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給孩子看看一個可愛的孔子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周末,和孩子共讀了國學漫畫《孔子曰》,兩人興致勃勃地看完,都喜歡上了這個孔子與他可愛的弟子們:仁德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雄辯的子貢被稱為「瑚璉之器」,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老師之前曾多次給中學生講《論語》,他在序言中寫道:「我一直有一個願望,用一種活潑、鮮亮、青春、有趣的方式,給孩子們展現孔子的生命世界。讓孔子走進漫畫,要深入理解《論語》,不能在漫畫中讓夫子變得膚淺。要保證內容的準確,不能在有趣中違背歷史的真實。要寫出妙趣橫生的腳本,儘量表現岀孔子的風範。更重要的是,要畫出有風採、有魅力,同時又飽含青春氣息的孔子和弟子們!」

事實證明,他和他的團隊做到了,《孔子曰》風趣幽默,故事性強,無論成年人還是小學生都能看到喜歡的興趣點。

對於成年人來說,很多人只是中學時背過《論語》中的個別篇目,並不了解孔子的傳奇人生。《孔子曰》裡的孔子是生動、鮮活、親切的,像我們身邊可親可敬的師長。他並沒有那麼幸運,3歲失去父親,為了理想一生顛沛流離,又一再痛失心愛的弟子。可他卻有著強大的內心,在艱難中一心向學,後來成為老師,「有教無類」不分階層,讓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機會。周遊列國更是坎坷,遇到晏子的「毒舌」而不被齊景公重用,他說「人不知而不慍」,依然欣賞晏子;在匡城遭遇險惡被人圍住,他沒有慌張,其自信來自以傳道為己任的使命感;在鄭國被人形容「累累如喪家之犬」,孔子笑著說「然哉!然哉!」陳蔡斷糧,大家都餓倒了,他說君子在困境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展現了儒家的骨氣。他因材施教,魯莽的子路和畏難的冉有問他同一個問題,他給出的答案完全不同——讓子路再問問別人,讓冉有立刻去做。

我們一直把孔子稱為「聖人」,《說文解字》說:「聖,通也。」聖人最初指的是見多識廣、通達事理的人。後來,「聖」被神聖化了,專門指至高無上的人,擁有最高地位的皇帝被稱作聖人,道德智慧的楷模也被稱作聖人。其實孔子的「聖」不是天生的。魯國的太宰曾經好奇孔子為什麼多才多藝,孔子感慨說:「吾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認為太宰不了解自己,他小時候家裡窮苦,才學會了各種難登大雅之堂的本事。君子們是不會有這樣多的本領的。這句「多乎哉?不多也」大家或許耳熟能詳,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掛在嘴邊說茴香豆,只不過孔乙己亂用。

除了漫畫故事,《孔子曰》還補充了一些知識點。《論語》裡的「學而時習之」,我一直以為是學習要時常溫習的意思,沒想到「時」不是「按時」,而是「適時」,在合適的時間,學習合適的內容。根據《禮記》的記載,學習的「時」是這樣的:春天生機勃勃,學習《詩》;夏天熱烈奔放,學習樂;秋天沉靜肅殺,學習《書》;冬天寒冷收斂,學習禮。要遵循個體的成長規律 ,根據大自然的節律,按照不同的季節特點,一天內也要根據早晚時間不同,合理安排學習。這樣才是「學而時習之」的真諦!這樣的學習才能「不亦說乎」!

跟小朋友討論了好幾天孔子,對於小孩子來講,啟蒙最好的方式是不知不覺喜歡上歷史人物和故事。

日劇《龍櫻》裡有個情節讓我印象很深,老師們為了讓吊車尾的學生提高成績,首先要做的是提起學習興趣,不再畏難。如果看漫畫能掌握歷史知識,未必比死記硬背課本差。今後在課本上看到一個老朋友上線,也會備感親切吧。(閆晗)

