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盤瓠子孫的腳步,2020年廣東省畲族語言調查紀實

2020-12-21 島哥說貴州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各省,大多操用客家方言。但是在廣東省內仍然有一部分畲族使用近似於苗語的語言,據筆者大概算了一下,使用該語言的畲族人口已不足一千人。且居住非常分散,最遠的兩個定居點之間甚至有一百多公裡之遙,更加劇了其語言的流失速度。

該支畲族自稱「hob liek嚯烈」,為了後文記載方便,用苗語中部方言字母標記畲語詞彙。關於其自稱之意從字面解釋特別清楚,即為「山人」。稱呼周圍的客家人為「ghab biax嘎岜」,而客家人稱呼其為「山瑤佬」,可見其瑤族的特徵更加明顯,當初識別為畲族,應該是充分考慮其信仰包含了盤瓠傳說以及雷,藍等畲族顯著的姓氏。當然了,苗族,瑤族和畲族的關係非常密切,並無多大考證的屬於苗瑤語族哪支的必要,且當畲族論之。

廣州市增城畲族居住片區

這次筆者先去的為廣州市增城區正果鎮境內的嚇水自然寨,距離廣州市區100公裡,距離東莞市區50公裡。開始我以為廣州這麼高大上的城市,鄉下應該不會有多偏,實際上這一路都是在山間公路盤旋,周圍均為恢復的喬灌混交林為主,看不到有任何水田和村落的樣子,心裡還是忐忑了一陣,發了一條朋友圈:「但願能遇到會說畲語的人」。

增城境內的畲語點

過了一道山口後遠遠看到了畲族的民俗館,在民俗館門口看到了賣豆腐腦的當地人。為了跟人家搭上話,筆者又發揮了厚臉皮的看家本領,花了五塊錢買了一碗豆腐腦,趁機問老闆一些基本詞彙,諸如「吃飯、喝水、走路」之類的基礎詞彙,想不到真的跟苗語一模一樣,這裡距離中部方言苗語區尚有千裡之遙,這些畲族到底從哪裡來,又跟苗族怎麼分開的,顯然讓我思緒回到了兩千年前的的長沙蠻和武陵蠻時期。

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肅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蠻陳從等反叛,入零陽蠻界,和帝永元四年冬,漊中、澧中蠻潭戎等反,燔燒郵亭,殺略吏民,郡兵擊破降之......永壽三年十一月,長沙蠻反叛,屯益陽。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眾至萬餘人,殺傷長吏。又零陵蠻入長沙。冬,武陵蠻六千餘人寇江陵........

以上所載的武陵蠻以及長沙蠻活動區域均在湘江及沅江下遊地區,經過歷朝的驅趕,遲至唐代,苗瑤語族已經基本逃離了洞庭湖平原一帶,向南、東南以及西邊遷徙,而跟我對話的那個賣豆腐腦的老闆,至少在一千年前的唐代我們還是共一個祖先,使用同一種語言。死去的歷史和鮮活的語言在這一瞬間遇到,還是有些不小的激動。

繼續往上面的村子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路口有出售山貨的畲族少女和老人,都是身穿紅色的改良版民族服飾,當然了,這個村已不存在所謂的正宗民族服飾,但是因為旅遊開發的原因,村民們穿著改良版的民族服飾招徠顧客,強化原本就非常脆弱的民族意識,倒也無可厚非。甚至有些老人的服飾洗了又穿,穿了又洗,可見她們已經把這種服裝當成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該自然寨當地稱為「嚇水」,近60戶人家,令我驚奇的是居然在小溪的一側的山頭上發現一棵巨大的楓香樹,像一個鋼鐵的衛士守護著這座小小的畲寨。廣東地區此種楓樹並不多見,周圍的客家、廣府民系村落古樹均以榕樹為最多。那麼,畲寨的古楓是否巧合呢,在下一天的旅程中,我在惠東縣境內的另一個畲族村寨也看到同樣位於村寨兩側的古楓樹,植楓於寨旁應該是有意而為之。筆者尚未掌握瑤族是否以楓樹作為護寨樹的習俗,但是從這次廣東畲族的調查來看,當地自稱「嚯烈」的畲族與苗族中部方言的關係非同一般。

