煩,這是什麼原因呢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沒有獲得自己應有的東西,家長也沒有兌現最初的承諾,嚴重的是家長自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小孩子愛記仇。聽了到這裡,你是否明白了「為什么女兒不願意和媽媽說話了」呢?檸檬想說,我們常說父愛、母愛是無條件的,但反過來說,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不也是同樣的嗎,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們,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 一說話孩子就煩?跟孩子無法正常溝通?或許是你沒有掌握方法
    很多的家長反映,當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無法跟孩子正常溝通,甚至會因為一些很小的問題跟孩子吵架,其實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1、增加跟孩子溝通的有效性很多家長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怎麼還犯同樣的錯誤?」,這句話就說明家長在之前跟孩子的溝通中缺乏有效性,通常在告知孩子某個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會被激起,常常會做一些與家長告知相反的事情。
  • 很難耐心管教孩子?家長「關掉鯊魚音樂」,才能跟孩子正確溝通
    同事看到孩子沒回應,頓時火冒三丈,衝孩子大喊了一通,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於是梗著脖子和同事頂了幾句嘴。這讓同事更加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於是孩子被同事揍了一頓。同事平時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數據報表都不會讓她煩躁,偏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事總是沒有耐心。「全天下找不到比我家孩子還不聽話的孩子了!」同事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就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 「懶得跟你說!」,青春期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最常見理由有2種
    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問題出在哪裡呢?是孩子懂事還是家長不懂孩子?常言道:每個問題孩子背後,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父母。孩子不願意溝通,那麼,父母一定要反省和總結。首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了解孩子不願意溝通的理由,其實青春期孩子對父母有意見或不滿,今天整理了5個常見理由,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跟誰都「自來熟」是好還是壞?家長要注意3點,做好引導工作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能夠開朗一些,在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或者是在一些需要展示的時候能夠很自然的表現出來。可是如果孩子過度的"開朗",不"怕"生人,或者不管跟誰說話,都能搭上話,甚至聊的熟了都能被帶回家。
  • 孩子總是抱怨,暑假作業太多,寫不完!優秀的家長都是這麼回答的
    最近收到家長的留言,向我抱怨,老師,暑假過了一半,我們家孩子天天對我嚷嚷,暑假作業所,寫不完,不要寫了,好累!我該怎麼辦?我出了好言相勸,真的好想打他一頓。針對家長的日常煩惱,我想說,暑假快過了一半,孩子才考試抱怨不想寫作業,那這個懶惰的原因並不是暑假作業真的多,可能家長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抱怨作業寫不完。那麼家長該怎麼回答呢?可能你的回答,關係到孩子能不能糾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 高三家長,如何才能做到跟孩子「有效溝通」?戰「疫」迎考
    我們做家長的在跟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你是否在有意無意當中,使用了傷害親子關係的「豺狗語言」。但是很多父母跟孩子溝通時會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合作是孩子要配合家長,孩子要聽家長的。其實這只是一種單向的溝通,不是合作,這樣的溝通往往是無效的。雲南校校君:考試,升學,報讀,轉學,選學校,選專業......在雲南,找校校君就對了!
  • 管教孩子,他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5個方法教你如何和孩子溝通
    導語:同事吃午飯時候又在抱怨著孩子長大了,就變得不聽話了。平時頂嘴不算,現在乾脆是跟他說話就左耳進右耳出的,反應都沒一個。天天在耳邊絮叨的事情就是不見改,整天為孩子犯愁。進入青春期以後連話都不願意跟她說了,有一次忍不住朝孩子發了脾氣,結果適得其反,孩子更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了。在孩子慢慢進入青春期、叛逆期以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開始遇到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的問題。說完的話應了一聲以後又拋擲腦後了,無論說多少次就是聽不進去。把家長們氣得牙痒痒。
  • 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6條溝通技巧轉給家長
    常聽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更多的是父母說話方式欠妥。如果懂得耐心、冷靜、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說話,不但孩子樂於接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跟別人好好說話。父母什麼樣的說話方式最令孩子反感?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一起來看看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錢志亮老師的建議。
  •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該「升級」了
    馬未都老師曾說:與孩子保持溝通的暢通。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很多問題,父母想聽孩子說,可孩子不願意說,父母對孩子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其中最高贊的回答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人,誰會有意願和他溝通?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敗,走彎路,於是,時常會對孩子講一些自己的人生經驗,當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在孩子向你訴說他的事情時,你採取批評、嘮叨孩子或向孩子一通說教的方式,這樣就讓孩子心生厭煩,不再跟你談自己的事情了。
  • 了解3個變化,遵守5個原則,讓你的青春期孩子更願意跟你說話
    這是拂塵記的第472篇原創文章,字數2526,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我看到書名,就毫不猶豫打開去聽,原因是——這是我最近的痛點,我家就有一個青春期孩子,他最近不愛跟我說話。父母對孩子,就像」牆紙「那樣,是一個重要的背景存在,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的重要性才會突顯,如果這時父母不能給予正確的幫助或引導,就像牆紙出現了破洞,孩子會感覺到不安全。我需要反省的就是,我總覺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應該變強大獨立,應該可以像大人一樣處理問題了。
  • 領導問:你願意跟我幹嗎?傻瓜才回答「願意」,聰明人這樣回
    第一個老員工陳強聽到這句話非常激動,脫口而出「願意,當然願意」第二個員工趙琳稍微考量之後回答「願意,感謝領導提攜」第三個就是朋友華子,他的回答只有6個字「服從組織安排」其實按理來說三個人的回答都沒什麼問題,但是最後就朋友華子成功上任了
  • 孩子害羞不願意表達,家長需要做好引導,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在日常交往中表現得落落大方,而有些孩子卻總是害羞、膽怯,不願意表達,甚至產生社交恐懼。而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這樣害羞的情緒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好引導。只是很焦急和孩子說:"不要總是悶在房間裡,出去和同學玩會唄,別這麼膽小嘛..."明明孩子在家活潑愛鬧,怎麼一出門就無法和同學玩在一起呢?
