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被美國制裁,臺積電無法為華為代工,導致麒麟高端晶片成為絕版。
在高端晶片代工方面,目前只有臺積電一家獨大,擁有7nm製程技術,連英特爾都要俯首稱臣。14nm以上晶片,都需要依靠美國技術,所以目前沒有一家企業能站出來幫華為。
華為被卡住脖子的同時,我們期望有一家自己的企業能站出來。而中芯國際是內地擁有最先進晶片製造技術的公司這時,中芯國際就被推了出來。業界、媒體、資本也普遍看好。
與此同時,求人不如求己,華為也開始招兵買馬準備自己幹晶片。
在當初大陸晶片設計普遍落後的大環境下,華為海思硬是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世界一流,所以在自力更生這件事上,華為是很在行的。
中芯國際到底行不行?
畢竟中芯是目前國內晶片製造最領先的企業,我們就來看看深耕了20年的中芯國際到底行不行。
1) 從資本市場來看
中芯國際港股一直表現平平,直到中興、華為相繼被美國制裁後,投資者們開始對內地晶片市場開始抱有期待。7月16日,抱著全國人民的期待,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根據招股書披露,中芯國際此次科創板IPO約40%資金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中芯南方一期)。
從市值來看,中芯國際授予海通證券超額配售選擇權。若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則發行總股數將擴大至19.38億股,募資額高達532.3億元,名副其實的「募資王」。按27.46元/股的發行價,中芯國際的發行市值約為1959.66億元。若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發行市值將擴大至2029.09億元。
中芯國際港股
這表明在國內高端晶片被制裁後,市場還是挺看好中芯的,畢竟有部分需求會轉移到內地市場,而中芯也最有希望成為高端晶片製造的挑戰者。
有了這波融資之後,至少在內地,中芯是最「不差錢」的了。但是與臺積電相比,已經準備試產3nm工藝製程,臺積電原本計劃在6月試產,投資了近1.5萬億臺幣,約500億美元。而三星更是在1月份已經公布,成功開發了3nm製程。
2) 從技術來看
中芯目前擁有量產28nm晶片的能力,目前中芯國際最先進的製程工藝為14nm,但創造營收只佔1%,並且有使用美國技術。由此延伸出來的性能接近7nm工藝的N+1工藝正在落地,以及正在研發的更先進的N+2工藝。
根據2019年中芯國際的報表,28nm和14nm營收佔比4%,40/45nm佔比17%,55/65nm佔比27%,0.18um佔比39%。
這個數據意味著中芯國際96%的營收是28nm或以下的工藝貢獻的,主要是40、55、180nm工藝節點貢獻的。中芯國際要知道,28nm可是2015年就量產了,到去年4年了,佔比還這麼低。
與行業龍頭相比,中芯技術層面落後至少5年。近幾年技術也是不斷在拉大差距的,不只是缺乏先進光刻機的影響,內部研發能力差距也在不斷拉大。
光刻機為重要組成,但從國外引進已經希望渺茫,國內光刻機技術要想突破,只能彎道超車,就像當年ASML超車日本光刻機一樣
3) 從內部管理來看
中芯內部則是一直不太平。創始人「張汝京」為業界大佬,早期為了募集資金,引入眾多股東,導致股權混亂,意見難以統一。此後頻繁換帥,張汝京2009年因與臺積電糾紛離職,而內部一臺系和大陸派也意見不合。芯內爭的背景原因,可能根據各人的視角觀點而有所不同,但本人所作的披露,應有相當的代表性,其中有些論斷可能是主觀的,或是難以證實的,但是正因它們有代表性,所以在此不避臆斷之責,有話直說了。
中芯內部2019年前薪資待遇也是比較低的,一線工程師不到15萬元,博士年薪也不到30萬。而臺積電年薪至少為50萬。2019年中芯整體人才流失率也達到了22%,臺積電為5%。
在生活成本較高的上海,薪資低、工作壓力大,人才容易被網際網路和金融行業吸引。
而另一方面,大陸半導體企業弘芯和泉芯, 2019年起從臺灣挖走了上百名工程師,均是以兩倍以上高薪挖走。
目前來說,中芯通過內部管理和技術市場走向2.0時代,開始著力技術突破。
綜合來看
中芯成立初期,也是有過世界三大晶片代工廠的輝煌,2005年差距最小的時候,技術差三星半年,差臺積電一年。在外部針對以及內部管理問題雙重影響下,如今只能排第五,市場佔有率4.4%。
全球十大晶圓代工企業營收排名
市場的看好只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還是需要中芯實質上的技術突破以及市場份額的增加,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才能繼續被市場看好。
與此同時,華為已經從上海以三倍薪資挖走了許多晶片人才,華為有急切的內部需求來驅動晶片製造事業的發展,大家也很期待華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