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2020-12-21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基本條件。司馬牛笨得出奇,孔子回答他時,不能從大的方面著手,只能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所以,本章與上一章讀起來,讓人覺得孔子的回答有些不解渴。問題很大,回答很小。其實,孔子的意思在於,像司馬牛這樣的人,不需要知道君子是什麼,不需要知道君子的理論有哪些,只需要知道如何去做就可以了。

前一章講了仁,這一章講君子。君子與仁是不是孤立的兩個範疇?在儒家思想中,這兩個範疇有什麼關係沒有?筆者認為,二者是有密切聯繫的,不是孤立的。君子是有禮貌、講道德的人,仁是人心中的情感——愛。一個是物質的有形的,一個是精神的無形的。作為精神的無形的仁,要通過物質的有形的人,才能表現出來。君子是表現仁的實體。一個人怎麼樣才能稱為君子?需要在許多方面做到仁,通過言行表現為德。具體哪些方面?沒有明確的標準。可是,這個標準又無處不在。忠孝信義等都是標準。具體說,應該是某一方面的德表現地比較突出,其他方面沒有違背德的表現。由誰來認定某個人是不是君子?沒有明確的機構,也沒有明確的個人,應該是由社會來認定。社會是誰?由某一個人或機構提出來,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所以,君子是一個人心中愛的情感——仁在數量上的積累。仁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君子因而是仁這種內心情感的真實表現。許多人找仁找不到,對仁產生了懷疑。仁到底有沒有?在哪裡?孔子就會說,看看這個人,這個君子,他的言行表現出來的對他人的愛,就是仁。

就本章來說,不憂不懼與君子什麼關係?孔子說,君子這樣的人就不憂不懼。但是,不能說一個人不憂不懼,這個人就是君子了。傻子也不憂不懼,能是君子嗎?毫無人性的惡魔、強盜也不憂不懼,能是君子嗎?肯定不是。君子為什麼不憂不懼?君子沒有做對不起他人的事情,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做的各種事情自己問心無愧,不用擔心人家來報復,不用害怕人家來攻擊。所以,君子才不憂不懼。三國演義中曹操有句話,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意思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可以,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我。這是典型的小人寫照。要成為君子,要想自己內心安寧,不憂愁什麼不恐懼什麼,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寧讓天下人負我,不讓我負天下人。也就是說,天下人可以對不起我,但我不能對不起天下人。

【筆者譯】司馬牛問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說:「一個君子,他不憂愁什麼,也不恐懼什麼。」司馬牛接著問:「您是說,一個人不憂愁什麼、不恐懼什麼,這個人就稱得上君子嗎?」孔子說:「我是說,這個人沒有做對不起他人的事情,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做的各種事情自己都問心無愧,不用擔心人家來報復,不用害怕人家來攻擊。他有什麼可憂愁、可恐懼的呢?(不是因為他不憂愁什麼、不恐懼什麼就是君子了。)」

