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知的儒家智慧

2021-01-08 尚思修善學佛

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世間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謙、良、溫、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也是儒家的主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傳承、吸收。看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孔子施教

1、視思明

看一件事情,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在看待一件事情時,要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思考,通過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這樣才會看得清楚明白。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一般人往往不注重事物的內涵,或者不敢或者不想看清楚。放棄自我修養的標準,自我完善的習慣,換得一時的安穩和舒服,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甚至以後生活的困境。如果能夠看清楚自己,以至於看清事情的真相,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做一個謙謙君子,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方淨土。這才是視思明的結果所在。

孔子和老子論道

2、聽思聰

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兼聽則明。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就是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真偽?特別是一些沒來由的事情,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不要人云亦云。

先聖孔子

3、色思溫

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佛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往往都是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分。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溫潤的言語。要心胸坦蕩,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溫和的臉色能化解矛盾,更能夠轉變周圍的氣氛,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更穩定的情緒。

4、貌思恭

貌者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無論是言談、著衣,態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賤、貧富,都要懂得尊敬,知道謙卑,就像是溫玉一樣,謙謙君子溫如玉,讓人覺得舒服、融洽。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一切,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會有好的氣場。

孔子劇照

5、言思忠

忠首先要忠於自己的良心,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盡心竭力去做就是忠,忠於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說好話,一定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負責,不可以,心口不一,讓人不相信。

6、事思敏

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完成。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才能把事情做好。

7、疑思問

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荀子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的師說也說:「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學問的事很廣大,無人能夠全部通曉。因此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這樣才會不斷進步。學會提問,多想為什麼,這樣在生活、工作中才能不斷積累和實踐經驗,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孔子與七十二賢

8、忿思難

當怒火滿腔,將要爆發時,要想一想後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而皆中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以免招禍。

君子忿思維,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忍讓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

9、見得思義

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考慮一個「義」字?義者:宜也。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規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就不管不顧,甚至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生命。這樣有背道德的事是為君子所不齒的。

孔子提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是互相促進的,是理論、實踐、思考的結合,也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儒家學說特點,這也是我們現在教育和生活中應該借鑑的。

相關焦點

  • 【漲姿勢】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 益者三友,君子九思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給孩子看看一個可愛的孔子
    周末,和孩子共讀了國學漫畫《孔子曰》,兩人興致勃勃地看完,都喜歡上了這個孔子與他可愛的弟子們:仁德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雄辯的子貢被稱為「瑚璉之器」,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老師之前曾多次給中學生講《論語》,他在序言中寫道:「我一直有一個願望
  •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學會就能活得明白,其中蘊含著那些人生哲理?
    君子九思是我的座右銘。雖然不敢自稱君子,卻可以用君子九思自勉。因為懂得了九思,人生就會越活越明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智慧的人或善於思考的人,通常血氣通暢,智行對水氣。誠實守信的人通常形體端正堅實,信行對土氣。仁慈善良的人通常挺拔柔韌,仁行對木氣。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君子九思卻單獨說出忿思難,就是因為憤怒對人的傷害最大。憤怒之時,要想想這樣做事的後果,會釀成怎樣的災難,有了害怕和恐懼之心,怒火就會平息。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議分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晏註: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邢疏: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論語集釋》:此說以民指弟子,終覺未安。愚謂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眾謂庸凡之眾,即此所謂民也,可謂此章確詁。紛紛異說,俱可不必。
  • 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強推《君子有九思》
    哈嘍,小編今天向大家推薦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但是強推的是《君子有九思》。主要小編很喜歡《君子有九思》的男女主的性格,他們都很厲害聰明,小說內容豐富。喜歡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哦,關注看更多小說。小心謹慎,細心呵護,死心塌地,非她不可。她想與他比肩而立,糾纏羈絆。可他哪裡需要她的比肩?只要站在他的身後,就能替她遮風擋雨。小怪獸,如果你害怕,那就來我心裡看。傲嬌秦二爺VS嬌俏小怪獸青梅竹馬,兩禽相悅地一城終老,攜一人白首。披荊斬刺,他跨越千山萬水,涉江而來。只為春風十裡,不如你。
  • 君子行事當以忠信為主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信,謂人信之。厲,猶病義。言事上使下,皆必誠意交孚而後可以有成。然亦有雖不信,不容不諫,如箕子比幹是也。不容不勞之,如子產為政,民欲殺之是也。子夏此章,亦有雖未信,舉其常而言之。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在《論語》全書中,「仁」往往是高於「禮、義、忠、信、恭」等的存在;而在此處,「仁者」顯然有無法同「聖人」相提並論了。2、仁者高於君子論。《論語·憲問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君子不器」三子之「器」《侍坐》篇開頭,孔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也就是說,與「成器」相對應的人格,遠未達到君子「仁」的人格。《論語·公冶長》篇之八中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據《論語》所載,其中有名的就有子路、有若、顏回、子貢、子夏、子遊、曾參等。這些弟子,孔子在時,同受夫子教導,情同手足。孔子去世後,便散居四方了。比如,子貢到了齊國,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師,曾子則留居魯國。孔門弟子居住異地,都以宣揚孔子之道為任,他們各有自己的性格,各有自己的見解,自然分化成許多流派。
  •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不知也」。孔安國註:「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皇疏引範寧云:仁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
  • ...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筆者注】本章講的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基本條件。司馬牛笨得出奇,孔子回答他時,不能從大的方面著手,只能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所以,本章與上一章讀起來,讓人覺得孔子的回答有些不解渴。問題很大,回答很小。其實,孔子的意思在於,像司馬牛這樣的人,不需要知道君子是什麼,不需要知道君子的理論有哪些,只需要知道如何去做就可以了。
  • 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於他高潔的品性,不落世俗的志節
    從古至今,儒家所主張的人生境界是:做君子。君子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一味地逃避功名、拋棄利祿。名利本身並無對錯,一個人熱衷於功名也沒有錯,只是過分地追求名利,反而會被名利所累。真正的君子,淡泊名與利,但卻在無意之間流芳百世。儒家思想中成為君子的前提,就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堅持克己修身原則,克己修身也是現代人修鍊氣場不可缺少的一面。
  • 漫說「生死」:你要學儒家的超越,還是學道家的超然
    因為只有對死有了較深認識,才能更透徹地理解'生'的涵義。"儒家:殺身成仁,超越生死死生乃人生之大事也。我國對生死的思考由來已久,儒家的生死觀至今仍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一種關於生死的態度。它對生死的思量早在《易經》中就已經有所體現,《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院士說丨胡思得院士:君子九思成其大 鑄就核盾寫忠誠
    院士說丨胡思得院士:君子九思成其大 鑄就核盾寫忠誠 2020-12-11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朱子解讀: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認為是能夠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