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工信部印發《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核心能力,遴選10個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這意味著,由工信部發布的我國工業網際網路跨行業跨領域平臺(以下簡稱「十大雙跨平臺」)是一年一度進行的。
今年以來,包括工業網際網路在內的「數字新基建」廣受業界關注,這不僅是因為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甚大,更重要的是,數字新基建不僅自身體量巨大,更是未來發展的基礎設施。
在這種背景下,工信部所牽頭遴選和發布的工業網際網路跨行業跨領域平臺由於其「國家級」定位,也由於平臺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而成為工業網際網路新基建中更為敏感的部分。那麼,十大雙跨平臺對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具有什麼樣的啟示意義呢?
仔細分析十大雙跨平臺企業,其中四家是製造企業(或孵化其的是製造企業):海爾、樹根互聯、航天雲網、徐工信息;五家是信息企業:東方國信、用友、浪潮、華為、阿里;富士康既是信息企業、也是製造企業。十大雙跨平臺企業中,製造和信息企業基本上是五五開。
根據公開資料,在十大雙跨平臺中,6家是已經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海爾、用友、浪潮、華為、富士康、阿里。還有製造企業孵化的3家企業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樹根互聯→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雲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徐工信息→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這些企業的入選順理成章——深厚的IT或製造行業的積累,使這些企業在人才、技術、行業知識、生態建設以及發展資金等方面擁有領先一步的發展契機。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只能是「全球影響力」企業的專利。事實上,十大雙跨平臺企業中的東方國信(中國領先的大數據上市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沒有全球影響力,且市值、營業額與其餘9家(或孵化其的製造企業)不在一個數量級,卻以排名第二的身份入選十大雙跨平臺的企業。
一方面,人才培養是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中需要提升的一個重要領域。根據報導,東方國信有大量專攻冶金鋼鐵行業的技術工程師,並且還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合作,成立東方國信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學院,為IT、OT企業培養工業網際網路複合型應用人才。另一方面,技術能力是包括十大雙跨平臺所尤其看重的,而東方國信是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去年發布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優秀技術供應商」中,按數據採集與邊緣、通用IT、工業PaaS、工業SaaS、安全五個維度,唯一也是最多有四類產品入選的技術供應商。
一個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需要人財物的投入,對應於工業網際網路企業,人就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的人才隊伍、財就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的資金保障、物就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的技術能力。從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背景,結合東方國信的公開信息,筆者認為,十大雙跨平臺對我國工業網際網路企業有四點啟示。
一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不一定會被大企業所壟斷。中國工業企業數量目前約為200餘萬家。從分類看,工業行業佔國民經濟行業的半壁江山。工業設備擁有成千上萬種類型,每種設備「百萬」臺規模就是天量。單從工業網際網路所涉行業數、用戶數、設備數,就與消費網際網路動輒「上億」用戶規模相去甚遠——這不利於採用消費網際網路壟斷式發展,倒是更適宜中小企業利用各自專業特長,在工業網際網路的藍海中自由翱翔。
二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不一定必須是大資本投入。我們熟悉的電商,只是「批發和零售業」門類中的一個行業小類「網際網路零售」;快遞只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門類中的一個行業小類「快遞服務」;外賣只是「住宿和餐飲業」門類中的一個行業小類「外賣送餐服務」,這三個行業小類僅佔國民經濟行業1381個小類的0.217%。可就是這三個行業小類,任一家進入其中的企業特別是平臺企業,都投入了天量的資金(或燒錢模式)才能生存。將這種投資模式放到工業666個小類,估計沒有任何企業可以承受。另如前述,工業行業量大面廣,這其中任一行業,對任何從事其業務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來說,研發、運營、營銷都需要大的投入,加之工業回報周期長,以及商業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情形,很難會有大的資本能在工業網際網路既要跨行業、又要跨領域中找到如消費網際網路般的壟斷盈利點。
三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人才隊伍是保證。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是IT和OT的融合,是需要將工業行業幾百年的各種經驗轉化為有用的知識,才能將其復用化和軟體化,其技術創新和應用需多領域、多學科的協同。因此,從事工業網際網路的人士就需要了解工業、了解數據分析、了解工業機理,就需要既懂工業運營需求、又懂網絡信息技術、有較強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懂工業和新興技術的跨行業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四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技術能力是硬核。工業網際網路要利用ICT技術與工業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相融合,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面對如此眾多的工業行業,就要求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在信息技術上要精、在工業技術要專,才有可能突破一個工業行業小類、到一個中類、再到一個大類,直至做到跨行業、跨領域。因此,沒有同時掌握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公司在工業網際網路界是很難嶄露頭角的。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願中國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抓住國家「新基建」提供的又一次良機,打好基礎,練好內功,為下一步的大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從而有更多、更優秀的企業在隨之而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