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泉州石獅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古厝就佔了5處。這五座古厝中的三座都是華僑回鄉所建,均歷經百餘年滄桑。如今,這三處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修繕完畢,有的還在進一步修繕中。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蔡松柏、吳景重、王起沃三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厝,一起感受這些古大厝的滄桑變化,探尋古厝主人的舊日故事,了解大厝的後人們保護古蹟、留住鄉愁、傳承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的感人作為。
「松柏」居裡的俠義情
走進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紅磚大厝。這就是聞名四鄉的蔡松柏古厝,也稱「松柏」居。
蔡松柏古厝是一座傳統的閩南紅磚建築,建於民國初期,至今已有近100年歷史。古厝坐南朝北,呈三落五開間帶左護厝格局,皇宮起、燕尾脊,包括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天井等,建築面積550平方米。整個古厝是磚石木構造,外牆下半部由青石砌成,上半部由紅磚砌成,屋內由杉木構造,用的是穿鬥式梁架。建築保存較好,磚雕、石雕、木雕、泥塑等雕工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據介紹,蔡松柏先生早年旅菲,業成後回鄉建造了這座大厝。蔡松柏為人仗義,經常熱心幫助落難的同鄉人,據說,當年如果泉州南門外晉南片區華僑遇到什麼事端,總是會請蔡松柏出面調解。直到青陽另外一位僑領名叫莊仔含發跡後,才由他們倆一起出面調停。蔡松柏去世後,出殯當天,許多同鄉以「半路跪拜」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場面感人。
據悉,蔡松柏的兒子蔡雷示也是一位善良正直、俠肝義膽之人,在民國時期曾任祥芝鄉鄉長。他經常幫助鄉親,尤其是幫助那些有青壯年的家庭逃避抓壯丁,深得鄉裡百姓感念。
2018年,蔡松柏先生的後人對大厝進行了一番修繕。他們藉助近年來古浮村打造「慢生活休閒村」的契機,打算把大厝打造成一個中西結合的休閒場所,有咖啡館、會所、客棧等,讓遊客到古浮來遊玩時還能體驗到特色閩南文化;或是建設成古浮村的文化中心,陳列古浮村的一些歷史遺物,傳承鄉村文化等。
東璧古厝裡的「兄弟之情」
位於永寧鎮院東村的吳景重古厝,也是一座旅菲華僑所建的紅磚建築。該古厝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又稱「東璧古厝」,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古厝坐北朝南,其名字「東璧」中的「東」來源於院東的「東」,「璧」取自於吳景重的號「璧雍」的「璧」。
有意思的是,東璧古厝與松柏居,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其建造結構及裝飾工藝、材料卻極為相似。古厝也是皇宮起、燕尾脊的建築風格,三落五開間帶右護厝,由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天井等組成,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古厝外牆亦是下半部石砌,上半部紅磚,屋內杉木構建,穿鬥式梁架。古厝建築保存較好,屋內屋外的石雕、磚雕、木雕等裝飾精美。
該古厝是早年旅菲的吳景重回鄉所建。據了解,吳景重與結義兄弟寶蓋塘後村人黃五倫在菲合開一家源興商行,經營大米、食油、杉木等。有些積蓄後,便合議分別回鄉「起大厝」(建房子)。黃五倫先回塘後建起大厝後,吳景重再回院東建造同樣的一座大厝。但天有不測風雲,房屋的框架建好後,室內還未裝飾,吳景重突發疾病去世。然而,黃五倫先生沒有忘記結義兄弟之情,沒有忘記和吳景重一起打拼的日子。他每年春節都會把吳景重生前股份的分紅如期匯到東璧古厝。至今,這份感人至深的結義兄弟之情仍在吳景重的家族裡傳頌著。
說起古厝的重修,儘量恢復古厝的原貌,包括後花園、果園、書房。同時還要把上一輩人勤儉節約、樂善好施、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傳承下去。
王起沃古厝的 「重教崇育之情」
王起沃古厝位於湖濱玉湖社區,也是一座典型的皇宮起、燕尾脊結構的傳統民居。古厝始建於1900年,坐北朝南,呈三落五開間帶護厝格局。王起沃古厝整體布局巧妙,由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後軒、學堂和花園等組成,護厝帶二層梳妝樓及四倒水亭,內涵豐富。包括後花園,整厝佔地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屋內屋外的石雕、磚雕、木雕、泥塑等裝飾精美,且雕刻細膩,名人題刻、楹聯等內容豐富,具有突出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
王起沃是石獅早期「下南洋」的代表人物,他秉持誠信經營、拼搏奮鬥的精神,譜寫了令人敬佩的創業傳奇,被譽為菲律賓「大米王」。王起沃於1900年回到家鄉興建大厝,歷時10年建成。2019年7月,熱心公益的王起沃孫女王清照女士,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祖父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布局和陳設,使故居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得以完整保留,並整體無償捐贈給石獅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王起沃紀念館」,成為石獅市博物館目前唯一一個分館,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
恢復原貌的王起沃古厝,向我們講述了王家歷經百年的滄桑變化。古厝裡的「上學堂」,彰顯著王家流傳百餘年的重教崇育之道。王起沃先生一生崇德向善、重視文化,踐行「惟善為寶、讀書積德」的家訓。在王家大厝竣工之後,他用大厝的埕頭「三間仔」辦私塾,並延聘了私塾老師王奎章和萬超然,為本村十多名男、女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後來又投資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即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王清照的父親王顯榮博學多才,也十分重視教育的傳承。他曾在此教授英文,所教學生達到一百多人。後來,王顯榮的孩子們也曾在此處為村裡的孩子授課。據王起沃紀念館負責人介紹,這座古厝紀念館以後將不定時在「上學堂」中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百年古厝中的馨馨書香。
早期,每一個下南洋閩南人的艱苦創業經歷都是一部部血與淚的歷史。即便如此,他們那心繫祖國、關愛家鄉的桑梓之情卻不會改變。不論是回鄉起大厝,或是辦學重教,或是幫助鄉鄰,都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此次石獅將三座華僑古大厝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對古建築的保護,更是對華僑那種拼搏精神、桑梓之情的保護與傳承。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還知道哪些關於這些古厝的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