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莊銘通照常來到位於晉江青陽街道民俗文化區的莊用賓故居,這座閩南古厝有著500多年歷史。在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期間,莊銘通幾乎天天來到這裡,參與房屋隱患排查。在他眼中,古厝不僅具有文物價值,更是良好家風家訓的傳承地。
今年68歲的莊銘通是經晉江市文管辦選聘的莊用賓故居文物管理人。疫情防控期間,為了避免人員湧入,古厝大門緊鎖,正上方紅匾金字「狀元」二字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據說,這是莊用賓的曾孫莊際昌在明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且在會試、殿試皆第一而懸掛的。門兩邊的對聯寫著「忠孝高門過者必式,君親大義凜然如生。」
在三落院內,梁枋間依次懸掛著「狀元」「會元」「一門忠孝」「萬古綱常」「鄉會魁選」的金字牌匾。通過這些牌匾,可以尋找當年莊家的風採。記者發現,房屋內沒有任何的雕梁畫棟,整座房屋呈現給人的是一種簡樸又不失大氣的格調。
在這座古厝裡,莊用賓的故事代代流傳。據《五店市講古》書裡記載,明嘉靖年間,濱海百姓遇倭寇來襲,只好往泉州城躲避,但守城官兵不肯接納。當時莊用賓參與南門守衛,見成群難民痛哭城外,就以全族人口的生命擔保,親自督於南門,放逃難百姓入城。百姓感激不盡。另外,莊用賓發現官兵怯弱,不敢與賊戰鬥,遂出資招募鄉人三百,組織敢死隊,以守衛南門,數次逢賊來進攻,英勇作戰,取得勝利。盜賊大怒,竟往城外挖掘了莊用賓父親的墓,把屍骸搶去。
莊用賓與其弟莊用晦領鄉兵直馳賊營,斬殺多名賊寇,搶回父屍。賊起大隊追來,在殿後的莊用晦被殺死。當時的地方官把莊用賓兄弟英勇抗倭的事跡上報朝廷請功,贊其「在國忠臣 在家孝子」,朝廷派員來覆核其事,被莊用賓拒絕,直到四十多年後,即明萬曆三十二年,莊用賓的兒子莊鳳章(當時的太學生)表奏其父跡,才由朝廷追贈莊用賓太僕少卿、莊用晦世襲百戶,詔贈「一門忠孝」「萬古綱常」的牌匾。時人蘇浚、李光縉為撰《忠孝殊思論》褒揚。
「莊用賓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房屋安全隱患,我得多上心。」打開邊門,莊銘通走進古厝開始巡查,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哪裡磚瓦破損,哪裡木頭腐壞,他都要仔細過目,做好相關記錄。
據介紹,莊用賓故居建於明代中葉,為五開間三落大厝,建築面積912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牆體,硬山式屋頂,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的木結構房屋。其中,二落和三落正廳採用抬梁減柱法在現存明代民居建築中比較少見,具有典型的明代閩南建築風格。2012年併入五店市建築群,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莊銘通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厝,他每天都按市文物保護中心設置上牆的「莊用賓故居文物安全風險點」提示牌上的風險點進行逐一細緻巡查檢查,牢記熟知每塊牌上記錄的風險點防範措施、應急處置措施、易發生的事故類型等。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消除隱患並整改到位。
莊銘通說,建造這座古厝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莊用賓要建造此屋,三次帶銀兩往內山購買杉木,但每回都因看到當地遭災,便把帶去的銀兩賑濟給貧苦百姓,空手而歸。後來,當地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便每家都自發選上一根上好的杉木送給他,以示報答,這才蓋成這座宅院。正因為木料質地特好,所以莊宅成為當今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築。至今在晉江還流傳著「莊方塘救萬民」的傳說,可見對莊用賓的愛戴。於是莊用賓去世後,被祀奉在青陽鄉賢祠中。
如今,這座經歷500多年的古厝即將啟動修復工程。晉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吳金鵬說,莊用賓故居的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已經省文物局批覆同意和晉江市文旅局核准,莊用賓故居定性為保護修繕工程,將採用不落架揭瓦修繕,並對後期改建的部位進行恢復。修補殘損構件、補配缺失的構件,對殘損進行修補,恢復其原貌,儘可能保存與延續其歷史風貌。
莊用賓(公元1504年—1578年),字君採,號方塘,晉江青陽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與潘湖黃光升同榜第八名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郎,浙江按察司僉事。
莊用賓在仕途上並非一直春風得意。他為人剛正忠直,清廉無私,嫉惡恨奸。
來源:晉江經濟報 石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