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季度最後一天,上海集中簽約了總投資4418億元的152個重大產業項目。
在3月31日上午舉行的2020年上海市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暨特色產業園區推介活動上,除了籤約一批重大項目,上海還發布了26個特色產業園區和60平方公裡產業新空間,並啟動上海市投資促進平臺。
在土地資源緊缺的上海,這60平方公裡的產業新空間如何布局?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經信委獲悉,這60平方公裡分布在浦東新區、寶山區 、閔行區、嘉定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崇明區等九個區,其中,浦東新區 、金山區、崇明區的增量空間超過9平方公裡,嘉定區、奉賢區增量空間超過5平方公裡。
長興島海洋裝備基地、臨港重裝備產業區、上海化工區、崇明工業園區、康橋工業區、張江科學城 、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閔行區航天科技產業園 、臨港浦江園區、青浦工業園區、嘉定工業區等園區增量空間超過1000畝。
這次60平方公裡新經濟空間布局,也和上海產業地圖的布局相符。儘管上海的產業布局整體較為合理,但也存在一些區域同質化競爭突出、園區定位模糊、特色優勢不明顯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形成各個區域的產業高地,2018年11月,上海立足空間維度、產業維度,繪製包括70張現狀圖、31張未來圖的《上海市產業地圖》。2019年11月,上海發布了新一版上海產業地圖(投資促進導引)(下稱「投資上海」),在前一版產業地圖的產業定位基礎上,將空間信息、載體信息、政策信息納入產業地圖,服務投資商落滬。
具體到26個特色產業園區,分別是張江人工智慧島、 金橋5G產業生態園、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臨港新片區生命科技產業園、馬橋AI創新區、G60電子信息國際創新產業園等。園區產業都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六大核心產業。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發展,簡單地承接產業或是粗放地轉型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個地區、城市乃至國家的發展,一些新技術的更替速度也已超過了當前傳統產業的能力,因此更需要產業基礎的再造、產業的創新。
賽迪(上海)先進位造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陶傳亮31日下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的產業一直以來是以園區的形式進行統籌發展,今天發布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產業新空間的定義和布局。
他認為,園區轉型方向就是上海的產業發展方向。明確了上海規劃發展重點產業的主要載體,才能真正落地近年來的相關產業規劃。「這樣的規劃將更好的匯聚新興產業資源,實現園區間錯位發展,在市級層面避免互相爭奪企業資源。同時能夠指導園區進行特色聚焦,打造產業集群。避免一味追求出租率而帶來的產業低質化、重複化、空心化。」
資料顯示,26個產業園區重點區域牽引推動集中在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範區、虹橋商務區、張江科學城四個區域。
陶傳亮說,這四個區域既是上海的重點,也是國家和區域戰略的重要支點,特色園區的設置也是希望加大彼此的協同效應。
在26個產業園內,比如上海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內共有項目51個(含已建、在建、在談),總投資額超過500億元。馬橋AI創新區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慧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體系統等「四智」產業,布局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製造業、以雲計算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
此外除了今日籤約的項目,今天上海還有46個、總投資386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集中開工啟動,包括閔行達闥智慧機器人產業基地、浦東利勃海爾總部基地、嘉定捷氫科技燃料電池項目、青浦中通智能物流設備生產基地、寶山賽赫智能研發生產基地、崇明臨港長興科技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