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實體的唱片了?——或許在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都沒有見過磁帶、CD 這種音樂存儲介質,更不用提黑膠唱片了。
隨著流媒體音樂的崛起,實體唱片的市場日漸萎縮,數位化音樂成為了一股不可阻擋的大潮。在這股大浪中,嘿喲音樂(HYM)卻「逆風浪而上」,開始做黑膠唱片機和黑膠唱片.
那麼是什麼促使他們進入黑膠唱片行業的呢?
想做音樂界的「拍立得」
林桓民,嘿喲音樂聯合創始人,在採訪一開始就表示:「我們產品的目標用戶群體並不全是那些發燒友,而更多是一些對黑膠唱片感興趣的用戶。那些黑膠唱片的發燒友,他們追求的是那種更為極致體驗,可能追求每一個元器件都是頂級的配置。」
嘿喲音樂/HYM聯合創始人-林桓民
正是因為這種定位,所以林桓民才開始做黑膠唱片和唱片機。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有著 10 年從業經驗的產品設計師。對於他而言,黑膠不僅僅是音樂或者是唱機,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就好像是拍立得一樣,在數位相機如此流行,手機拍照已經成為大家生活的常態之時,它依然有很多忠實的消費者,」林表示「黑膠唱片也是如此,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形態。黑膠唱片它本身也就是一種體驗消費。」
生活態度,消費體驗,這一點已經將嘿喲音樂和其他同類型的企業區分開來了——而這一定位也是建立在他們的市場調研基礎之上的。根據他們自己的調查顯示,他們的消費者中,大部分都是年紀介於 18–35 歲之間的中青年,而且性別比例基本平衡。與此相對應的國外市場,消費黑膠唱片的用戶,90% 以上都是中老年男性群體。
HYM-Seed一體式黑膠智能音響
這從另一個側面也更加地反映出黑膠唱片在大陸市場的狀況——黑膠唱片時代的缺失,但這同時也吸引著一些想要嘗鮮,或者追求體驗式消費和生活品質的用戶。因此,林桓民把自己多年在設計領域的積累,同時也運用到了黑膠唱機之上,並且將它定位於一種不同的音樂享受方式,一種聽音樂的「消費升級」。
要做黑膠,但不止於唱機,還要做唱片
做黑膠唱機,尤其是入門級別的唱機或許並不是什麼高難度的事情,但將黑膠唱機與 Wi-Fi,藍牙等無線連接技術相結合,這還是第一次被運用在黑膠唱機上。同時,為了減輕黑膠唱片播放時,震動對於播放唱片的影響,他們研發出了一項新技術,能讓唱機頭與唱片機器保持同時同頻率震動,以抵消其影響。
當然,黑膠唱機並不是嘿喲音樂想要打造體驗式消費的全部:傳統的唱機廠商,他們售出唱機之後,若沒有任何質量問題,或者需要硬體升級,消費者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再尋找廠商。從這個角度而言,廠商僅僅是體驗中的很小一個鏈條,與消費者的聯繫可能就止步於此了。
所以嘿喲音樂參與到黑膠唱片的製作發行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們希望用戶能一次購買,多次體驗,」林桓民表示,「所以我不僅僅是純做硬體,我們也在做黑膠發行——採購好的內容,做好內容運營。所以產品和內容,這兩條線路,我們都有在走。」
嘿喲音樂所發行黑膠唱片
然而,在大陸這個對黑膠唱片普及程度並不高的區域,到底哪些唱片會比較受歡迎呢?——如筆者此前談到的,大陸黑膠唱片的用戶年齡要比海外用戶小,所以一些懷舊向的音樂可能銷量並不會很理想。
「比如,我們此前做了經典實力派老歌手的黑膠唱片,但說實話並不是很理想,」林桓民表示,「因為一些年輕人他們可能都不知道這些老的 IP。然後,還有一些音樂,由於國內的審核機制,也不能去發行。不過,這些問題在我們摸索了一段時間之後,都得到了解決。」
林桓民口中所謂的解決,便是通過運營的手段:根據用戶自己使用習慣,比如偏好聽哪種音樂的歌曲,用戶身上的標籤,給用戶推薦合適他們的黑膠唱片,然後根據這些唱片的銷售情況,再定製下一步的採購和發行計劃。
林恆民表示,未來他們的產品 HYM-DUO 可能會加入人工智慧助手——海外版將會與 Amazon Alexa,國內版可能會與百度語音助手。
毫無疑問的是,智能音箱是當前音箱行業的風口,但顯然這不是嘿喲音樂唱機的主要功能。
黑膠唱片機播放的過程是需要用戶自己動手放上黑膠唱片,這一過程目前的人工智慧是無法完成的。既然是選擇了黑膠唱片機,那麼用戶自然是更希望「享受」這一整個過程的儀式感。那麼使用黑膠唱片機播放流媒體音樂,自然不是他們購買的主要目的。
HYM-DUO 分體式黑膠智能音響
林桓民口中的 HYM-DUO 是他們開發的一款分體式黑膠智能音箱,這款智能音箱的特點在於分體式的設計, 黑膠唱機單元與發聲單元屬於獨立的模塊,取下揚聲器單元,黑膠音樂將會通過藍牙模塊(CSR8670)傳輸接近無損音質的音樂。
嘿喲音樂創立的目的也是給予用戶入門黑膠、享受生活一個入口,它更強調的是一種體驗和生活方式。而音樂的受眾足夠廣,更能成為所有人對於生活和體驗追求的具體方向。這也回答了筆者在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這個年代選擇黑膠唱片創業,不僅僅是因為情懷,更是因為對於生活和體驗的一種追求。(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唐植瀟)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