考察了古楓之後在小廣場上看到了個保安大叔,問了他楓樹畲語怎麼發音,他想了大半天都記不清楚,我又問了為什麼在寨子旁邊植楓,他也說不清楚,並說:「這種樹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說,你要去問老人才知道」。從這個採訪來看,當地的畲族詞彙流失已經堪憂,連楓樹這樣簡單的名詞都記不清楚。看到路邊有個老人在小商店門口閒坐,趁機搭上話,據他說,楓樹畲語稱為「dangb menb當悶」,至於什麼時候在那裡,老人小時候那棵樹就在了,老祖宗為什麼要留這棵古樹,他自己也不清楚。

畲語在調值和詞彙上已經受到客家話的強烈影響,如果不是一字一音的對照,外人根本聽不出當地人說的是畲語還是客家話,倒是聽出來路邊玩耍的小朋友都是用普通話在交流,可見本寨畲語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斷代危機。在嚇水看了一圈後繼續前往另外兩個小寨走去,分別是榕樹嚇和通坑,距離嚇水約六七公裡,沿途均為山林,不見田野和人煙,榕樹嚇人口不到十戶,兩公裡外便是通坑,也不過三十戶人家。三寨加起來約90戶左右,別看體量小,可以說是近千萬人口的廣州市轄區內除了漢語之外唯一通行少數民族語言的地區。

在通坑的小溪邊,看著後山茂密的森林和山前的鬱鬱蔥蔥的果園,畲族定居於此的時間不下於三百年,在漫長的歲月中僅僅繁衍了這點人口,感覺生產力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一百戶的人口不必說與山下的客家人和廣府人競爭,即使是與黔東南的苗族相比,也僅僅是中下等規模苗寨的體量。文明的競爭一旦朝一方傾斜便形成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一邊倒態勢,讓人噓唏不已。

夜幕降臨,驅車前往70公裡外的博羅縣安頓,一夜無話。

惠州市博羅縣畲族居住片區

第二天,從博羅縣城驅車33公裡,前往橫河鎮境內的嶂背村,嶂背村駐地新屋,包括周圍的大坂田,長坑等畲族自然寨與其它客家村落,畲族約四百餘人,佔該村人口四分之一。新屋戶口約有五十餘戶,周圍地勢非常平坦,自然條件較好,從衛星地圖和現場來看,在古代那種民族之間土地爭奪中,能夠佔據如此優越的定居位置,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不過後來為了村裡的老人才知道該村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安置的移民村,原先的當地畲族住在西邊羅浮山脈的山上,名字就叫嶂背。

嶂背、大坂田和新長坑三個畲族聚居點

搬下山之後仍用嶂背舊名。有個老人在路邊陪孫女玩耍,向她搭話,不過老人幾乎聽不懂普通話,我只能藉助他孫女把普通話翻譯成客家話才能根老人交流。老人的孫女就在村裡的畲族小學上三年級,實際上小女孩自己也不會說畲語,平時跟老人都是說客家話。看著老人佝僂著腰遠去的背影和身邊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一老一少之間,一個民族的文化前途渺茫又模糊,或許多少年後,將不在有人知道這個地方曾今有畲族的存在。

老年人聽不懂普通話但是會說畲語,青少年會說畲語但是聽不懂普通話。這是本次調查遇到的最大尷尬,看到有個四十歲的中年男子在家裡閒坐,說明來意。他倒是非常樂於接受採訪,後來才知到這位男子姓雷,是該學校的老師,並帶我們到村裡畲族小學參觀,還贈送了一本畲語教材,簡直如獲至寶,為此行最大的收穫。據雷老師說,嶂背畲族小學有200餘學生,畲族學生50人。雖然省裡和縣裡將該小學設為畲語教學點,但是基礎設施仍較為薄弱,特別是教材和師資問題是困擾畲語教育的最大障礙,其次,由於大量畲漢通婚,很多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民族語言之後使用場所非常狹窄,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家庭內部的交流仍然處於漢語單語和畲漢雙語的狀態,民族語言淪為課餘之外的選修「外語」,傳承形勢不容樂觀。

