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21 祥雲社

HBO是美國知名付費電視頻道,1972年成立,總部位於紐約。該電視頻道不賣廣告,全天24小時持續播放各類影視劇,以自制精良的電影品質的劇集而聞名於世,讓全球粉絲瘋狂的《權利的遊戲》就是該臺的作品。

在美國時,聽到當地女孩兒說,「希望以後嫁一個願意為我們小家的電視訂購HBO頻道的人」。

那一刻我意識到,看這個頻道的電視,恐怕不便宜吧。然後,查了一下,的確,五星級酒店的標準之一就是可以收HBO有線服務。然後,給我媽發了緊急微信:「我知道咱家的數位電視為什麼這麼貴了!我當時被客服小姐姐甜美的聲音所迷惑,一口氣訂了3年付費頻道,其中就包括HBO……然而這幾年我並沒有在家看幾次電視,您趕緊打電話到期取消自動付費吧。」

雖然,之前看HBO不多,但我還真跟HBO有點緣。

在紐約的第一天閒逛,就偶遇了《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首映禮的紅毯儀式。

我沒有粉絲們那麼瘋狂,在這麼多人群中也會有不安,所以離著很遠拍了幾張糊片

總之,可以說,HBO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付費頻道,而且在全球都有忠實粉絲。

曾經有人說,如果與臺灣電影相比,香港就是文化荒漠。

的確,我有一度很喜歡看臺灣本土味比較足的電影。之前去臺北,特意住在電影《艋胛》發生的地方,恰巧旅社老闆娘還是我喜愛的張震的小學同學。在一篇文章中(疫情假期,給普通人的宅家指南)我推薦過幾部小眾臺灣影片《停車》《逆風飛翔》都是很現實又很溫暖的故事。

然而,臺灣電視劇,講真,除了瓊瑤阿姨過去的幾部萬人空巷的劇有看過,至於那些偶像劇我還真不感冒,最喜歡的還是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看的現代神話喜劇《家有仙妻》

BUT,從此之後臺劇都是充斥著帥哥偏愛灰姑娘的偽童話,在我印象裡就沒有太多起色。

直到……

2017年,HBO亞洲,正式進軍臺灣本土,拍了第一部電視劇《通靈少女》。

2019年,成就了臺劇復興的大年。

而2019年第一部HBO自製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從打開片花(每一集開篇是一段真實感很強的新聞報導,然後切入新聞下的網友評論,一個個字放大、消失,隨後進入影片分級提醒,開啟)那一刻起,帥姐便「確認了眼神」,品質是它的,沒錯!

視頻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而2020年開年,讓兩岸網友上頭的燒腦劇,同樣是HBO製作的臺劇——《想見你》。

這一次,全面掀起了臺劇復興的熱論。


生離和死別

哪個更痛苦


第一次在朋友圈聽到伍佰的Last Dance,覺得不太好聽,但等我用兩個晚上把《想見你》追完,卻連哼了一周Last Dance!作為鋼琴小白,我竟然去試著彈唱這首歌,也是太有魔性了。

圖片來自公開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想見你》乍一看以為是傳統臺灣甜哈哈無腦的偶像劇,認真看下去,不但男女主角演技高度在線,而且劇情不僅僅是以虐而不得的愛情為基調,更以縝密的穿越閉環的邏輯為亮點,還對社會不同的邊緣人物給予了關懷。雖然在最後一集懸念揭曉後,縷清楚了人物關係和時間關係,還是會問到底是「先有雞or先有蛋」的問題,但這就是編劇應用的莫比烏斯環(這個詞什麼意思?關注【祥雲社】回復「什麼」,給你科普)原理啊!

關於邏輯性和男主角有多可愛,不在此贅述了。

關於愛情,這永恆的話題,可能只有真真切切失去過一次,才懂得珍惜吧。

第一集,女主角表面開朗、朋友圈正能量,而在每一個夜裡,她都哭著睡去,在一直給不會有回覆的手機發信息,「我好想你」……(微信什麼時候可以像Whatsapp一樣可以顯示對方已讀呀?)真是像極了每一個重感情的我和你。

我始終相信平行時空的存在,但我不太相信個體會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所以,虐心是客觀的;所以,才更賺人眼淚的。

可是,我又相信,人的念力,是強大的。所以,達成「穿越」的唯一路徑,就是「我想見你」。


和女主角有幾次一起哭得撕心裂肺,突然意識到知乎上一個問題的答案。

有人問,生離和死別到底哪個更痛苦?

最好的回答:問這個問題的人,大概沒有經歷過死別。

遇到彼此喜歡的人,好好珍惜吧,她/他真的有可能是穿越了幾層空間,才換來和你在同一時空的相遇。

在這裡再推薦給大家一部臺灣小眾電影,同樣是穿越題材(真的不是許多國產劇女主摔一跤就能回清朝獨得皇上恩寵的無腦劇),故事非常動人:《等一人咖啡》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簡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臺灣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通過一樁血淋淋的案件帶給觀眾反思和思考。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樹莓影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又何嘗不是我們與好的距離
    幾個月前,一部由「神劇製造機」HBO與臺灣公視共同打造的現實題材劇情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一時間引爆臺灣輿論,成為年度最具口碑的華語電視劇。近期,這部劇終於登陸內地,迅速收穫了近億次的播放量和豆瓣9.5的高評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的現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劇中,媒體和大眾對加害者父母窮追不捨,反覆質問並逼其道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最近臺灣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豆瓣更是給出了9.4的高分,或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紮根於現實題材,它是根據2016年臺灣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具有真實性和社會問題代表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卻用最平靜的講述方式給我們最強烈的心靈衝擊。即使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受害人家屬無法挽回的痛苦依然縈繞心頭,他們選擇將情緒發洩在李曉明的家屬身上,有宋喬安利用職務之便跟蹤李大芝曝光他們的居住地,也有家屬圍著李大芝扔雞蛋和垃圾,更不用提其他追著話題曝光他們的媒體和竊竊私語的網民。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