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7年-2020年,三年時間,使得國內工業網際網路從概念技術驗證進入到應用實踐推廣的新階段。
而跨進這一新階段,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功不可沒」,平臺作為整個工業網際網路體系的核心所在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雙跨平臺的發展,是平臺體系的樞紐,是平臺的平臺,不僅具有標杆示範引領作用,而且對後續工業網際網路相關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那麼何為工業網際網路「雙跨」平臺?根據工信部給出的定義就是跨行業跨領域。去年8月26日,工信部正式對外公示了2019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清單,說白了就是為了引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去賦能工業企業,推動不同行業的企業內外部流程中應用平臺,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發展。
目前,國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就有600餘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平臺超過70家,面對國內百花齊放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市場,雙跨平臺的發展對於整個行業發展有何意義?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又該如何解決問題呢?帶著這些問題,《工業網際網路世界》&《通信產業報》記者採訪了中國信通院兩化所兩化融合與智能製造研究部副主任田洪川,他向記者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意義:示範引領,加快工業網際網路整體發展
針對目前發展「垂直行業」平臺與「雙跨」平臺的爭議,田洪川認為,這兩者並不衝突,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既要「做深做實」也要「做廣做活」。
田洪川告訴記者,雙跨平臺要「做深做實」需要在行業深耕,通過在行業的落地,實現原有的知識儲備和應用創新。同時垂直行業平臺要「做廣做活」需要拓展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在賦能大型製造企業的同時,也要在平臺上廣泛匯聚一批中小解決方案提供商,實現平臺的創新發展。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發展雙跨平臺就要鼓勵平臺企業兼顧深與廣延伸,兼顧大中小企業賦能,通過標杆示範,帶動更多主體參與平臺建設,推動平臺發展。
據工信部消息,2020年11月將會遴選一批新的十大雙跨平臺,那麼遴選雙跨平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田洪川表示,雙跨平臺遴選對於整體行業發展具有三方面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是凝聚共識,營造平臺發展氛圍
通過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遴選,不僅可以加強平臺的宣傳推廣,吸引更多主體參與平臺建設與推廣,而且還能引導全國形成建平臺、用平臺的良好氛圍。
二是明確方向,加速平臺迭代創新
通過雙跨平臺的遴選,可以不斷更新發布的平臺評價指標,引導不同平臺持續強化設備接入、數據開發、應用創新、解決培育等核心能力,還能推動平臺行業向著賦能工業轉型升級方向迭代發展。
三是樹立標杆,加快平臺示範推廣
通過雙跨平臺的遴選,打造了具有示範作用的平臺標杆,有利於工業製造企業、工業軟體企業、自動化企業、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企業進行平臺化轉型與探索,對標雙跨平臺強化自身平臺能力,實現整體平臺行業的發展。
問題:雙跨平臺發展還需邁過「三道坎」
去年8月份,國家級十大雙跨平臺正式發布,田洪川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十大雙跨平臺已成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技術突破、應用賦能的標杆,有力帶動了平臺創新發展。尤其是在十大平臺示範帶動下,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體系基本形成。
雖說十大雙跨平臺經過一年發展取得喜人的成績,但田洪川表示,目前國內的雙跨平臺距離國際巨頭平臺企業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與更好地賦能不同行業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他告訴記者,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平臺核心能力還有差距
雙跨平臺在設備接入、機理模型沉澱,數據建模分析等方面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這三個方面能力綜合集成之後的解決方案或工業應用軟體的開發能力還不足,在為行業企業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對於提供高價值解決方案的存在著「力不從心」的情況。
二是平臺運營模式還需要完善
目前雙跨平臺落地過程中,通用化的平臺服務與個性化的用戶需求之間還存在著鴻溝,用戶企業需求往往具有較強定製化屬性,平臺企業的項目制服務需要較高的時間人力投入,平臺企業面臨著項目制服務與平臺化運營的矛盾,運營推廣模式仍需要不斷探索。
三是平臺開放生態聚合能力還不足
目前雙跨平臺的開發者生態還不夠完善,對於高校、科研院所、中小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資源整合能力還不足,在協同研發、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果共享等方面機制還不夠完善,制約著雙跨平臺對於自身生態能力的培育。
建議:「補齊」平臺核心能力
「其實,與一年前,雙跨概念的界定更加明確和具體。」田洪川告訴記者,一是行業指代更加明確,我們考慮在國家統計局對製造業門類劃分基礎上,選擇具有能夠突出行業特徵的分類方法,聚焦在石化化工、鋼鐵、冶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機械裝備、汽車、電子、輕工等具有較強特色的行業門類;二是領域界定更加具體,是指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運營管理、倉儲物流、運維服務、安全生產、節能減排、質量管控等重點領域。
雙跨平臺的發展是不斷融合創新的,針對雙跨平臺核心能力、運營模式以及開放生態聚合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田洪川給出三點建議:
一是在平臺核心能力提升方面
建議雙跨平臺聚焦在設備接入與邊緣處理、機理模型沉澱與轉化、數據建模分析、低代碼開發等核心能力方面,持續推動平臺研發,不斷強化解決方案的開發與實施,平臺的人性化使用與部署能力。
二是在平臺運營模式方面
建議雙跨平臺聚焦高價值應用領域,持續沉澱技術知識、驗證商業模式,挖掘大規模、高價值的平臺應用場景,從差異化的用戶服務中積累平臺共性能力,逐步實現平臺服務的量變到質變。
三是在平臺開放生態方面
建議雙跨平臺將積累的「應用場景」轉化為可以分析處理「數據問題」,再將這些數據問題共享給廣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將不同領域主體的數據專家、行業專家匯聚在一起,共同打造一個開發者生態,實現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與多領域的創新主體之間的對接,通過生態化方式解決自身難以獨立解決的複雜工業問題,實現生態化發展。
趨勢:形成多層次系統的平臺發展體系
在採訪最後,田洪川對於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未來發展趨勢表明自己觀點,他認為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體系將加速形成,形成通用技術能力、特定行業、重點領域及雙跨五大類平臺,未來向數據互通、功能互調、服務共享的平臺體系發展。
其中,雙跨平臺是在通用技術能力平臺基礎上,通過不斷累計特定行業、重點領域能力而逐漸形成的。不同類型平臺之間優勢互補、協同合作,共同為不同行業領域的工業企業轉型發展賦能。
對於平臺下一步發展,他表示,有三個方面建議:
一是要持續完善平臺標準
推動平臺術語和參考架構國家標準的立項,進一步凝聚產業共識,同時要著重圍繞工業設備上平臺制定細化的數據字典、信息模型、實施指南等標準,促進平臺的落地應用。
二是要著力培育一批平臺解決方案
梳理行業細分應用場景,夯實平臺行業知識儲備和軟體工具稟賦,引導平臺和行業企業協同開展解決方案研製與應用驗證,讓平臺能夠為工業企業創造實實在在價值。
三是要加快打造平臺發展生態
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資源,通過平臺場景化、場景數據化、數據模型化、模型價值化,打通多元複雜工業問題與多類分散創新資源之間的瓶頸,通過平臺建立一條不同行業的複雜問題能夠被社會大眾共同參與解決的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平臺企業自身發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大眾創新的諸多目標將得以實現。
文章來源 :工業網際網路世界
作者 :王改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