惠州市惠東縣畲族居住片區

與雷老師告別,驅車前往一百二十公裡以外的惠東縣角峰村。路過田坑古城後山勢陡然拔地而起,公路變得越來越陡峭,感覺與黔東南的鄉村公路無異。路過山口之後就到了角峰村,小村子坐落於半山腰的山谷中,前後陡峭異常。這條山谷屬於礫石堆積地,畲族人民在礫石堆積的山谷中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可見其舊時生存條件之艱難。寨中為盤氏宗祠,一旁的山嶺上是兩株巨大的楓樹。

該村實際上非常小,大概數了一下,應該還不到二十戶,在家的村民更是寥寥無幾,後遇到一個老人喊道:「靚仔,要不要買香蕉,我給你便宜一點.....」本來也不怎麼想買,但是想到這是絕佳的採訪機會,趁著跟老人買香蕉的時間,跟他了解了一下情況,惠東縣的畲族比博羅縣還要分散,在這一帶的畲族中還有多祝鎮的畲族新村,系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移民下山,已經基本失去母語,增光鎮境內田心村還有二十戶畲族使用母語,另外在同一山脈的海豐縣境內羅山村還有十餘戶畲族。整個片區,兩個縣五個定居鄉鎮當中,僅僅聚居了一百多戶的畲族,分散程度可見一斑。據老人說,角峰村是這一帶畲族當中保存畲語最完整的村寨,他們一家都是用畲語交流,外嫁進來的媳婦也會說畲語,實際上這十多戶的人口根本經不起任何衝擊。

辭別老人後驅車下山,參觀了山下的客家祠堂,還有田坑古城的客家城堡。田坑古城修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已經處於半荒廢狀態,從高聳的碉樓和城牆,精美的祠堂建築和眾多達官貴人題字的牌匾來看,這是一個才人輩出,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反觀山上處於消亡邊緣的畲族文化。真叫不是個滋味,也許畲族的今天就是苗族的明天。

畲語調查結果

該支畲族大概分布於三個片區,增城區嚇水三寨,博羅縣新屋三寨,惠東縣角峰五寨,每個定居村寨大多在三十戶以下,只有嚇水和新屋兩地超過五十戶,近1300餘人,但這部分人並不全部操用畲語,而且還存在年齡和性別的差異,實際上真正能熟練操用畲語的不會超過1000人。

從詞彙上看,大部分含有苗語中部方言特徵,也有諸如「hob山」「bid水果」這樣的湘西方言痕跡,同時受到漢語客家話和其他語言的影響。

畲語的詞彙數量

該支畲語與中部方言苗語雖然關係及其密切,但是與雷公山腹地的苗語豐富度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詞彙量上,大量的基本詞彙或是來源於客家話或是其他語言,同時據田野調查得知,由於年老者記憶的模糊和搬下山後新事物的變化,很多畲族詞彙在大量流失。特別是原先在遊耕,狩獵,採集,農耕生活中積累的大量詞彙由於不再進行此類生產而逐漸淡化並模糊。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其他語言的基本詞彙有:

老虎:lob

太陽:los gob

鳥:lod

稻穀:biak

Biad 竹子

Fab 燒

Kuad手

Gos白

Guangk天空

Gongl冷

Leed老鼠

Ginb 杯子

Gab gob vongx盤瓠王

畲語數詞

數詞是苗瑤語族中變化最小的詞性,但是在畲語中,聲母丟失了大量dl、hl聲母以及送氣音,由於採集者發音以及聽力差別,調值不一定準確,基本發音記錄如下:

