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旗 工業富聯董事長
閔萬裡 北高峰資本&坤湛
我們鋪了這麼多5G的基站,如果僅僅用來打電話,所產生的價值是很有限的。5G的高速信息化公路上所產生的新業態,如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會湧現更大的社會價值。——李軍旗
在新基建建設好的時候,要思考誰能把最後一公裡、皇冠上的明珠、價值上的峰頂做起來。——閔萬裡
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近來,中央接連布局新基建,今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進入3月,在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再次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屢屢被中央提及,隨著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新基建未來如何爆發,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5月28日,南都深圳推出的深度財經訪談欄目——《灣區大錢進》,特邀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北高峰資本&坤湛科技創始人兼CEO閔萬裡做客直播間,共同探討新基建下的產業發展新風向,以及潛在的投資機遇。作為我國的科技創新高地,深圳在新基建領域早有積澱,未來如何把握髮展機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新基建七大領域如何爆發?成為本期節目關注的重點話題。
新基建帶來的新機會:
看誰能把 「最後一公裡」做起來
今年兩會期間,新基建頻頻刷屏。在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看來,新基建與傳統老基建的概念,具有類比性。比如,傳統基建的鐵路,對應的是新基建裡的城際高速鐵路,傳統基建中的公路,對應的是當下車聯網、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車輛等配套的基礎設施,如充電樁等。
他表示,車要運行,過去需要燃油等能源,現在進入新的數字經濟時代,跟燃油相對應的能源是數據,所以大數據中心也被列入「新基建」的範疇。新時代的高速公路是基於5G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一般高速公路上跑的車需要油,信息化高速公路上,在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下,「油」就是數據,車載的東西也是數據,數據需要存儲,就需要數據中心。數據要產生價值,需要算力,這裡面也需要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有了以後還需要算法,算法就是人工智慧。
同時,李軍旗指出,新基建所涵蓋的七大領域具有邏輯關係,這一概念是國家面向未來、面向全球的一個戰略性布局,在疫情過後對新基建的概念進行闡發,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作為創投界的人士,北高峰資本及坤湛科技創始人兼CEO閔萬裡同樣認為,新基建所包含的七大領域,具有從底層到上層,再到產業實踐的邏輯應用關係。
「在新基建建設好的時候,要思考誰能把最後一公裡、皇冠上的明珠、價值上的峰頂做起來。」閔萬裡表示,建設完這些新型的能源樁、信息化高速公路等以後,經濟發展模式、發展速度、發展質量會產生變化。誰會成為新型發展模式下的價值創造者、價值獲取者?新基建給發展和投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機會。
支撐新基建的「新地基」
核心技術待突破、待縮短差距
技術創新是驅動新基建發展的持續動力。在新基建時代,作為產業實踐的企業方,以及趨勢觀察的資本方,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又該注意哪些方面,進而作出預判?
李軍旗表示,新基建的支撐在於核心技術,「任何一個領域或者行業,核心技術都需要研發投入,才能解決期間出現的技術問題。所以工業富聯在這幾年會投入很多在這個方面,比如5G的核心技術、人工智慧的核心算法。」他認為只有突破核心技術,才能夯實新業態的「地基」。在實現自主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新基建鋪下去了,在市場需求和應用驅動下,才能產生新的業態,湧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李軍旗舉例說:「我們鋪了這麼多5G的基站,如果僅僅用來打電話,所產生的價值是很有限的。5G的高速信息化公路上所產生的新業態,如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會湧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價值在於把供給側和需求側,以及產品的製造過程,未來賣到哪裡(需求側)全部互聯互通,沒有時差、地域的區別。這樣的一種新的產業生態,才會產生無窮的價值。」
對話中,閔萬裡同樣表示,新基建的新技術如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可以對傳統的工業、農業等多個行業進行重構,「重構以後會去中間化,或者簡化中間環節,從而提高效率。以前信息的流轉或者流失會減少,現在能把需求側和供給側直接連接在一起,整個社會會變得更加高效,產生新的價值。」他認為,在新基建的技術之下,傳統的產業都有可能隨著新基建產生新的業態,新的業態會產生新的經濟價值。
另外,李軍旗也指出,從國際層面上來觀察,我國在某些新基建的領域,如5G,或者在應用場景、客戶驅動方面具有領先性,但在基礎研究方面仍有不小差距。他認為,從製造日常的口罩,到從事半導體、晶片研發,考驗的都是基礎研究以及核心技術。李軍旗表示,我們的生產需要使用自動化的設備,而實現自動化、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則需要系列軟體、傳感器、控制系統等,以上所述的基礎則在於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獲取。
閔萬裡也認為,新基建既是一個產業鏈條的競爭,也是智力資源的競爭。他認為新基建的產業鏈上,我國缺乏理論性的原創,這樣會使得後續的產業應用缺乏後勁,但他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機」仍然大於「危」,「我們目前有龐大的市場作為後盾,有智力資源,也有歷史先例可以參考,要應對挑戰,必須要在理論上下狠功夫。」
新基建的「抓手」
「要以人作為一個核心抓手」
李軍旗表示,新基建開啟了智能社會、數字經濟的新時代,它未來帶來的新生態、新模式或者產生的價值,值得期待。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具備區位優勢、技術優勢,產業鏈的生態優勢,便於創新,可以快速場景化、快速的迭代。」李軍旗認為,新基建提出來以後,一個新模式、新的產業生態,不久的將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在深圳也會出現,非常值得期待。
閔萬裡認為,深圳發展到今天,不僅有產業鏈、生態鏈的優勢,更重要是集聚了人才。「要以人作為一個核心抓手,尤其是敢於創新,敢於挑戰的人才,利用好大灣區,包括深圳周邊所積累起來的產業人才。」
在閔萬裡看來,新基建回答了一個產業發展的問題,如何解決動力問題?突破人的體力極限,突破人腦的智力極限。新基建奠定了未來經濟發展的「高智發展」的可能性,使得經濟發展從高質量發展到高智慧、高智能的發展。
專題統籌:王瑩
本版統籌:程洋
採寫:南都記者 黃瑋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