相關焦點

  • ...也少不了權力的認可支持|《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人性調控的三種情況。一般而言,人們做事時是利益放在第一位,出力放在第二位,不管自己出沒出力,先把利益得起來再說。看問題,先看到別人的不好,自己的不好或者看不見,或者看見也不說。當自己不高興而發怒時,不計後果,不計代價,造成的後果不僅害了自己,也連累了親人。
  • 韓愈與朱熹——淺談《論語筆解》的特點與思想及其對朱熹之影響
    時值佛道大行其是,儒學衰微,「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之時代,韓愈為復興儒學,重建道統,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其《論語注》和《論語筆解》即可視為這些努力中的一部分。韓愈曾為《論語》作注,作成《論語注》十卷。
  • ...消滅這類訴訟,而是消滅不了|《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
    朱熹《論語集注》解釋說,範氏曰:「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訟,指在法庭上爭辯是非曲直;打官司。筆者認為,獄與訟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刑事案件,一個是民事、行政等案件。本章說的聽訟,應該是指審理民事、行政等案件,主要涉及人身、財產權益的爭議。
  • 儒家思想的生死觀
    未知生,焉知死在儒家經典的《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的弟子季路因如何侍奉鬼神的事來請教孔子,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好鬼呢?」季路又問到:「什麼是死呢?」孔子說:「活都還沒活明白,怎麼能知道死呢?」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是研究孔子思想必不可少的文獻。孔子所言君子無仁德之事,在咱們當下社會尤為多見了。深處信息化、碎片化社會的我們,也許因某個新聞認為哪個人是位君子,而後卻又因某事得知其人有不仁之舉。比如近日大火的「空虛公子」,觀眾面前舉止得當,實際上卻不仁不義,枉為公眾人物!這也許是人設化關係社會的通病吧。
  • 從儒家思想解釋華為為什麼要援助美國
    但是,仔細想想,華為的援助美國的這一做法背後,卻是儒家思想植根下的民族作風。按照道家老子的思想,要用恩惠來回報別人的仇怨。別人傷害了我們,別人已經做錯了事,哪裡值得效仿呢?我們要是也去傷害別人,那我們跟他又有什麼差別呢?如果只是道家一家之論或許還不能被廣泛認同,但作為官方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也在《論語·憲問》裡有「以德報怨,何如?」這樣的句子。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的善信菩薩講,依「信願」即可往生,而且還引用「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之類的話來作為所謂的理由和切實的藉口。其實這都是沒有好好修學,沒有「學而時習之」,故而也就不知什麼叫「不亦悅乎」的感受了!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論語·學而》)在有子看來,由於本(孝悌)立才道生,一個君子必須致力於重視和追求孝悌之本,從而揭示了「務本」是君子應當遵守的倫理義務;二為孔子講的「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這大概是儒學歷史上第一次把義與務聯結起來,只是此處的「務」字本義主要是追求的意思,而「義」字本義主要是適宜的意思。
  • 「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沒有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具有懷疑精神,培養理性思維。「審問」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來仔細考察和分析,否則所學就不能為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個階段,學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則會使「博學」魚龍混雜,真偽並存,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 導致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真是儒家思想?大錯特錯!
    儒家思想禁錮思潮,阻礙近代化,近代中國被動挨打就是儒家思想引起的。這種觀點近些年來一直大肆流傳,還說得有模有樣,可對此,個人並不贊同。在五四時期,亞洲只有一個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轉型,那便是日本,而儒家思想恰恰是他們的立國之本之一,儒家思想在明治維新後被重新詮釋,對日本的現代化並沒有構成什麼明顯的障礙。「日本近代實業之父」澀澤榮一就曾提出過,「論語和算盤是相容的。」《論語》代表的是仁義、倫理和道德,而「算盤」自然是「精打細算」的「利」的象徵。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這就是說,在孔子以前的先哲就認為: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從其本性說,是多樣的,又是和諧的。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比較系統的儒家思想。在《論語》裡,這仁字有很多解釋,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之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者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但究其本源,其集中點,是講調和人際關係。「仁」是個會意字,由「人」、「二」兩字組成。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引言:《論語.侍坐》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經典名篇之一,讀完以後,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曾點之志」究竟指什麼意思?孔子「吾與點也」是否表明對曾點之志認同?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
  • 重讀《論語》,再談古人
    暫停了兩天,調整一下,重新開始。這次,我選擇用它來作為每天抽時間讀書的工具。選書不是問題,就接著論語繼續讀吧。第十一章《先進》首先說明一下,前十章已經讀過,不過也忘了。先從這裡開始吧。宰相這話有自謙的成分,就好像說,哎呀,我這個老頭子,連一部論語都沒讀完,就開始治理天下了,實在是有點慚愧。所以讀書不能讀死了,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思想,也不要望文取義。什麼叫先進,和現在的先進班級,先進個人是同一個意思嗎?先進班級,先進個人值得是班級中或者個人中比較突出的。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連法家的韓非子也曾說了「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的話。秦始皇重用新禮樂派,焚書坑儒,但秦僅僅三世十五年而已。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過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五經》立於學官,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司馬遷的《史記》中專列了《孔子世家》一篇,並讚譽道:「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矣。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在當時大變革的時代中,康有為通過重新闡述中國儒家經典,重建中國的知識譜系,以樹立孔子為「教主」的方式,力圖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從封建王朝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這個過程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理、批判和繼承。
  • 「論語心解」「子張問」
    在禮崩樂壞、傳統被踐踏的時代,他強調文明之間的傳承,事實上是為重新尋找能夠解釋社會發展的規律的一種努力。郝海天:子張詢問孔子可否預知、推測出後世的禮儀制度,孔子給予了肯定的答案,認為只要從先人的禮節制度出發,就可以推測出繼承先人的後人的禮節制度。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 孔子的新聞傳播思想探究
    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至聖」孔子及其經典語錄體《論語》地位之崇高讓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其中所滲透的人本思想使得《論語》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中國社會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接人待物、一言一行,更折射出深邃的新聞傳播觀念。 關鍵詞:孔子;新聞傳播思想;人內傳播;框架理論;培養理論 泱泱中華幾千年,積澱而成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寶庫。
  • 孔子論禮:君子之禮猶美人先巧目後脂粉,小人之禮有胭粉而非美人
    但是,「禮」確實也被虛偽之人當作外衣披在身上,遠遠看出,小人和君子,把持著同一套禮,舉手投足之間,居然一下兩下也分不清楚誰是君子,誰是小人。久而久之,小人借著「君子之名」,一步一步登上「神壇」,打著儒家傳承者的「名義」,僵化、斷章取義般地賣弄文字。當這種「僵化」、「斷章取義」的現象多了的時候,以訛傳訛,真真假假分不清了,儒家漸漸被不明所以的人冠上「虛偽」二字,這著實讓人有些個難過。
  • 《論語》中的慎思篤行強化,與「時代新人」品格內涵,值得一讀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如今我們已經步入新時代,成長在新時代的青年一代應該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新時代對青年一代又提出怎樣的要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要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我看來,所謂「時代新人」就是有本領、有信念、有理想、有品德、有擔當、有德行、敢創新、敢拼搏的新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