相關焦點

  • 給孩子看看一個可愛的孔子
    周末,和孩子共讀了國學漫畫《孔子曰》,兩人興致勃勃地看完,都喜歡上了這個孔子與他可愛的弟子們:仁德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雄辯的子貢被稱為「瑚璉之器」,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老師之前曾多次給中學生講
  • 孔子曰:朋友圈不闢謠,屬於大不孝!孟子曰:孔子說的對!
    要說起這種對於父母的責任和孝順,大家眾口一詞都是說來自於傳統儒家文化,是孔子的發明,這話本來不全錯,但是很多事情較起真來就沒那麼簡單了。二、孔子曰:不闢謠的孩子不是孝子有趣的是,關於這個問題,孔子確實發表過看法,就記錄在儒家關於孝道的最權威的文獻《孝經》當中,傳統認為《孝經》是孔子所作,當然也有人說《孝經》是後人附會孔子的言論。
  • 「李保佳講論語123」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
    「李保佳講論語123」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子張向孔子問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做到這五條的,就是仁了。
  • 孔子後代裡孔與外孔
    五代時期山東曲阜孔府發生了一場大事,孔林灑戶(灑水戶顧名思義是當時負責孔林灑水的)灑水戶孔末。孔末本不姓孔而是負責孔林灑水的奴僕跟隨孔姓。五代時期天下大亂,孔末勾結強盜衝入孔府把孔家嫡系盡數殺盡。當時孔家,家主孔光嗣亦在其中孔光嗣的獨生子孔仁玉此時剛滿九月,被其母親張氏抱回張陽村娘家,被張氏的雙親張溫和樂氏藏匿起來,孔末殺盡孔府後人按冊點名發現為缺孔仁玉。後追至張陽村逼迫張氏交出孔子後裔。張氏不忍孔子後裔蒙難。將自己剛滿月的孩子交給孔末。孔末此後以孔子後裔自居主持孔府事宜。因此孔子後裔,倖免於難。
  • 閆虹訪談|方寸硯石傳承「孔子曰」——丁輝
    汲取天地精華、產自孔子出生地的尼山硯,究竟有著怎樣的盛世風華?四十餘年痴心尼山硯的恢復與研究,如何將這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面對一方看似普通的硯石,要用怎樣的慧眼和慧心,才能展現它的靈魂?以方寸硯石,傳承「孔子曰」,制硯人如何踐行文化使命和時代精神?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閆虹訪談》欄目推出濟寧技藝系列報導,致敬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展示其守正創新精神。今天請看第三集,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尼山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丁輝,四十餘年致力於尼山硯的發掘與研究,以方寸硯臺,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推薦)
    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此事發生在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此時夫子七十一歲。陳成子(生卒年不詳),即田成子,田恆,齊國上卿。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大司馬,也是卿,後來孔子姓孔,就跟這位叫孔父嘉的六祖有關,因為他名字中有個「孔」字,後人就從其名字中摘出一個「孔」字,為氏,漢以後,氏就變為姓了,姓與氏沒什麼區別了。孔父嘉在宋國的一場政變中,被一個叫華督的所殺,其後第二代,或第三代人因為此事而從宋國移居到了魯國,所以孔子出生在魯國,也與這位六祖孔父嘉有關係。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知的儒家智慧
    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世間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謙、良、溫、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也是儒家的主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傳承、吸收。看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孔子「野合而生」,是怎麼低開高走,成為聖人的
    孔子的出身,對他而言始終是一個困擾。他的父親和母親「野合而生」孔子,從小時候,孔子就面臨著一種自我身份的認同,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難題。這在孔子的出生,「野合而生」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講過。但孔子就是孔子,面對這個困局,他並不氣餒,而是勇於通過「志於學」而完成自我塑形、脫胎換骨。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由誨女章」
    子路的基本情況: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人,少孔子九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俗稱孔門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和軍事見稱,為人剛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子路受教於孔子:《孔子家語.子路初見》載: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 hào?」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一,他非常直爽。《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孔子不肯見,就推說自己病了。
  • 孔子在西方:伏爾泰書房掛孔子像,愛默生視孔子為哲學中的華盛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愛講大道理的長者、循循善誘的老師、修身養性的君子、濃眉齙牙的老頭、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犬」……這位紅了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在西方亦是圈粉無數。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評選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位居首位。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禮崩樂壞的春秋和孔子對周禮的崇拜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後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論語》導讀之九十四:孔子評價弟子,把仁德作為最高評價標準
    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魯國的大夫,仲孫氏,名彘(音zhì),「武」是諡號,孟懿子「世家」(繼承王位)之子,孟子五世祖。
  • 致良知四合院:那些得到孔子批評的人
    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即得名於這次送禮。 孔子創設的私學面向社會大眾,不受貴賤、貧富、老幼、國籍等條件限制,凡帶上一點幹肉作為拜師禮的人,孔子都收為學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自己帶來10條幹肉作為拜師禮,表示尊重,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的不拘一格、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 孔子的七十五句名言 世人稱為「萬世師表」
    ——《為政》【釋義】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這就好比大車、小車缺乏了關鍵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樣,那怎麼能駕車走路呢?」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述而》【釋義】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據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字、算術這六藝之中研習遊樂來陶冶身心。」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裡仁》【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同他做夥伴。」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翻譯】孔子說:「父親活著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三年內能夠不改變父親的道,那就可以說他是孝子了。」【注釋】在:在世,活著。觀:察,看。志:志向,志意。
  • 司馬牛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一言道出缺點,又說改起來很難
    司馬牛問孔子的是仁德,司馬牛為什麼要問仁德呢,孔子又是如何回答司馬牛的。先不著急司馬牛是如何問得,也不著急知道孔子是如何回答司馬牛的。就現如今而言,仁德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大到愛國,小到愛自己;大到奉獻自己,小到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