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宜慶
在青島的這一段時光,是黃際遇人生中風平浪靜的好日子。他勤於寫日記,在山東大學執教五年,他寫的日記名為《萬年山中日記》《不其山館日記》。萬年山,今青島山,位於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東北。1891年青島建置,在八關山麓建造的廣武中營和崇武中營,位置分別是魚山之北(今海大南部魚山路操場一帶)和八關山西北部(今海大北部五校門一帶)。德國侵佔青島後,在此建俾斯麥兵營。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期間,將德國的俾斯麥兵營作為萬年兵營,遂兵營附近之山,被稱為「萬年山」。
黃際遇在其日記第二十冊小序有說明:「萬年山者,國立山東大學舊國立青島大學所在也。地居青島之西南,當年日德人聚兵於此,築營其間。三面環山,一面當海,東海雄風,隱然具備。今則修文偃武,弦歌禮樂,三年於茲。」《不其山館日記》的得名,則源自青島城陽一帶,在漢代稱為「不其」。不其縣,西漢置,因山為名。不其山,今鐵騎山。考古學家王獻唐著《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說,原始社會末期,在不其山周圍生活著「不族」和「其族」,山以二族得名。
《萬年山中日記》主要用中文,也偶爾夾有英、日、德文;文有散有駢,此外還有對聯、書信、棋譜和大段大段的高等數學方程算式。楊方笙教授在《黃際遇和他的<萬年山中日記>》文中寫道:「由於它全部用的是文言文,有些還是華麗富贍、用典很多的駢體文,文章裡用了許多古今字或通假字,而且絕大部分沒有斷句、不加標點。如果讀者不具備一定的文字學知識,幾乎觸目皆是荊棘,無從下手。」「蔡元培先生曾說:『任初教授日記,如付梨棗,須請多種專門者為之校對。』」
李新魁教授在《博學鴻才的黃際遇先生》文中寫道:「先生勤寫日記,日以蠅頭小楷記述其研討學問之心得,諸凡數理文學、文字語言、棋藝評論,各項見解,雜然並陳。時或記述交遊,學者文士往來之行蹤,寫景、抒情以及酬唱之辭,時呈筆端。日積月累,竟達四十七厚冊」,「錄心境之起伏,著世事之興替,為文為史,具有巨大之學術價值」。
黃際遇的《萬年山中日記》和《不其山館日記》,是他執教山大時寫下的,不僅記錄大學裡的科研、教學活動,同時,也為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的文化學術活動留下了翔實的記錄。比如,他在1933年11月24日記錄的山大的學術活動:
徐光啟先生三百年紀念祭下午三時在科學館舉行。主會者大學數理學會,到會者數學物理兩系全體師生,到會者蔣右滄(李珩代表)、教育局王科長、趙太侔、杜毅伯、趙滌之、羅玉君。首由予報告徐光啟傳略,幾何原本概要,幾何學發達史概觀。次由李珩報告徐光啟在天文學上之貢獻,翔實充暢。楊善基報告幾何學之分類,條理明晰(別見記錄)。
今日大公報特發圖書增刊,載二文曰:徐光啟逝世三百年紀念及徐文定公與樸學,文枵而脆,蓋教徒之言,不過爾爾。又有關於徐光啟新刊三種增訂:徐文定公集(七角)、徐氏庖言(一元五角)、徐上海特刊(二角,均由上海徐家匯天主堂出版)。今日可雲科學之極盛已。
從這天的日記來看,黃際遇雖然是數學家、天文學家,但他的審美、旨趣,承襲了中國傳統文人的趣味。請看1934年4月28日:「入夜空如蕭寺,心冷於僧,止水在槃,薰香味永。」1934年5月27日:「出訪曉舫,對席窗前,萬裏海天,盡入懷抱,一年最好莫過此時。玉君夫人為拍二照,積瘁之躬,慚於對鏡久矣。旋返空齋,茗香自遣。」在青島的六年,的確是黃際遇生活比較安定的時光。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步步緊逼,「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陷,隨後,華北危急。內憂外患之中,山東大學的學潮頻發,「酒中八仙」先後離開青島。而黃際遇告別青島,是在1936年2月13日。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晨起清行囊,分廣州者六件,歸汕者二十餘件,老鼠搬疆更相關也。晤智齋,即來宏成發補日記。為紉秋書手卷,寫《直婦行》全首六百餘言,以行草行之。心思二王(孟津、陽明)之意,欲出矣簡勁清適而未能也。智齋來共飲幾爵,亦索一軸以爪印之跡。曉舫玉君夫婦來(各資饋行粻)。嘯鹹來以胡念修纂文敘錄彙編一小冊為訂交之券。宏成發饋花生食油菜韮各若干。它友均未及知予行,劉康甫趕上,一剮諸友言歡拳拳,日加申旁人催行,乃接浙而行,同車至海嵎,少頃鳴鉦解纜矣。送行者自崖而返。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