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集成完成碳化矽MOSFET量產平臺打造

2020-12-14 全球TMT

(全球TMT2020年12月3日訊)中國化合物半導體全產業鏈製造平臺 -- 三安集成於日前宣布,已經完成碳化矽MOSFET器件量產平臺的打造。首發1200V 80mΩ產品已完成研發並通過一系列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測試,其可廣泛適用於光伏逆變器、開關電源、脈衝電源、高壓DC/DC、新能源充電和電機驅動等應用領域,有助於減小系統體積,降低系統功耗,提升電源系統功率密度。目前多家客戶處於樣品測試階段。

本次推出的1200V 80mΩ 碳化矽MOSFET,與傳統的矽基IGBT功率器件相比,寬禁帶碳化矽材料擁有「更高、更快、更強」的特性 -- 更高的耐壓和耐熱、更快的開關頻率,更低的開關損耗。

由於器件結構的原因,碳化矽MOSFET的體二極體是PiN二極體,器件的開啟電壓高,損耗大。在實際使用中,往往會通過並聯肖特基二極體作續流,減小系統損耗。三安集成的碳化矽MOSFET通過優化器件結構和布局,大大增強碳化矽體二極體的通流能力,不需要額外並聯二極體,降低系統成本,減小系統體積。

如何能夠得到優質的碳化矽柵氧結構是目前業界普遍的難題。柵氧質量不僅會影響MOSFET的溝道通流能力,造成閾值漂移現象,嚴重時會導致可靠性的失效。三安集成通過反覆試驗和優化柵氧條件,閾值電壓的穩定性得到明顯提高,1000hr的閾值漂移在0.2V以內。

目前行業內碳化矽MOSFET缺貨聲音不斷,三安集成加速碳化矽器件產能擴張。今年7月在長沙高新區開工建設的湖南三安碳化矽全產業鏈園區,計劃總投資160億元,佔地1000畝。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建築主體已拔地而起,計劃將於2021年6月開始試產。不到1年的時間,在茅草荒地上建立一個全面涵蓋碳化矽晶體生長、襯底、外延、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現代化製造基地。

