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2020-12-14 吳先生的平凡世界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

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而獨具一格的燕尾脊,如同彎月一般,向兩端高高翹起,屋脊尾部如同燕子的尾巴,一分為二,這樣形制的屋頂,已經成為福建民居的「代名詞」。

屋宇的磚、石、木等主要材料,又被當地工匠精雕細琢,一座雕梁畫棟、珠圍翠繞的閩南民居又被人冠以「皇宮起」的頭銜。

顧名思義,「皇宮起」便是閩人模仿古代皇帝所居的皇宮建築。譬如紅色建材,本來是皇家特有,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但閩南古厝卻多以紅色為主。

這自然與古代福建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有關,這裡既遠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又因為海上貿易而積攢了大量財富,久而久之,商人們爭相鬥豔的「紅磚厝」,自然被朝廷默然許可了。

在泉州南安市英都鎮內,13幢古樸瑰麗的閩南古厝,靜靜地坐落在群山之中,這些清朝乾隆年間的古建築,已昂然矗立了數百年光陰。

它們多被冠以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名字——頂點金、棋盤厝、在中堂、若蓮居、思源居、康美居、存善堂、順興居、含章堂、封君祠、近賢堂、德美居、箭樓居。

2019年,這13幢建築一同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了一個統稱——坂埔古厝。

坂埔古厝可謂是閩南民居的「建築博物館」,這些建築多為村中洪姓先祖所建,其中尤以「頂點金」最為完好精美。

黛瓦紅牆白石柱,雕刻細緻的簷下木吊筒、雀替,寓意吉祥的花紋雲彩線條優美,八仙人物的牆雕栩栩如生,走進屋內,腳下便是紅色的地磚。

可以說,「頂點金」是古代無數閩南民居的縮影,在福建各地的民宅、宮廟、祠堂,都不乏類似的建築物。

「頂點金」由洪氏先祖洪光乘所建,是其第四子的住宅,第四子是洪光乘小妾所生的孩子,名義上又是他的「侄子」,這其中又蘊含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原來洪光乘還有一位哥哥,他們都是出自當地一名大財主,擁有著大量的土地,田連阡陌,家財萬貫。

兩人在父親死後,平分了家業,但好景不長,洪光乘的哥哥成家後未曾生下一子繼承家業,便重病身亡,撒手西去。

洪光乘極為重視家族血脈的傳承,他的正妻為其生了三個男孩,他就想著將其中一個過繼給哥哥,繼承其香火。

或許是他的妻子愛子心切,不忍割捨心愛的三個孩子,便向洪光乘提議納一個小妾,由小妾所生的第一個男孩,承繼他哥哥的香火。

他的妻子還親自做媒,為洪光乘挑選了一個楊姓小妾,過了幾年,妾生的兒子順利給其大哥繼承了血脈。

按理說庶出的兒子,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但因為其成為洪姓老大一脈的傳人,他的房子成了中心的「頂點金」,洪光乘嫡出的孩子們,其建築反而在「頂點金」的兩旁。

如今,封建時代的宗法制度早已分崩離析,唯有十三幢古厝,還巍然屹立,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歷史變幻。

