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乃堆拉白刃戰,三菱刺刀血拼廓爾喀彎刀:印軍現場領屍

2020-12-24 騰訊網

我們今天說說發生在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戰鬥,在1967年8月,我們在乃堆拉山口正常挖工事。後來印度軍隊認為有一些戰壕接近了錫金一側,就開始拉鐵絲網,在乃堆拉山口的山脊位置架設大批鐵絲網,以多佔邊境區域。

到了9月7日,印度軍隊又開始在乃堆拉南面修建鐵絲網,我們就要求對方停止這種行動,但是遭到拒絕,還用刺刀刺傷我們2個人。隨後,印軍命令在乃堆拉山口到塞布拉的通道中間段再架設一條鐵絲網。

9月11日的時候,印軍第112旅動手了,他們出動了1個連兵分兩路進攻乃堆拉山口的我方哨所,率先開槍扔手榴彈,造成我們1人陣亡,6人負傷。戰鬥立刻爆發,我們用40毫米火箭筒瞄準射擊,配合機槍手7分鐘就解決戰鬥,擊斃印軍67人,同時摧毀了印軍在前沿的工事和鐵絲網。

6個火箭筒先打掉印軍7個前沿工事,隨後機槍配合82毫米迫擊炮,一個直射一個曲射,失去了工事掩護的印軍,扛不住這樣的打擊,最終7分鐘就被打跑了。

隨後,印軍出動炮兵,要利用地形優勢摧毀我方掩體,這個時候,我方炮兵第308團等部隊組織了數十門各種火炮,包括12門122毫米榴彈炮,以及大批120毫米迫擊炮,82毫米迫擊炮等等。很快就增援到第一線,奪取了炮戰主導權,只要印軍炮兵開火,就集中炮兵群進行猛烈反擊,打癱為止。

整個炮戰持續了4天3夜,印軍10個炮兵陣地,被摧毀8個,還有2個炮兵指揮所、2個前沿觀察所、23處炮兵工事、2輛卡車被我方炮兵群摧毀。截止9月16日,印軍傷亡540多人,印軍炮兵喪失了戰鬥力。連同上一次戰鬥,印軍損失600多人。

在整個戰鬥當中,步兵發射了15000發炮彈,炮兵打掉了45000發炮彈。以猛烈的炮彈彈雨徹底打垮印軍炮兵。隨後,在卓拉山口,印軍又組織了一次進攻。在10月1日,印軍在亞東縣的卓拉山口進行了一次進攻,當時出動了精銳的廓爾喀聯隊第7營,雙方爆發激烈白刃戰,廓爾喀彎刀對56式三稜刺刀和普通刺刀的戰鬥,經過短促戰鬥,印軍慘敗。

但是在印軍逃跑的時候,1名軍官突然使用手槍射擊,隨後其他印軍也開始開槍。我方亞東獨立營也立刻開槍還擊。印軍還出動了51毫米和81毫米迫擊炮。而我們的步兵第31團炮兵連也出動了無後坐力炮和40毫米火箭筒,瞄準印軍前沿摧毀9個前沿工事。印軍死亡37人,負傷157人。

在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三次戰鬥,印軍傷亡800多人,還有人被俘。隨後我們向印方移方移交的印軍屍體和軍用物資清單。印方代表錢克拉在清單上簽名認領。清單用中印兩國文字註明:「在1967年,印度軍隊越入我方境內進行軍事挑釁時,遺棄在我方境內的屍體及軍用物資」。

