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2020-12-21 廈門網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小議《臺海》2020年第九期的《打開古厝見閩南》

  閩南遊子而舟遠涉,離鄉背井,古厝的存在,即使時光流轉,鄉愁情懷卻不可湮滅,也讓後代子孫們能真正明白「葉落歸根」這四個字的含義。《臺海》雜誌2020年第九期的《打開古厝見閩南》,那些飽經風霜卻依然與歲月抗爭的老房子帶給閩南人的是深邃的思考與念想。

  從020—066的頁面中,記者用八個篇章將一棟棟古厝譜寫出了一個個躍動的音符,讓讀者從中看到了守望古厝的不僅僅是阿伯阿姆,從古厝走出來的巷仔頭巷仔尾孫的孩子們同樣都會銘記自己的根,都會守望自己的脈,即使是天南海北,那種叫鄉愁的東西,夢索懷縈時時纏繞心頭。

  臺海關係吃緊,策劃出這檔「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關於閩南古厝的文章正當時。讀者從中讀取了老祖宗留下歷史的真實是用屬於它的文化遺存細節來證明的,文化遺存是有生命的,生命充滿了故事,故事演衍成歷史,歷史又回歸文化,但歷史文化承載著悲欣時,歷史文化不只是拿來留念和炫耀的,應是長久留存於炎黃子孫的心中。數典忘祖的臺獨政客「豬仔養大不認父」變著法兒地「賣臺求榮」的可恥行徑可悲可嘆。

  《打開古厝見閩南》讓讀者在讀完之後,從中悟出了在歷經一番紅塵波瀾之後,每個人都能記得自己為何出發,迷惑不明時,回歸本心才是答案。守望著古厝,就是守望著一種精神,守望著古厝就是守望著一種鄉愁。