  • 家長和孩子溝通難,是踩了「異化溝通」的坑了,學學非暴力溝通
    我跟我的侄女說"先吃完飯好不好,這都是外公外婆精心為你準備的,你看看這是不是你喜歡吃的。如果你吃完飯之後還想要糖果的話,阿姨拿給你好嗎?"隨後,侄女就抹去臉上的淚水,乖乖坐在飯桌邊等待吃飯。表哥說:如果她每天都這樣乖乖聽我們的話該有多好。其實這個情況是不是時常在家裡出現,父母總是很難跟孩子進行溝通。孩子總是不聽父母的話,明明父母和孩子待得時間是最長的,卻總是爭吵呢?
  • 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一些家長疑問是不是因為家裡語言環境複雜影響了寶寶學說話?語言混雜對寶寶說話究竟有哪些影響?有媽媽擔心,寶寶已經到了學說話的年齡,平時在家跟他主要是說方言的,有時候也說幾句普通話,不知道這會不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研究發現,如果多種語言混雜,可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專家建議,為了避免讓孩子「開不了口」,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從小就用標準的普通話。
  • 孩子做事慢還不願意溝通,家長該怎麼辦?補救從這2句話開始少說
    教育孩子就像是在品茶一樣,慢品、細品才能發現其中的清香悠然,但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太著急,以至於忘記了去品嘗沿途風景給自己降降火。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越大越叛逆,經常做事情慢不說還不願意和家長溝通,那動不動話不過三就爭執起來的場面實在讓人心寒。
  • 「沒有人願意跟我玩」,父母的回答裡,可能藏著孩子的社交能力
    錢曉女兒第一天上幼兒園回來就哭喪著臉,錢曉問她怎麼了,小姑娘委屈地回答:「媽媽,沒有人願意跟我玩……」原來是因為這個。錢曉不以為意,小朋友嘛,剛開始不熟,過一兩天就好了。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交際問題,一些小朋友在幼兒園交朋友不順利,就會回家跟父母訴苦。而家長的回答,藏著孩子以後的交際能力!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與孩子溝通,你需要這樣的技巧
    作為家長的你,你和孩子有溝通嗎?很多家長都會回答,溝通啊,怎麼不溝通。這裡要聲明一下,單項溝通不叫溝通,什麼叫單向溝通?你一定要上大學,不上大學有什麼用啊?互換想法才叫溝通有一個家長跟我反饋說孩子的問題讓她很頭疼:想讓孩子好好考大學,可是高二的孩子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不想上大學,還揚言說,高中畢業之後就去找工作。我問她,關於孩子上不上大學的事情,你有好好的跟孩子溝通過嗎?
  • 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一句話也不願意說。有一次小劉嘮叨了幾句,翔翔就和媽媽吵起來,把門關得啪啪響,再說他兩句,竟然開始罵人砸東西。氣的小劉的愛人打了他一巴掌,這孩子竟然收拾東西要離家出走。勸說,打罵,都沒用,眼看一個人人誇讚的『別人家的孩子』變得這麼油鹽不進,叛逆不服管教,小劉家兩口子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孩子不和他們溝通,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干著急沒有辦法。
  • 為何老人越來越不願意幫忙帶孩子?很多人不能理解
    文丨寶寶說媽媽愛在我國絕大多數家長的觀念裡,一輩子為孩子付出天經地義,比如說幫忙帶孩子,很多人都認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所以現在有很多老人都喜歡幫忙帶孩子,但是也有部分老人越來越不願意幫忙帶孩子,都會有一些自身理由拒絕幫忙帶孩子,導致很多人不能理解,認為這是自私的表現。那麼,為何老人越來越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了呢?旅遊時遇見了一個獨自出來玩的阿姨,閒聊中得知,和她一般年紀的都帶孫子或者還在為孩子奮鬥。她自嘲自己比較想的開,事先就說好不給女兒帶孩子,一退休就積極享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