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有關於所謂黑公關的爭執再次讓自主品牌的「內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事實上,自主品牌這些年互相攻擊,作為業內人士已經屢見不鮮了,就拿這次長城對長安的指控而言,看起來言辭鑿鑿,好像自身大氣凜然,一身正氣,但是要說長城沒幹過攻擊競爭對手車型的事兒,鬼都不信。自主品牌互相攻擊、互相擠兌,已經成為其競爭手段之一,只是有些優勢品牌佔領道德制高點之後,便開始攻擊其他廠商,當然這裡我們所說的,基本上已經是行業共性了。
當然了自主品牌們善於起內訌的同時,還缺乏合作,我們看到,馬自達-豐田可以合資在美國建立合資工廠,共同生產兩個品牌的產品,雷諾可以和戴姆勒奔馳建立技術和產品聯盟,甚至奔馳可以和寶馬產生技術合作,但是我們放眼望去,整個自主品牌,目前還沒有兩個廠商基於技術產生深度合作,頂多是一些零部件的採購。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自主品牌只能同室操戈,而不能精誠合作?
其實在我們看來,原因就是一個,自主品牌普遍沒有核心技術,想想看,我們上述提到那些海外品牌之所以能夠合作,就是因為它們有互相利用的價值,雙方都有對方沒有的產品優勢。所以合作之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對方的產品和技術優勢,幫助自身解決產品缺陷和不足,進而實現技術和市場領域的雙贏,但是這不影響這些廠商之前依然是競爭關係,因為它們還有一些是對方學不會的核心優勢,這些優勢是不可能外洩的。
那麼情況就很明朗了,對於自主品牌來說,大家都沒有像樣的核心技術,所以首先就不存在合作的必要性,畢竟跟臭棋簍子學下棋,越下越臭,而且大家在核心技術方面都差不多,很多配置甚至都是同一家供應商提供,所以很多國產車除了設計不一樣之外,內核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沒有互相學習和合作的必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就很難選了,畢竟這些產品核心層面相差都不大,一個新配置出現,一溜兒國產車就都有了。所以在自主品牌市場,就出現了之前在白色家電行業出現的競爭方式,那就是價格戰。
在沒有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大家就只能拼價格了,誰的價格更低,那麼誰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但是對於汽車產品來說,是有最低成本的,降到成本價附近,這一招就不太靈了,但是就算是降價戰,也並不意味著國產車的核心技術能夠整體因此增長,還是沒有核心技術,只不過這樣的價格戰拖垮了大量的劣勢自主品牌,剩下的自主品牌也是降無可降。那麼這個時候如何佔領市場份額呢?很簡單,想辦法讓競爭對手讓出市場份額不就行了!但是大家在產品和服務上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強到哪裡去,產品正面競爭的難度是很大的,所以只能採用一些「歪門邪道」詆毀對手和相關車型。
這就是自主品牌的現狀,大家都沒什麼可以和合資品牌一比高下的核心技術,長期的價格戰又讓單車利潤越來越低,加上自主品牌的廠商數量又實在太多,這麼多的廠商瓜分本身已經被合資品牌佔去超過6成多,只剩下不到4成的市場份額,不用一些非常手段,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戰勝競爭對手,希望的確是不大!
所以,對於很多自主品牌廠商來說,互相詆毀,全行業內訌是市場發展的必然,如果整個中國汽車市場只剩下少數幾個優勢車企,那麼這些自主品牌顯然也就用不著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來互相攻擊了,一些車企也不用在自己做完惡之後,還要假裝滿臉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