  守望古厝不僅是永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兩岸的同胞都有宗有祠,應尊祖敬宗。

  (文/老擷)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福清修繕保護古厝古民居
    近日,福清市出臺《古厝、古民居保護工作方案》,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集中摸排發現的78棟古厝以及鄉村中空置的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  在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中,福清組建專家庫,作為古厝、古民居保護的技術力量,在摸排整治過程中提出技術建議,保證工作有序高效推進。
  • 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
    劉美虹攝 核心閱讀 2200多年歲月,在福州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古厝。通過歷史建築普查,福州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保護修復,讓古厝既留住文化記憶,也融入現代生活。 如今,福州展開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隨著保護範圍不斷擴大、管理機制不斷創新,這座城裡越來越多老宅子、老街區綻放出新光彩。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自2017年開始修繕保護,歷經四年的努力,現已面貌一新,十分壯觀,古厝換新顏。修繕後的觀音厝煥然一新更讓人驚喜、驚訝、驚嘆的是,在古建築觀音厝裡,由鄉賢章汝先教授與鄉親們一起創建了一個鄉愁記憶館。這裡的一犁一機,一石一磨,一桌一椅,一瓶一罐……都濃縮了本地鄉親生產和生活的印跡,都承載著鄉親們的汗水、情感與智慧,喚起參觀者的鄉愁記憶。一件件歷經歲月洗禮的農具、家具、日用品,收藏在鄉愁記憶館裡,記錄著鄉村春華秋實的故事,喚醒鄉愁記憶。望著一件件老物件,曾經的鄉村生產生活境相,如同一抹抹鄉愁,讓人思緒如潮,無限感慨!
  • 有故事,更有情懷,這三座古厝都是泉州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泉州石獅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古厝就佔了5處。這五座古厝中的三座都是華僑回鄉所建,均歷經百餘年滄桑。如今,這三處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修繕完畢,有的還在進一步修繕中。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蔡松柏、吳景重、王起沃三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厝,一起感受這些古大厝的滄桑變化,探尋古厝主人的舊日故事,了解大厝的後人們保護古蹟、留住鄉愁、傳承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的感人作為。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放眼觀山,閩南傳統紅磚厝隨處可見,南洋風情建築格外醒目,前蘇聯風格的「石印厝」獨樹一幟……20多幢形態風格各異的百年古厝像一顆顆紅寶石鑲嵌在綠腰帶上,讓這座藏在深山中的「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熠熠生輝。觀山村的山路兩側草木茂盛、繁花似錦,蜿蜒而上,一幢紅色番仔樓映入眼帘。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 留住美麗鄉愁 弘揚家國情懷 永和《初心印記》出版暨贈書儀式舉行
    為了讓這些飽含鄉愁又極具正能量的「老物件」繼續發揚光大,永和鎮用一種更「集中」的方式來展示它們,11月30日,《初心印記——永和碑刻拓本拾粹》正式與永和鄉親見面,同日書籍及拓片捐贈儀式在永和村姚金策先生故居舉行,讓更多人走進古韻永和、走進人文永和。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隨著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福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擴大保護範圍,從摸清家底到活化利用,全鏈條穩步推進保護工作,讓老宅子、老街區綻放新光彩。福清市根據《貫徹落實福州古厝保護工作方案》,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有序高效推進古厝摸排;今年計劃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開展相關保護性工作。
  • 泉州這個地方最「鄉愁」!
    這個文化地標的內涵可以說就是留住晉江的歷史憶憶,記住晉江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通過五店市,在情感上化為了一份美好的、寶貴的鄉愁。 他在現場播放了這首閩南語歌曲:「……晉江阮鄉裡/彼張古厝的相片 鎖惦心頭這多年/啊,晉江的故鄉人情味/五裡橋黃昏時/五店市的暗暝/夢醒才知離鄉千萬裡。」郭之儀稱,每個人骨子裡都有一抹鄉愁,他希望把自己的鄉愁化為音符奉獻給大家。
  • 古厝新生,看連江三落厝如何成為網紅古厝
    「連江夕陽漁邊」新晉網紅三落厝,是連江迄今為止發現的保護得最好、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民居群落。它位於連江丹陽鎮坂頂村,依山傍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全厝為木石結構,坐東朝西。「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四百多年來的額風雨洗禮,古厝裡依然將觀景閣、納涼凳、練武石、石磨等保存完好。這麼一座結構自然、古樸純美的「明居」古厝,當然要讓它重煥生機,敞開大門迎新風納賓客。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裡,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孫的歸來。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古厝,既是鄉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因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脈就在。
  • 寧夏原州區田堡村:留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今年4月,張易鎮投資800多萬元,實施田堡村美麗村莊建設項目,對原來5.5公裡泥土路升級改造,用瀝青鋪設村組道路,用水泥澆築入戶巷道,對村裡的土院牆、土坯房、大門、廣場、溝渠等場地、角落大刀闊斧整治。    「安裝路燈76盞,新修文化廣場、鄉村漫遊步道、文化舞臺,在房前屋後栽種紅梅杏、榛子樹1000多棵。」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通過場景實物、圖文語音等形式,將各個時期具有福清味、莆仙味、古早味的東西,把老華僑特色、傳統民俗、媽媽味道的情景展示給觀眾,讓觀眾重拾兒時記憶,感受鄉土氣息, 留住鄉愁。「這些溫存的記憶,讓家更能安撫人心。」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西頭村至今保留著40餘座紅磚古厝,大部分為明清建築。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古色古香 閩南古厝注入靈魂連片的古建築在高速發展的現代中稀罕而珍貴,卻也難敵歲月的侵蝕。由於年久失修,西頭多幢古厝日漸破落。2018年,惠安縣規劃部門邀請上海、福州等地高校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對村裡的古建築群進行評估與規劃。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11月9日至11日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用影像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的重要論述。
  • 蔡芳本:古厝茶坊
    不能不說,古厝簡單,茶館簡單,但這個名字取得不簡單。這個名字突顯了鄉情鄉愁,突顯了泉州的古老文化,這個名字使得泉州的溫情不絕如縷地彌散在大街小巷,連著泉州茶的茶香、茶韻。許多泉州人奔這裡來喝茶聊天,許多外地人來這裡尋訪泉州的味道,尋訪泉州的朋友。有許多泉州的老年人在這裡聽曲,下棋,講古,聊天,尋訪過去的時光,悠悠度過散漫無為的老年歲月。
  • 永春「探春記」,一個土特產計劃裡的閩南鄉愁
    今日用柴火慢熬一鍋枇杷膏;明日上山制茶,邂逅春日滋味;又復一日,攜茶具於山巔或溪邊,一坐便是半晌……但初到廈門那些年,由於離家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始終無法構成鄉愁。 這位自稱「非典型」閩南人的 80 後,以創作和探尋故鄉風土的方式,在影像的視角與老物什的設計細節裡,「小心翼翼」地表達著她那份典型的閩南鄉愁。
  • 新厝江兜鄉土館 百年古厝聚鄉愁
    福清市新厝鎮鄉土館位於新厝鎮江兜村,館區選用江兜村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於2017年10月開始籌建,2018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新厝鎮政府與古厝房東籤訂了15年免費借用合同,由鎮政府出資進行保護性修繕和布展。
  • 濃濃的閩南範!廈門翔安的便民候車亭呈紅磚古厝造型,還有花窗樣式...
    (通訊員 陳秋美 攝)「紅磚古厝」候車亭頂部的人字形飛簷充滿閩南風情,也能為乘客遮陽擋雨。 (廈門日報記者 邵凌豐 攝)從遠處望過去,紅色的人字形飛簷下,有情侶坐在條石凳上竊竊私語,有穿校服的孩子抱著書埋頭苦讀,還有媽媽抱著孩子伸長脖子張望……一抹陽光灑過來,恍惚是在一座閩南農家小厝的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