一:ik

二:ub

三:bal

四:bik

五:bil

六:gol

七:cungx

八:Yik

九:Kex

十:kok

百:baik

千:cangb

萬:mank

畲語與苗語之間轉換規律

根據筆者總結觀察得知,當地的畲語雖然從詞彙上與中部方言接近,但是聲母,韻母,聲調上已經有非常大的差異,例如「人liek」,如果不仔細聽發音就成了「niek」,同於中部苗語的「naix」的聲母,「死」畲語說「tas」,從語感上會變成中部方言的「das」,實際上筆者家鄉錫繡支系有些村寨確實是把「死」發音成「tas」的,畲語還存在聲母簡化的現象,與一些地區苗語同。如黔東南標準音「月亮」稱為「hlat」,但是劍河縣等地聲母簡化成「lat」,畲語稱為「lieek」,中部方言苗語往往有聲母s轉化成z的現場,如「金錢」苗語標準音說成:「seix」,有些支系往往說成「zeix」,畲語把「大米」說成「zid」,聽起來與苗語有差異,根據聲母規律轉化,實則是苗語的「hsaid」。同時,畲語聲母的「d」與苗語的「j」存在非常完整的對應關係,例如:「蒸diangb (jib)」,碓dul(jiel),「認識diut(jet劍河口音)」,「酒diul(jud)」。

畲語的語法

筆者認為,由於苗語本身很多詞彙與古漢語同源,單純的詞彙對照並不能完全展示畲苗語言之間的聯繫,證明其歸屬最有力證據便是語法。非常有意思的是畲語的語法處於半完整狀態,一部分語法保留有苗瑤語族的用語習慣,另一部分則改用漢語的表達方式。例如「渾水」,畲語稱為「gul ongb」,標準方式應該是倒過來表達,稱為「ongb gul (eb niel)」,「死魚tas bias」應該說成「bias tas(nail das)」,「廁所gad lik」,畲語原意指的是「拉屎的房子」,但是從苗瑤語族的表達方式來說應該是「lik gad(zaid gad)」。

有一些語法則是一部分保留,一部分異化,如:「蜜蜂gab mol(gangb mol)」、「蚯蚓gab jongb(gangb jongb)」「桃子bid dangl(zend dlenx)」、「柑橘bid gans(zend gheis)」。此類名詞將詞根「蟲子gab」、「果子bid」置前,屬於典型的苗瑤語族語法特徵,又有一些昆蟲名稱則變為漢語表達方式,諸如「螢火蟲tol gab(gangb duk dul」。

同時,畲語還有一部分詞彙保留有苗語的名詞前面包含詞頭使用方式。例如:「螞蟻dal peid(dail gangb pend)」,「牛虻dal mangl(dail gangb mangb)」,「大水蟻dal gab ongb(dail gangb eb)」

結語

由於時間倉促以及筆者不通客家話,很難與年長的畲族老人交流,一些珍貴的底層詞彙和民族宗教信仰方面尚未採集,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總的來說畲語處於嚴重瀕危的狀態,希望苗瑤畲有識之士能夠對該語言引起重視,以作更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對於苗瑤語族的分布,遷徙歷史和路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關焦點

