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孩子共讀了國學漫畫《孔子曰》,兩人興致勃勃地看完,都喜歡上了這個孔子與他可愛的弟子們:仁德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雄辯的子貢被稱為「瑚璉之器」,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老師之前曾多次給中學生講《論語》,他在序言中寫道:「我一直有一個願望,用一種活潑、鮮亮、青春、有趣的方式,給孩子們展現孔子的生命世界。讓孔子走進漫畫,要深入理解《論語》,不能在漫畫中讓夫子變得膚淺。要保證內容的準確,不能在有趣中違背歷史的真實。要寫出妙趣橫生的腳本,儘量表現岀孔子的風範。更重要的是,要畫出有風採、有魅力,同時又飽含青春氣息的孔子和弟子們!」
事實證明,他和他的團隊做到了,《孔子曰》風趣幽默,故事性強,無論成年人還是小學生都能看到喜歡的興趣點。
對於成年人來說,很多人只是中學時背過《論語》中的個別篇目,並不了解孔子的傳奇人生。《孔子曰》裡的孔子是生動、鮮活、親切的,像我們身邊可親可敬的師長。他並沒有那麼幸運,3歲失去父親,為了理想一生顛沛流離,又一再痛失心愛的弟子。可他卻有著強大的內心,在艱難中一心向學,後來成為老師,「有教無類」不分階層,讓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機會。周遊列國更是坎坷,遇到晏子的「毒舌」而不被齊景公重用,他說「人不知而不慍」,依然欣賞晏子;在匡城遭遇險惡被人圍住,他沒有慌張,其自信來自以傳道為己任的使命感;在鄭國被人形容「累累如喪家之犬」,孔子笑著說「然哉!然哉!」陳蔡斷糧,大家都餓倒了,他說君子在困境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展現了儒家的骨氣。他因材施教,魯莽的子路和畏難的冉有問他同一個問題,他給出的答案完全不同——讓子路再問問別人,讓冉有立刻去做。
我們一直把孔子稱為「聖人」,《說文解字》說:「聖,通也。」聖人最初指的是見多識廣、通達事理的人。後來,「聖」被神聖化了,專門指至高無上的人,擁有最高地位的皇帝被稱作聖人,道德智慧的楷模也被稱作聖人。其實孔子的「聖」不是天生的。魯國的太宰曾經好奇孔子為什麼多才多藝,孔子感慨說:「吾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認為太宰不了解自己,他小時候家裡窮苦,才學會了各種難登大雅之堂的本事。君子們是不會有這樣多的本領的。這句「多乎哉?不多也」大家或許耳熟能詳,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掛在嘴邊說茴香豆,只不過孔乙己亂用。
除了漫畫故事,《孔子曰》還補充了一些知識點。《論語》裡的「學而時習之」,我一直以為是學習要時常溫習的意思,沒想到「時」不是「按時」,而是「適時」,在合適的時間,學習合適的內容。根據《禮記》的記載,學習的「時」是這樣的:春天生機勃勃,學習《詩》;夏天熱烈奔放,學習樂;秋天沉靜肅殺,學習《書》;冬天寒冷收斂,學習禮。要遵循個體的成長規律 ,根據大自然的節律,按照不同的季節特點,一天內也要根據早晚時間不同,合理安排學習。這樣才是「學而時習之」的真諦!這樣的學習才能「不亦說乎」!
跟小朋友討論了好幾天孔子,對於小孩子來講,啟蒙最好的方式是不知不覺喜歡上歷史人物和故事。
日劇《龍櫻》裡有個情節讓我印象很深,老師們為了讓吊車尾的學生提高成績,首先要做的是提起學習興趣,不再畏難。如果看漫畫能掌握歷史知識,未必比死記硬背課本差。今後在課本上看到一個老朋友上線,也會備感親切吧。(閆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