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平臺上有205個項目,按照正常新藥成功率將來可能會有25個新藥上市進入商業化生產,預計未來每年將賦能合作夥伴的2至3個新藥上市。」近日,藥明生物執行長陳智勝接受了上證報記者採訪,向市場釋放了藥明生物賦能全球創新藥研發的信心和實力。而如此高效賦能的奧秘則在於公司率先推出的「全球雙廠生產」的商業策略。
可喜的是,藥明生物賦能全球新藥的背後,進一步折射出中國藥審改革政策紅利下,國內創新藥研發正迎來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全球雙廠生產」提速新藥研發
在「跟隨藥物分子發展階段擴大業務」戰略的推動下,藥明生物2018年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據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進行中的綜合項目數量從2017年末的161個增至2018年末的205個,臨床後期(III期)項目數量從8個增至13個。新增綜合項目高達超預期的57個,其中10個項目從全球同業轉移至藥明生物,彰顯了公司行業領先的技術能力和高效的項目執行能力。
如何快速推進205個項目的研發進度以及商業化進程?陳智勝顯得胸有成竹:「按照正常新藥成功率估算,我們將來會有25個新藥上市進入商業化生產,預計未來每年將賦能合作夥伴的2至3個新藥上市。」據悉,這主要得益於公司在業界率先推出的「全球雙廠生產」商業化策略,即客戶可以選擇藥明生物位於中國、歐洲、美國的任意兩個生產基地進行商業化生產,降低在兩個供應商間進行技術轉移的風險。
記者採訪了解到,藥明生物服務於全球220家客戶,其中不少客戶籤訂的合約是兩個廠同時供應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放大產能。不同公司之間技術轉移通常需要16至18個月,而藥明生物通過「全球雙廠生產」內部技術轉移可以在一年之內完成,並且可以根據客戶對於產能的需求,靈活調整生產計劃和規模。
「全球雙廠生產」策略很快受到市場青睞,目前愛爾蘭的新廠已經籤訂高達10億美元以上的合作訂單。為推動「全球雙廠生產」策略高效執行,2019年藥明生物還將在全球擴建更多基地。同時,公司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投建新技術和新平臺。2018年8月,公司推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雙特異性抗體平臺,目前已經與7家公司籤了10個項目,每個項目合作總金額都高達上億美元。
近日,藥明生物獲得歐盟EMA認證,為公司賦能全球新藥再添新動能。陳智勝表示:「獲得美國FDA和歐盟EMA雙重認證,有助於增強客戶對藥明生物的信任感。基於這樣的認可,我們加大投資會更有底氣。從產業角度看,生物藥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比化學藥更複雜,我們獲得FDA與EMA雙重認證再次向業界證明,中國企業是可以做好生物藥創新研發的。」
中國新藥研發增勢強勁
藥明生物強大的創新賦能實力也折射出中國新藥研發的強勁勢頭。
藥明生物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35億元,同比增長56.6%;實現淨利潤6.3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49.6%。作為拉動業務快速增長的「三駕馬車」,北美、歐洲和中國三大市場的業務持續發力,分別保持41.5%、162.9%、77.5%的增速。
談及中國市場的業績驅動力,陳智勝表示:「新藥審評審批速度加快是最大驅動因素。去年受藥品集中採購政策影響,很多公司與我們籤訂了新藥合作項目。基於這兩個因素,我們認為,今年中國市場業務依然會保持加速趨勢,與藥明生物合作要比自己創新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陳智勝進一步向記者透露了全球新藥研發趨勢,「目前全球約12%的生物藥在藥明生物平臺上開發,相當於全球每8個生物藥就有1個在藥明生物平臺上開發。除了熱門的腫瘤、自身免疫系統領域以外,現在很多企業在開發傳染病、中樞神經系統(CNS)用藥。」可以預見,在全球創新藥競技中,中國企業的創新實力不容小覷。
「讓百姓用得上新藥,還要用得起新藥。」這是藥明生物賦能創新藥的另一個初衷。如何解決用得起的問題?陳智勝認為,目前國內產業政策整體很支持生物藥,主要瓶頸還在於支付能力。「如果生物藥可以進入醫保覆蓋範圍,肯定會極大地推動行業發展,進而迎來市場爆發。希望未來在中國藥品銷售排名前十榜單中,生物藥可以佔到一半。」
陳智勝告訴記者,藥明生物正在通過不斷創新技術擴大產能、降低成本。例如,將單抗表達量從2g/L至3g/L提升到10g/L至20g/L甚至更高,在超高效平臺上實現批量生產等,成本自然就下降了,百姓對生物藥的可及性也會大大提升。
陳智勝表示:「這也是我們希望國內企業與藥明生物合作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