  • 閩西是歷史上畲族聚居地之一,其龍犬王傳說和畲族祖圖可信度很高
    閩西是歷史上畲族聚居地之一。閩西畲族人和其他地方的畲族人一樣,都篤信「龍犬王盤瓠」的傳說,把盤瓠當作祖先來圖騰崇拜。龍犬王名盤瓠,俗稱狗頭王。為何叫盤瓠呢?不久變成一頭五色犬,就取名盤瓠,養畜宮中。高辛帝苦於犬戎之寇(俗稱番王)吳將軍數侵邊境,遣將徵討,又難制勝。於是懸榜招賢:「誰能擒得吳將軍者,御賞黃金千鎰,封萬戶侯,並以帝少女為妻。」懸榜數日,無人應募,五色犬盤瓠卻揭榜前去擒敵。他乘番王吳將軍飲酒醉臥之際,咬下吳將軍頭顱而歸。帝賞給肉食、黃金、厚祿,盤瓠都搖頭不要,帝問是否要與公主婚配,盤瓠點頭下跪。
  • 廣東最瀕危語言,最後的原生態畲族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蓮花山區,畲寨就零星分布在這山裡文| 楚西南先說兩個問題:畲族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在哪裡?當然是廣東省了,畲族語言最後的四個語言點全部在廣東。畲語和苗語有什麼關係?我的結論是,畲語是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語言。根據我們的了解,和苗語中部方言最為接近,有部分苗語東部方言特點。
  • 盤瓠是傳說中的五彩神狗,推理分析和開天闢地的盤古是同一個人?
    高辛氏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守信將女兒嫁給了盤瓠,盤瓠帶著公主登上了南山。在那裡,他們生下六個兒子和六個女兒。盤瓠死了之後,六對孩子自己相互結成的配偶。所以盤瓠就成為南方蠻族的始祖。在近代西南少數民族,比如說苗族、瑤族、畲族等都還流傳的類似的傳說。而盤古的故事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最早關於盤古的記載大概是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盤古身在混沌當中,他拿起一把斧頭,把渾沌一批為2,才有了天和地。他死了之後,肢體分解變成了世間萬物。
  • 走進傳統畲族古村落:福建羅源福湖藍家大院
    走進傳統畲族古村落福建羅源福湖藍家大院原創 記者:張桂守福建省羅源縣霍口畲族鄉福湖畲族村,之西有一低地,溪洪爆發時常被淹沒,則成為湖,村民為求逢兇化吉,稱之福湖;又說畲族人自廣東遷居此地,為尋求福地,而稱之福湖。福湖是國家級特色村寨和省級生態村、文明村、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精品村、美麗鄉村、旅遊特色村、綠化示範村以及三星級鄉村。
  • 「盤瓠」文化源流考辯
    文/圖 唐正鵬 當然,歷史上也有為「西南夷」尤其是「盤瓠」之族的邊地少數民族秉筆直言,辨明真偽是非者。 其一,南宋文學家羅泌則認為:「盤瓠」是「人」不是「狗」。羅氏在其《盤瓠辨》一文中是這樣說的:「《伯益經》云:『卞明生白犬,是為蠻人之祖。
  • 開天闢地的「盤古大神」就是「狗祖盤瓠」嗎?
    「盤瓠」來源於苗民傳說,《後漢書*南蠻傳》裡有關於「盤瓠」的故事。廣西來賓有盤古墓,桂林有盤古祠。有的學者認為按照南方土音「古」與「瓠」讀音相同。「盤古」就是「盤瓠」的音轉,其實就是一個人。盤古和盤瓠都是開天闢地的人物。盤古死後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身上的膏脂化為江海,毛髮化為草木。
  • 勞動密集型時代,打工者佔有兵自我身份認同下的紀實專題攝影
    社會紀實專題攝影,是社會紀實攝影和專題攝影的合併項,是指利用圖像為主要手段,對社會中的某一類人群和某一社會現象進行跟蹤調查、研究,輔以文字、錄音等工具,全面系統地揭示人群的生存狀況或社會現象的本質。自我身份認同是自己確認「我是誰?」焦慮隨時在炙烤著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農民工因出色的工作,將中國製造名揚全球。
  • 《景寧畲族自治縣2020年秋季中小學招生方案》問答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關於做好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浙教辦基〔2020〕6號),麗水市教育局《關於做好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麗教基〔2020〕28號)。景寧畲族自治縣教育局出臺了《景寧畲族自治縣2020年秋季中小學招生方案》(景教〔2020〕號,以下簡稱《招生方案》)。
  • 2020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潮州站民俗篇
    作者:南粵古驛道網 白澤  10月31日-11月1日,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第六站將在潮州市潮安區龍湖古寨舉行,一場精彩絕倫的文旅體盛宴即將上演!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於粵東、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霞浦人曾鳳飛設計的畲族服飾!
