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8月12日晚間,浙商證券公告稱,由於兩次可轉債轉股形成股份導致公司股份總數增加,其控股股東浙江上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先後從63.74%被動稀釋下降至62.61%,進而下降到61.48%。
截至8月11日收盤,浙商轉債的餘額為19.83億元。而浙商轉債初始面值總額為35億元,這意味著,有15.17億的轉債額度已經轉股,並造成了上述原始股東股權被動稀釋。
而另一發行規模更大的券商轉債,東財轉2發行規模為73億,截至8月11日收盤,轉債餘額為42.46億。
浙商證券最早在8月1日提醒投資者,公司將提前贖回浙商轉債;東方財富則自8月7日開始,連發5份公告將提前贖回東財轉2。
實際上,8月以來,已有8家上市公司公告將提前贖回其發行的可轉債。根據招商證券數據,截至8月9日,已經公告贖回但未退市的轉債有13隻,最早從7月21日的深南轉債開始,累計餘額133.73億元。東財轉2和浙商轉債則是其中規模最大的兩隻轉債。
而上述公告提前贖迴轉債的上市公司,贖回理由幾乎相同——根據可轉債附加條款中的「條件贖回條款」,「在本次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轉股期內,如果公司股票連續三十個交易日日中至少有十五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不低於當期轉股價格的130%(含130%),公司有權決定按照債券面值加當期應計利息的價格贖回全部或部分未轉股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該條款由發行人選擇是否觸發。
意即近期轉債市場大量強贖的發生,根本原因是由於股市大漲,帶動上市公司正股股價大漲。
一般而言,發行轉債最終目的就是轉股,而「贖回」條款的啟動可以加速轉債轉股的進度。歷史上轉債的退出方式均以轉股為主,因此公告「贖回」的終極目標仍然是轉股。
近期股市的大漲,一方面讓轉債贖回條款紛紛被提前觸發,另一方面,則導致轉債市場發生集中強贖現象。
而提前贖回則是導致市場規模減少的重要原因,隨著供給規模的大幅下降,可能會抬升轉債的估值中樞。儘管分析師聲稱當前轉債市場新增上市規模可覆蓋贖回規模,但由於8月下旬和9月上旬是新券發行淡季,新增能否及時接替存量的減少,仍然存疑。
華創證券稱,提前公告贖回的個券往往是正股基本面優質個券,贖回加速將導致優質個券的稀缺性增加。
有買方投研人士稱,但是,對於市場上不少債券型基金而言,本來要指著轉債市場增厚收益,集中強贖的發生,不僅讓優質投資標的減少,並由於T+0交易、無漲跌停板限制,存量標的易被短期資金過分炒作,帶來較大的波動和風險。
近日,轉債市場波動較大,時常出現個券漲停潮,引得滬深兩市交易所對相關個券實施熔斷臨停。
8月13日上午,深交所對金禾轉債、特發轉債、唐人轉債、天康轉債、金農轉債、模塑轉債實施盤中臨停,其中對特發實施二次臨停,上交所對威帝轉債、科森轉債實施臨停。
(作者:王媛媛 編輯: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