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世間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謙、良、溫、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也是儒家的主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傳承、吸收。看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1、視思明
看一件事情,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在看待一件事情時,要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思考,通過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這樣才會看得清楚明白。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一般人往往不注重事物的內涵,或者不敢或者不想看清楚。放棄自我修養的標準,自我完善的習慣,換得一時的安穩和舒服,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甚至以後生活的困境。如果能夠看清楚自己,以至於看清事情的真相,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做一個謙謙君子,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方淨土。這才是視思明的結果所在。
2、聽思聰
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兼聽則明。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就是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真偽?特別是一些沒來由的事情,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不要人云亦云。
3、色思溫
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佛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往往都是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分。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溫潤的言語。要心胸坦蕩,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溫和的臉色能化解矛盾,更能夠轉變周圍的氣氛,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更穩定的情緒。
4、貌思恭
貌者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無論是言談、著衣,態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賤、貧富,都要懂得尊敬,知道謙卑,就像是溫玉一樣,謙謙君子溫如玉,讓人覺得舒服、融洽。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一切,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會有好的氣場。
5、言思忠
忠首先要忠於自己的良心,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盡心竭力去做就是忠,忠於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說好話,一定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負責,不可以,心口不一,讓人不相信。
6、事思敏
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完成。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才能把事情做好。
7、疑思問
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荀子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的師說也說:「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學問的事很廣大,無人能夠全部通曉。因此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這樣才會不斷進步。學會提問,多想為什麼,這樣在生活、工作中才能不斷積累和實踐經驗,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8、忿思難
當怒火滿腔,將要爆發時,要想一想後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而皆中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以免招禍。
君子忿思維,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忍讓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
9、見得思義
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考慮一個「義」字?義者:宜也。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規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就不管不顧,甚至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生命。這樣有背道德的事是為君子所不齒的。
孔子提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是互相促進的,是理論、實踐、思考的結合,也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儒家學說特點,這也是我們現在教育和生活中應該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