相關焦點

  • 三安集成完成碳化矽MOSFET量產平臺打造,貫通碳化矽器件產品線
    中國化合物半導體全產業鏈製造平臺——三安集成於日前宣布,已經完成碳化矽MOSFET器件量產平臺的打造。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有8家企業計劃投資總計超過430億元,碳化矽、氮化鎵材料半導體建設項目出現「井噴」。三安集成表示,「良性競爭有助於產業鏈上下遊協同發展,我們會加快新產品的推出速度和產能建設,以便保持先發優勢。」據悉,三安集成碳化矽肖特基二極體於2018年上市後,已完成了從650V到1700V的產品線布局,並累計出貨達百餘萬顆,器件的高可靠性獲得客戶一致好評。
  • 三安光電子公司完成碳化矽MOSFET量產平臺打造
    原標題:三安光電子公司完成碳化矽MOSFET量產平臺打造      12月6日,中國
  • 三安集成:6英寸車規級碳化矽產品線預計在2021年實現量產
    三安集成:6英寸車規級碳化矽產品線預計在2021年實現量產 程文智 發表於 2020-07-13 17:58:33 7月3日,2020慕尼黑上海電子展盛大開幕,作為慕尼黑展唯一的視頻直播合作方
  • 三安集成:碳化矽功率器件助理新能源汽車發展
    2020年9月29日,第三代半導體垂直整合製造平臺「三安集成」與新能源客車龍頭企業「金龍新能源」在廈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雙方利用各自優勢資源,共同推進碳化矽功率器件在新能源客車電機控制器、輔驅控制器的樣機試製以及批量應用。
  • 近期碳化矽產品市場走勢綜述
    目前98碳化矽塊料報價在6000-6050元/噸,97碳化矽塊料報價在5900-6000元/噸左右,寧夏地區碳化矽價格較月初上漲約100-150元/噸。日韓進口量減少,而中國臺灣、印度、德國、土耳其、美國、伊朗等國家地區進口我國碳化矽的量增加明顯,因此,我國碳化矽實現了月出口量的同比增長。
  • 三安光電:公司氮化鎵產能約2000片每月 產能還在增加
    2月3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詢問三安光電:蘋果品牌mini-led用的是晶電的晶片,至今沒有看到三安光電的名字。全球PA晶片代工排名第三的環宇取消了與三安光電的合作,轉投了晶電。請問關於蘋果產業鏈是否有三安一席之地,PA代工進展如何?
  • 三安光電:公司氮化鎵產能約2000片每月,產能還在增加
    集微網消息,2月3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詢問三安光電,蘋果品牌mini-led用的是晶電的晶片,至今沒有看到三安光電的名字。全球PA晶片代工排名第三的環宇取消了與三安光電的合作,轉投了晶電。請問關於蘋果產業鏈是否有三安一席之地,PA代工進展如何?對此,三安光電回復稱,公司將鞏固LED龍頭企業地位,力促光電業的發展,致力於化合物半導體集成電路業務成為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廠商。關於氮化鎵方面,三安光電錶示,目前,公司氮化鎵產能約2000片每月,產能還在增加。
  • 東芝推出新款碳化矽MOSFET模塊,有助於提升工業設備效率和小型化
    近日,東芝電子元件及存儲裝置株式會社(「東芝」)宣布,面向工業應用推出一款集成最新開發的雙通道碳化矽(SiC)MOSFET晶片(具有3300V和800A特徵)的模塊---「MG800FXF2YMS3」,該產品將於2021年5
  • 國產碳化矽最新進展,功率IDM龍頭低調入場!
    經過四年多時間,華潤微多項專利在申請中,掌握了包括6英寸生產、封裝等環節核心技術,全產鏈自主可控,基於碳化矽產品的技術和產線已經搭建完成。可以預見,如今華潤微電子的碳化矽二極體即將面市,將為國產碳化矽產業的發展注入堅實的力量。
  • 三安集成:5G平山海,DFB晶片之路仍任重道遠
    深圳2020年9月14日 /美通社/ -- 三安集成在第22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信息通信展的展示已圓滿落幕。在展會期間,三安集成的市場部團隊進行了10場路演,詳細介紹了三安集成覆蓋數據通訊、雲計算、3D感測和消費電子的產品布局,以及用於數據通信的2.5-25G VCSEL/PD/DFB和消費電子的808nm晶片製造能力,引得大量觀眾駐足聆聽。
  • 韋爾股份、士蘭微、長電科技、三安光電,誰是下一個半導體老大?
    不過雖然半導體板塊大漲,但幾個代表股韋爾股份、士蘭微、長電科技、三安光電,表現不一。韋爾股份今天大漲超7個點,部分原因是受無線耳機消息影響,韋爾股份,主營包含用於無線藍牙耳機的分立器件的設計和分銷。三安光電,其第三代半導體平臺,三安集成,最近宣布完成碳化矽MOSFET器件量產平臺的打造。首發1200V 80mΩ產品已完成研發並通過一系列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測試,其可廣泛適用於光伏逆變器、開關電源、脈衝電源、高壓DC/DC、新能源充電和電機驅動等應用領域,有助於減小系統體積,降低系統功耗,提升電源系統功率密度。目前多家客戶處於樣品測試階段。
  • 三安光電:新領域產品滲透率逐步提高 鞏固行業龍頭地位
    半導體材料可分為單質半導體及化合物半導體兩類,前者如矽(Si)、鍺(Ge)等所形成的半導體,後者為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等化合物形成。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半導體分別作為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導體的代表,相比第一代半導體高頻性能、高溫性能優異很多。
  • 三安集成:第三代HBT面世 加速推進5G時代
    北京2020年10月14日 /美通社/ -- 10月14日,三安集成連續第四次參加電子設計創新大會(EDICON),與通訊行業同仁共同探討行業熱門話題。本次展會,三安集成攜最新突破的第三代HBT以及ED-mode pHEMT製程工藝,為客戶呈現兩場技術交流分享會。
  • 三安集成:第三代HBT面世 加速推進5G時代
    10月14日,三安集成連續第四次參加電子設計創新大會(EDICON),與通訊行業同仁共同探討行業熱門話題。本次展會,三安集成攜最新突破的第三代HBT以及ED-mode pHEMT製程工藝,為客戶呈現兩場技術交流分享會。
  • 三安光電:跨界氮化鎵,或打開業績增長空間
    自從今年7月14日國內首顆具備量產條件的氮化鎵快充主控制晶片發布以來,氮化鎵再次站上風口,國內相關企業也隨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A股上市公司三安光電(600703)近年來不斷布局氮化鎵(GaN)、砷化鎵(GaAs)、碳化矽(SiC)等產品陸續出貨,正式宣告跨界氮化鎵領域。
  • 基本半導體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打造行業領先的碳化矽IDM企業
    2020年12月31日,致力於碳化矽功率器件研發及產業化的國內第三代半導體行業領軍企業基本半導體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聞泰科技領投,深圳市投控資本、民和資本、屹唐長厚、四海新材料等機構跟投,原股東力合資本追加投資。
  • 牽手三星、華為三安光電為何依然「青黃不接」?
    東邊不亮西邊亮,雖然高端LED產能釋放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但是三安光電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產品今年都逐漸釋放產能,公司業績從上半年開始出現復甦。三安光電的子公司三安集成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集成電路業務,涵蓋PA射頻(PA:功率放大器)、電力電子、光通訊和濾波器等領域的晶片。
  • 牽手三星、華為,三安光電為何依然「青黃不接」?
    三安光電的子公司三安集成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集成電路業務,涵蓋PA射頻(PA:功率放大器)、電力電子、光通訊和濾波器等領域的晶片。其中PA射頻業務備受關注,華為海思的PA主要就是由三安光電等代工廠生產。
  • 獨家首發|基本半導體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打造行業領先的碳化矽IDM...
    來源:創業邦創業邦獨家獲悉,2020年12月31日,致力於碳化矽功率器件研發及產業化的國內第三代半導體行業領軍企業「基本半導體」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聞泰科技領投,深圳市投控資本、民和資本、屹唐長厚、四海新材料等機構跟投,原股東力合資本追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