    「斷竹為冠,裹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這是對對畲族服裝的描述。景寧畲族與我家鄉霞浦的畲族一樣,無論從歷史背景,地理方位,語言舞蹈,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展示了畲族的特色。作為一名服裝行業從業者,我們大家應該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樣的一些文化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時應當關注民族歷史性,增強藝術感染力和文化穿透力,才是對古老文化的尊重。發揚畲族文化,一直在路上。
  • 佳陽:讓畲族文化薪火相傳
    據了解,佳陽畲族鄉於2001年從原前岐鎮析出設鄉,2009年改設為畲族鄉,毗鄰浙江省馬站鎮、岱嶺畲族鄉。近年來,該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重點做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雙華「二月二」會親節的保護傳承,打造民族特色旅遊產品,實施多種文化特色項目。「李花開來桃花開,雙華二月起歌臺,一來會親二會友,會親會友比歌才。」
  • 2020廣東省公務員考試成績_廣東省2020年省考
    2020廣東省公務員考試成績_廣東省2020年省考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廣東公務員成績查詢,廣東公務員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廣東省公務員考試成績已於2020年8月31日發布!
  •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看畲族姑娘展示文化魅力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看畲族姑娘展示文化魅力 2020-12-17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山茶鄉 畲族故裡 為振興發展描繪「路線圖」
    近日,參加第四屆民族地區文旅產業發展論壇的專家學者走進廣東省豐順縣潭江鎮鳳坪畲族村。遠遠望去,高處豎立著「中國畲族故裡」字樣,村莊整潔明淨,道路兩旁是以鳳凰圖騰或以「畲」字為造型的路牌、路燈和指引標誌。房前屋後的彩繪圖畫描繪著身穿畲族服飾的群眾慶豐收、唱山歌的場景。
  • 開發者調查顯示:谷歌Go是2020年最受歡迎的程式語言
    開發者調查顯示:谷歌Go是2020年最受歡迎的程式語言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9日 消息:哪種程式語言最受開發者青睞呢?
  • 寧國雲梯畲族鄉的歷史變遷(上)
    畲族有盤、藍、雷、鍾四姓,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畲族人民受到漢人和官府的歧視,被迫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的大山深處,因此他們自稱「山哈」,意思是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族《起源歌》曾唱到:「田差難種吃,田好官來爭,官多難生養,思量再搬遷。」千百年來,畲族先民們採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林中搭寮而住,從事狩獵、種山等活動。
  • 連江華僑中學舉辦首屆學生畲語大賽、畲族八井拳表演賽
    近日,連江華僑中學舉辦了首屆學生畲語大賽和畲族八井拳表演賽。比賽以「傳承畲族文化,感受畲語魅力」為主題,分為畲語演講、現場翻譯和即興問答三個環節。15位畲族選手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飾用畲語演講了畲鄉故事和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快速完成現場翻譯,應對專家的提問,充分展現了畲族語言的獨特魅力。該校還舉辦了首屆畲族八井拳表演賽,選手們通過特色武術施展各自身手,為大家展現了畲家「八井拳」的魅力。
  • 羅源畲族民俗文化小鎮新年驚豔亮相
    2020年的第一天,萬象更新,在瀰漫「畲風海韻」的羅源松山八井村,新年的第一場畲家盛會正拉開序幕,「羅源畲族文化民俗小鎮」一期項目竣工,歡歌熱舞嗨起來吧!「羅源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館」由畲族歷史記憶館、畲族技藝傳承館和畲風畲藝文創館三部分組成,是羅源縣對畲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工作的一次系統梳理與全面整合。場館依託八井村畲藥館、畲拳館、畲族革命陳列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原有場地,邀請福建省海峽文化創意產業協會負責設計施工,展示形式融入了現代科技。一起去感受一番吧。
  • 福建羅源傾力打造畲族文化民俗小鎮
    新年第一天,在福建羅源縣松山鎮八井村,羅源畲族文化民俗小鎮掀起了「蓋頭」:首期項目順利竣工,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館開門迎客。  羅源是畲族入閩第一站,是全國畲文化重鎮。八井村是國家畲族民族文化代表性村落,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畲醫畲藥、省級非遺項目八井拳等。羅源畲族文化民俗小鎮項目通過挖掘、改造、整合八井、竹裡兩個傳統畲族名村的畲文化資源,打造集吃、住、體驗互動於一體的畲家休閒遊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