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市場上的乘用車大都是前輪驅動,也就是說前輪也有驅動力。有人不解:車輛的前輪負責轉向,車輪擺動或向前行駛。眾所周知,發動機和變速箱一般都是固定的,那麼車輛的前輪是如何實現轉向和行駛的雙重功能呢?早期的車輛設計是後輪驅動,前後軸一般都是剛性整體軸,的卡車仍然使用這種結構。前輪負責轉向:通過轉向主銷(或立軸)固定在「工」前橋兩端,可自由擺動左右。汽車轉向機構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轉向傳動後,驅動車輪轉向,實現汽車轉向。後輪負責駕駛,發動機的動力通過離合器、變速器、萬能變速器和驅動橋傳遞到兩個後輪上驅動車輛。
隨著車輛的發展和性能提升的需求,四驅和前驅動系統逐漸演變,因此要求車輛的前橋同時具備轉向功能和驅動功能。一般驅動橋除了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等部件外,車軸還應有轉向橋所需的轉向節、轉向主銷和輪轂。區別在於:由於轉向的需要,半軸分為內半軸(與差速器連接)和外半軸(與輪轂連接)兩部分,兩部分以等角速度萬向節連接。轉向主銷設計為上、下兩部分,分別固定在萬向節球形支架上。轉向節軸製成中空結構,外半軸從中穿過。轉向節連接叉為球殼,不僅滿足轉向要求,而且符合轉向節的動力傳動。需要指出的是:上下主銷的軸線應在同一直線上,二者之間的直線應與半軸等角速度萬向節的中心重合,以保證前輪的轉動和偏轉不相互影響。這可以從結構設計的定位來實現,如果車輛行駛時主銷套鬆動,恆角速度萬向節磨損,則會發生轉向卡塞、異響和車輪定位困難。
現在有很多車型有獨立的後輪懸掛和後輪驅動,他應該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車軸,僅有一個由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組成的驅動橋。因為後輪可以上下跳動,所以半軸不能做成一體式,他需要在中間斷開,以滿足在位置不斷變化的兩個部件之間傳輸動力的要求。半軸上裝有兩個萬向傳動裝置,完成動力傳動角的改變。車輛行駛時,車輪上下振動,球籠允許半軸以一定角度變化,動力變速器不會中斷。由於驅動輪上下變化範圍有限,半軸彎曲角度不大,只能用來傳遞力,不能轉向。從新聞中可以看出,由於轉向驅動橋的設計和構造,前驅和四輪驅動汽車的前輪既能轉向又能驅動。關鍵因素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中間斷裂的轉向主銷,他允許半軸穿過前輪並與前輪連接,動力可以轉移到前輪上;另一部分是半軸斷裂的半軸,他使半軸隨著前輪的偏轉而自動彎曲,不僅不幹擾前輪的轉向,而且保證了動力變速器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