相關焦點

  • 走近廓爾喀兵
    二戰期間,全部52個廓爾喀營(每個營有700人)在戰爭中服役,其中大部分廓爾喀兵在緬甸作戰。    1943年11月30日,英軍出動第5、第7印度師發起了若開半島戰役。    1944年年初,日軍出動第8軍第55師團的大量兵力,下決心切斷並殲滅英軍第5、第7印度師,計劃依仗兵力優勢取得若開半島戰役的勝利。
  • 薩仏米:廓爾喀彎刀,會抺了印度政府的脖子嗎?
    對於廓爾喀人的部族性格,簡單點說,其實就一個字:猛!早在十九世紀時,驍勇善戰的廓爾喀人就被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看中了,並被徵召加入其駐印部隊。直到今天,英軍中仍然留有這支世界聞名的外籍僱傭兵團——廓爾喀兵團。
  • 大英帝國彎刀,來自喜馬拉雅山下的廓爾喀軍團
    對於廓爾喀男子來說,能夠被敵手承認,是部落和家族的極大榮譽。同時,參軍能夠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豐厚的收入,因為在人多地少的喜馬拉雅山區,除了搬運腳夫之類的工作,其他選擇很少,而農活的收入又非常微薄。廓爾喀軍人通常身體結實,勇猛有力。就他們的體格來說,是很靈活、強壯的。他們擅長使用著名的廓爾喀彎刀或砍刀,習慣近戰,進攻時會發出吼叫。
  • 尼泊爾的廓爾喀僱傭兵有多厲害,為何想入侵的國家都害怕
    廓爾喀人是尼泊爾一個山地民族,雖然身材不高,但多年的山地狩獵生活,造就了他們健碩的體魄,以及吃苦耐勞,英勇善戰的品質。為戰鬥而生的他們,特別善於山地遊擊戰和近身搏鬥。戈戈裡彎刀是他們的標誌性裝備,據說這種像狗腿一樣的彎刀,一經拔出,必須見血。
  • 刺客信條梟雄廓爾喀彎刀怎麼解鎖 反曲刀種類
    ,更準確的說,就是廓爾喀彎刀,是一種反曲刀。那麼一把廓爾喀彎刀,作為三種可選武器之一,毫無疑問是近戰最佳的。這裡我們就來說明下刺客信條梟雄廓爾喀彎刀怎麼解鎖,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   好消息是想得到這彎刀的方法有好幾種,探索遊戲內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從特定的商店購買。也可以用一些材料來製作,該作裡育碧增添了一個全新的鍛造系統。
  • 資深刀匠將世界頂級名刃日本「武士」和尼泊爾廓爾喀彎刀
    2018-02-15 20:47:05 來源: 血濃軍事情 舉報
  • 主力營奔襲印軍精銳,打出1比8的戰損比
    這套戰術不僅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歷次戰爭中有精彩的發揮,在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和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並屢屢打出經典戰例來。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軍自第一階段作戰獲勝後,印軍不甘心失敗,不斷增兵前線意欲再度較量。我軍遂組織第二階段作戰,力求「打狠、打疼」印軍,其中東線作戰的重點之一是西山口——邦迪拉地區作戰。
  • 刺刀、武士刀,這些殺傷力強勁的奇門冷兵器,你更喜歡誰?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各國早期的步槍刺刀在都選擇前者。這樣刺刀通常較長,殺傷力也非常可觀,對攻擊型部隊而言,十分實用。因此,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的作戰部隊仍然採取這種設計。我國的56式衝鋒鎗,就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
  • 拉達克下雪了,印度的麻煩來了:邊境印軍吃什麼?
    現在,當冬季慢慢到來,印軍的麻煩正在進一步顯現出來。據英國路透社15日報導,印度為了保障這些前線部隊供給,已經連續運送了2個多月物資,其中包括彈藥、裝備、燃料、方便麵、咖喱、取暖器、冬衣、高原裝備等等。
  • 歷史上消失的王朝——廓爾喀人與尼泊爾沙阿王朝
    一、廓爾喀人廓爾喀是尼泊爾的一個部落,位於首都加德滿都西北。這部落的起源於十四世紀的北印度月亮族契託爾王朝,這個部落相信自己是月亮所生的。廓爾喀即是牛的保護者,他們信仰印度教。廓爾喀人成為僱傭軍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8世紀。當時,喜馬拉雅山上廓爾喀公國的王公為了稱霸,從自己 統轄下的臣民中招募、組建了一支強悍之師「廓爾喀」軍。
