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車站上看過這麼一幕:一位母親送兒子上大學。母子並排而坐,兒子低頭刷手機,母親在旁邊絮絮叨叨,叮囑兒子到校之後的注意事項,訴說家裡人對他的牽掛等。兒子一直默不作聲,也不知是否入耳?
母親有點忍不了,換了話題,問了他同學的情況..…兒子依然沒反應,對他母親的話,理都不理。
母親很無奈,從身上掏出一疊錢,塞到兒子手上,說「多帶點錢吧!」
兒子「騰」地站起來,錢差點散落一地。他氣乎乎對母親吼道:「我不要!你幹嘛那麼囉嗦!」然後走到另一邊另一張椅子坐下。留下神情落寞的母親守著一個大大的旅行箱。
這個兒子很快將搭乘火車奔赴遠方求學,他的母親是滿滿的不舍。在這分別前的短暫時光,她總想跟兒子多聊一下,然而兒子卻很冷漠,甚至有點對她厭煩。
其實這樣的情景並非個別。
不久前在國際機場上,同樣也是母親送別孩子。那是一名女孩,聽口氣是要出國留學。
當時母親百感交集,眼眶有點發紅。
在登機前夕,母親緊緊擁抱了女兒,淚水終於溢出眼眶。
但女兒,眼光望向別處,面無表情,雙手還縮向後面,連輕輕觸碰一下母親的動作都沒有,只是木偶般任由母親擁抱後,伸手拉過行李箱,頭也不回走向安檢。
這是怎樣的親子關係?這些孩子又都怎麼了?
其實,這些孩子並非情感冷漠,他們只是對父母冷漠而已。在外面,在同學中,他們或許還很陽光,很熱情。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在學校裡很活躍,人緣也挺好,但他一回到家,就閉上嘴,跟父母基本無話。父母問他,幾乎都是三個字的回答,或者「差不多」,或者「不知道」。
他跟父母見面的時間只在飯桌上,可他吃得很快,吃完就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父母敲門,他總說:「我要學習,別打擾我。」而這句話,是他對父母說得最長的話。
「這是這麼了?」朋友不知所措,她不管怎麼努力,都走不近兒子。幸好兒子學習成績優秀,在學校裡也深得老師同學喜歡,這讓她稍稍放心。
另一個朋友的女兒,在外面給人的評價也是活潑、熱情,然而她對父母卻冷漠得很乎冷酷。因為父母總要關注她,她竟將父母的微信拉黑。
記得在網絡上看過這麼一則很有調侃意味的短文,說孩子出去讀大學,尤如發射出去的衛星,消失在茫茫天宇中,很久才會傳來弱弱的聲音:給點錢、給點錢吧。錢出去了之後,又是無聲無息.…
這是現實,但不得不說這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失敗。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希望能與孩子有暢通無阻的交流,然而不少人不得不面對事與願違的事實。
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往往是父母曾經說太多。而且,這太多的話,還都是不容有異議的話。
聽過這樣的對話:
孩子說:「媽媽,今天下午放學後,我想去同學家玩一會。」
媽媽說:「不行,你們作業那麼多,放學要趕緊回家做作業。再說,你去同學家,影響了同學,人家家長不會歡迎。」
孩子無話可說。
也看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說:「爸爸,今天后面的同學上課時戮了我的後背,我轉過身,老師批評了我,卻沒批評他。」
爸爸說:「誰讓你轉過身去?你怎麼就不會舉手告訴老師呢?你總是不會處事,難怪老挨批。再有,你平時要不是總愛跟後面的同學鬧,他會戮你?」
孩子低下頭,默默無語。
類似這樣的很多,現實生活中,常常不管孩子怎麼說,說什麼,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地進行指責,教育,哪怕完全只是關心孩子,強制性的口氣也讓孩子難受。
如孩子要出門,媽媽對孩子說:「外面冷,多穿一件外衣。」孩子回應:「我不冷,我不想穿。」媽媽強調:「你必須穿,要不會受涼,室內外有溫差,這個你不懂。」孩子繼續堅持,但最終敵不過媽媽強勢的說理。
知乎上有一個問孩子為何不跟家長溝通的問題,一個獲得高贊的回答是:誰願意跟總是正確的人說話呢?
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對話,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感知孩子的情緒。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要多傾聽,少教訓。
孩子只有感覺到自己被聽見,被感知,才會願意溝通,願意說出心裡話,親子關係才能正常,才會融洽,才不致於家長與孩子變成熟悉的陌生人,家長徒留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