相關焦點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帶您走進英都良山坂埔13幢古厝
    良山村位於南安市西部的英都鎮,面積8.8平方公裡,包含坂埔、山仔、洞後埔等8個自然村落,全村人口約6300人,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於2017年獲評「福建省傳統村落」;2019年
  • 廈門市中心藏著一片紅磚古厝,被摩天大樓包圍,遊客稀少拍照超美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一個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字,那一定是「厝」字莫屬了。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有故事,更有情懷,這三座古厝都是泉州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松柏」居裡的俠義情走進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紅磚大厝。這就是聞名四鄉的蔡松柏古厝,也稱「松柏」居。蔡松柏古厝是一座傳統的閩南紅磚建築,建於民國初期,至今已有近100年歷史。古厝坐南朝北,呈三落五開間帶左護厝格局,皇宮起、燕尾脊,包括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天井等,建築面積550平方米。整個古厝是磚石木構造,外牆下半部由青石砌成,上半部由紅磚砌成,屋內由杉木構造,用的是穿鬥式梁架。建築保存較好,磚雕、石雕、木雕、泥塑等雕工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濃濃的閩南範!廈門翔安的便民候車亭呈紅磚古厝造型,還有花窗樣式...
    (通訊員 陳秋美 攝)「紅磚古厝」候車亭頂部的人字形飛簷充滿閩南風情,也能為乘客遮陽擋雨。 (廈門日報記者 邵凌豐 攝)從遠處望過去,紅色的人字形飛簷下,有情侶坐在條石凳上竊竊私語,有穿校服的孩子抱著書埋頭苦讀,還有媽媽抱著孩子伸長脖子張望……一抹陽光灑過來,恍惚是在一座閩南農家小厝的門前。
  • 再一次金門紅磚古厝內的淳樸民風,靜謐安寧的清淨小島
    這屋厝是否有些熟悉,形似殿宇,富麗堂皇,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這山門,這寺廟建築是否又分外眼熟?熟悉的鄉音,熟悉的閩南古厝,沒有廈門的繁華熱鬧,卻有著金門的慵懶與舒適。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作為南安第一僑鄉,觀山85%的村民家中都有旅居南洋的親人,當年遠走他鄉謀生的觀山人在賺得第一桶金後,紛紛衣錦還鄉「起大厝」。放眼觀山,閩南傳統紅磚厝隨處可見,南洋風情建築格外醒目,前蘇聯風格的「石印厝」獨樹一幟……20多幢形態風格各異的百年古厝像一顆顆紅寶石鑲嵌在綠腰帶上,讓這座藏在深山中的「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熠熠生輝。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西頭村至今保留著40餘座紅磚古厝,大部分為明清建築。雖一族一姓,但村裡仍分布著多座古宮廟,白蓮寺、萬善宮、文安宮……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頗具閩南特色,將族人凝聚一起,賦予了他們從善向上的力量。西頭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尤其文官武將層出不窮。在歲月長河中,小小的村落已不知不覺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
  • 福州古厝又要全國出名了!
    魁岐福建協和大學近代歷史建築群 擁有16處文保單位和40多處歷史建築不僅是近代中西方建築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福州高校教育發展變遷的見證 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5處,是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 泉州泉港土坑村,閩南古厝隱藏著劉氏家族百萬身家背後的故事
    同事小劉是泉州泉港人,數次提及他老家土坑村那片規模宏大的閩南老建築。於是周末我們相約去做客觀光。抵達土坑,先到家中泡茶閒敘。巧得很,小劉的父親是劉氏宗族長老,劉氏古厝的維護開發主事人之一,家裡客廳就堆著一摞的宣傳冊,看著冊子上那規模宏大的閩南特色紅頂建群,我們已經按捺不住,劉爸便親自導遊,帶著我們走進那一段目前尚不為人知的歷史。
  • 晉江這個街區千年歷史,因五家店鋪而得名,130座古厝完好保留
    在我的旅行中,多次去過廈門和泉州,在距離泉州西街十幾公裡遠的晉江,有一處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是一處欣賞閩南紅磚古厝的好去處。在福建省晉江市,每個周末,傳統的木袋木偶戲都會在青陽山下上演。咿呀婉轉的曲調在紅磚古厝間迴蕩,也讓這片有著千年歷史的街區,多了一份獨特的韻味。五店市傳統街區稱得上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天然建築博物館,這裡的街道不寬,但卻遍布著130多座獨具閩南特色的傳統建築。走在街巷當中放眼看去,四周都是成片的紅磚紅瓦,讓人印象深刻。
  • 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
    自2019年7月動建到9月27日開放,短短兩個月,幾座古厝修繕如初,其中的陳祺厝還被改造成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 推開陳祺厝的大門,仿佛可以看到建新鎮的前世今生。盆景、漆器、茉莉花、篦梳是鎮上的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在這裡通過圖文及實物的方式展示,讓人印象深刻。在博物館裡走上一圈,鎮子的風貌變遷、歷史沿革、風土特產盡在眼前。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建築不僅是鄉村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追溯鄉村的歷史,往往從鄉村的建築開始。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 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
  • 【頭條】英都鎮坂埔古民居新編對聯輯錄
    英都鎮的良山村是福建省的歷史文化名村;良山村的坂埔自然村系福建省的傳統村落;坂埔古厝是英都鎮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茲輯錄泉州楹聯名家為坂埔古厝編撰的民居厝號對聯,民居煥彩,聯對增輝。 英都鎮坂埔古民居 新編對聯輯錄 NO.
  • 福州古厝:遠行人的桃花源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福州多古厝,福州多故事。  東南並海,襟江帶湖,自公元前202年無諸在閩地構築冶城,2200多年來,福州不僅譜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產生了無數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也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歷史建築。  馬鞍牆、龍舌燕尾屋脊、青瓦雨簷、灰塑脊獸……福州的傳統建築獨樹一幟。
  • 蔡芳本:古厝茶坊
    不知何種機緣,我認識了古厝茶館創辦人莊劍峰先生,他請我到茶館喝茶。我仔細地察看了這座房子。這是我太熟悉的閩南房子,我的家也住這樣的房子。有上廳下廳,有上房下房,有前落後落,有深井有廂房,有翹起向天的燕尾脊,有靜穆的黑角瓦。不同的是,這座古大厝茶館,一進館就讓人忘了外面喧囂浮華的鬧市,讓人一下子就感覺到古屋浸淫著濃厚的文化氣韻。
  • 福州私藏這麼多「書香古厝」,你Pick誰?
    收到了社會各界單位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共收到古厝相關作品逾百份 其中有14份作品進入初賽展播 李世甲故居 鰲峰坊是古代書院 及科舉文化的承載地 福建近現代教育的起源地 街區內名人輩出,古建築雲集
  • 央視大型紀錄片 《福州古厝》開播
    9日起,央視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開播。該系列紀錄片共三集,通過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並通過央視頻在全網首播。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江南第一大殿華林寺、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