  • 日軍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跟蘇軍拼刺刀就慫了?看傷亡比例就懂了
    二戰時期,有些時候因為缺乏武器裝備,同時補給也被斷,前線的士兵要想和敵人對戰,唯一的辦法只有拼刺刀,不然的話就主動投降成為俘虜。通常拿刺刀的一方必定是很虧的,因為只要敵人不靠近,你就沒有辦法,只能默默的挨打,連反抗都沒法反抗。這種情況是最憋屈的,咱們很多戰士都是如此犧牲的。
  • 威力不輸廓爾喀軍刀,就是形狀怪
    大型廓爾喀彎刀和科拉刀(雲頭刀)網上有人說雲頭刀是大名鼎鼎的廓爾喀彎刀直系祖先,這是錯誤的!廓爾喀彎刀的直系祖先是古希臘人使用的Kopis反曲刀,其形制和廓爾喀彎刀差距不大,也是反曲的單刃,曾隨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遠徵軍遠徵至印度。
  • 中國單兵勇氣、意志、體能、技術的體現:95式刺刀
    這種看上去簡單原始的冷兵器,在戰場上的作用主要為:近距離格殺(槍在近距離容易誤傷),也叫做白刃戰,還可以用於,偷襲作戰(近距離無聲殺敵),及士兵在行軍或作業時的機械工具。刺刀結構簡單刀身、刀柄、刀格(兩者連接部位)三部分組成。和槍(主要為突擊步槍)的連接方式有可扯裝分離式和於槍一體的摺疊式。
  • 拉達克印軍進行人海衝鋒:印軍軍官拿棍子抽打士兵,驅使士兵衝鋒
    近期,印度精銳的山地師和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在拉達克山區,進行了一次奪取山頭演練。但是,整個演練,技戰術水平都有很多問題。從整個演練來看,印軍發動衝擊的時候,竟然沒有迫擊炮,重機槍等等步兵支援火力進行掩護,也缺乏伴隨式輕機槍跳躍式前進火力掩護。
  • 火槍是現代槍枝的鼻祖也是中國發明的,那刺刀呢?
    不過,由於裝填很慢,就出現個問題,一旦這時候敵人來襲就不好了,因此,火槍手往往需要有人保護,可以說並非算是單獨成軍,直到後來刺刀的出現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刺刀是誰發明的呢?其實,追述起來也是中國發明的。
  • 19世紀,在火槍盛行的時間裡,尼泊爾彎刀為何如此快速的聞名世界?
    廓爾喀(Gorkha)這個地方也因為出產廓爾喀軍刀而聞名於世。廓爾喀族使用一種闊頭彎刀,被人稱為廓爾喀戰刀,現在已經是尼泊爾國刀。這種彎刀能一下子砍下一顆人頭。他們的信條也對這種氛圍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其懦弱地活著,不如就此死去。」
  • 錫克兵和廓爾喀兵哪個強?我軍:都不賴,一個跑得快一個降得快
    印度獨立後,成建制接收了英印軍裡6個團和兩個支隊的廓爾喀兵。 第二個就是錫克兵。錫克族是南亞印度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是一個典型的宗教民族,錫克人酷愛參軍,尚武傳統,作戰驍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 蘇軍對付日軍刺刀,沒有花哨!粗暴三稜刺刀,另加工兵鏟
    日本陸軍對蘇聯遠東一帶的國土早有野心,從1932年起就開始擴充關東軍與偽滿軍隊的規模,並屢次派遣小股部隊在邊境地帶進行襲擾。為應對遠東地區日軍越來越明顯的軍事動向,蘇聯也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到1934年遠東的蘇軍規模已經達11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兵力在日軍和偽滿軍之上。雙方在邊境上的小規模衝突終於引發了邊境戰爭。
  • 此日軍大將稱:二戰中唯有此國軍隊敢與日軍拼刺刀,不是美國
    尤其在二戰亞洲戰場,日軍就非常熱衷於拼刺刀,拼刺刀技術世界一流,號稱天下第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美也發生過白刃戰,但都只是曇花一現。 倒是在中國戰場上,中日兩軍經常發生肉搏戰。二戰結束後,日本陸軍大將岡村寧次(日本戰犯)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中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