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
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而獨具一格的燕尾脊,如同彎月一般,向兩端高高翹起,屋脊尾部如同燕子的尾巴,一分為二,這樣形制的屋頂,已經成為福建民居的「代名詞」。
屋宇的磚、石、木等主要材料,又被當地工匠精雕細琢,一座雕梁畫棟、珠圍翠繞的閩南民居又被人冠以「皇宮起」的頭銜。
顧名思義,「皇宮起」便是閩人模仿古代皇帝所居的皇宮建築。譬如紅色建材,本來是皇家特有,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但閩南古厝卻多以紅色為主。
這自然與古代福建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有關,這裡既遠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又因為海上貿易而積攢了大量財富,久而久之,商人們爭相鬥豔的「紅磚厝」,自然被朝廷默然許可了。
在泉州南安市英都鎮內,13幢古樸瑰麗的閩南古厝,靜靜地坐落在群山之中,這些清朝乾隆年間的古建築,已昂然矗立了數百年光陰。
它們多被冠以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名字——頂點金、棋盤厝、在中堂、若蓮居、思源居、康美居、存善堂、順興居、含章堂、封君祠、近賢堂、德美居、箭樓居。
2019年,這13幢建築一同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了一個統稱——坂埔古厝。
坂埔古厝可謂是閩南民居的「建築博物館」,這些建築多為村中洪姓先祖所建,其中尤以「頂點金」最為完好精美。
黛瓦紅牆白石柱,雕刻細緻的簷下木吊筒、雀替,寓意吉祥的花紋雲彩線條優美,八仙人物的牆雕栩栩如生,走進屋內,腳下便是紅色的地磚。
可以說,「頂點金」是古代無數閩南民居的縮影,在福建各地的民宅、宮廟、祠堂,都不乏類似的建築物。
「頂點金」由洪氏先祖洪光乘所建,是其第四子的住宅,第四子是洪光乘小妾所生的孩子,名義上又是他的「侄子」,這其中又蘊含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原來洪光乘還有一位哥哥,他們都是出自當地一名大財主,擁有著大量的土地,田連阡陌,家財萬貫。
兩人在父親死後,平分了家業,但好景不長,洪光乘的哥哥成家後未曾生下一子繼承家業,便重病身亡,撒手西去。
洪光乘極為重視家族血脈的傳承,他的正妻為其生了三個男孩,他就想著將其中一個過繼給哥哥,繼承其香火。
或許是他的妻子愛子心切,不忍割捨心愛的三個孩子,便向洪光乘提議納一個小妾,由小妾所生的第一個男孩,承繼他哥哥的香火。
他的妻子還親自做媒,為洪光乘挑選了一個楊姓小妾,過了幾年,妾生的兒子順利給其大哥繼承了血脈。
按理說庶出的兒子,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但因為其成為洪姓老大一脈的傳人,他的房子成了中心的「頂點金」,洪光乘嫡出的孩子們,其建築反而在「頂點金」的兩旁。
如今,封建時代的宗法制度早已分崩離析,唯有十三幢古厝,還巍然屹立,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歷史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