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 驗 報 告
課程名稱:模擬電路技術實驗
實驗一:電晶體放大電路設計、製作與測試
一、實驗設備
Multisim虛擬仿真工具
手工焊裝工具
萬用表
信號發生器
示波器
電子元器件若干等
二、實驗原理
1、電路設計規格(指標):
要求:輸入信號:幅值vi=1vpp,sine波形信號,頻率1khz;
輸出信號:Vo=Av*Vi,其中要是Av>=5倍。
表格 1:電路設計要求記錄表
2、實驗電路原理圖:
3、設計原理分析:
電晶體放大電路實驗,選用共射極放大電路,利用電壓分壓式工作點穩定單電晶體放大原理,偏置電阻選用,共同組成的分壓電路,並在發射極與參考點之間接有電阻RE,以實現穩定放大電路靜態工作點。利用該射極偏置電路,在輸入端接收到輸入信號Vi後,在其輸出端可得到一個與輸入信號相位相反(Vo落後Vi pi/2),幅值被放大的輸出信號Vo,從而實現電壓的放大。
4、設計指標計算
A、確定電源電壓:
為了輸出5Vpp的輸出電壓。顯然必須要在5V以上的電源電壓。為了人使集電極電流流動,由於發射極電阻R。上最低加上1~2V的電壓,所以電源電壓最低必須為6~7V,在這裡選取15V電源電壓:Vcc=15V;
B、選擇電晶體:
圖1用NPN型電晶體的共射放大電路,因為電源電壓為15V,所以在集電極基極和集電極發射極間有可能最大加上15V電壓。因此選擇集電-基極間電壓Vco與集電-發射極間電壓VCEO的最大額定值為15V以上電晶體器件;
C、確定RC和RE:
電路的放大倍數是由RC和RE之比決定的,所以令AV=5,RC :RE=5 :1這是因為VBE約為0.6V,它具有2.5mV/C的溫度特性。在這裡取RE的壓降為2V,因此IC=100mA ,則有:,因此RC=5RE=10;
D、基極偏置電路設計:
由於VE=2V,VBE=0.6V,所以VB=2.6V,且基極電位是由RB1與RB2對電源電壓進行分壓之後的電位,所以:RB2的壓降為2.6V, RB1的壓降為12.4V(=15V-2.6V),而流動的基極電流為0.01mA,所以:,,
所以取=100K,=22k(124:26100:22);
E、確定耦合電容C1與C2:
C1與C2是濾波容器,過濾掉信號中的直流部分,這裡都取用C1=C210uF;
而截止頻率,故選用1的輸入信號。
三、實驗步驟及測試結果記錄
1、焊接:
將準備好的電路元件正面插入電路板小孔,彎曲元件引腳並留3~5mm;
在電路板反面開始焊接,使用準備好的焊接工具電烙鐵、松香等將元件引腳焊接到銅箔上,控制好焊接時間;
在電路元件焊接好後,使用斜口剪鉗剪去過長的引腳(根據個人方便可以一焊一剪或多焊一剪);
檢查焊接質量:檢查各個元件引腳焊接質量,以及電路線路連接質量;
收拾實驗儀器:在焊接結束後,將各工具按要求放回規定位置,保證實驗安全;並帶走廢棄原價引腳和個人垃圾,維護實驗室衛生。
焊接完成的實物圖:
2、性能測試:
A、靜態(DC)參數,Q點。
直流電壓源接入Vcc=+15,利用萬用表依次測量靜態工作點,記錄數據如下:
表格2:靜態工作點數據表
B、電壓增益(動態):
電路輸入端與輸出段分別接上信號發生器、示波器CH1和示波器CH2
測量得到如下波形圖:
利用公式:Av=Vo/Vi
可計算出:Av=5.36/1.12≈4.79(倍)
C、帶寬(動態):
計算半功率點增益:av=Av*0.707≈3.39(倍)
此時輸出電壓因在3.39(vpp)左右,電路輸入端與輸出段分別接上信號發生器、示波器CH1和示波器CH2,分別增大減小信號源頻率(相對1kHZ而言),使輸出電壓滿足半功率點。
當輸出信號滿足半功率輸出時,記錄信號發生器發出信號頻率如下所示:
表格 3:幅頻特性數據表
可求出帶寬:BW=fh-fl≈550kHZ
D、輸入輸出阻抗(動態):
電路輸入端接入RX,輸出端接入RL電路,測量並記錄信號發生器發出電壓和輸入電壓,利用公式:
Zi=viR/(vs-vi)
並帶入測量數據計算出輸入阻抗為:19.43,並整理的下表數據:
表格4:輸入阻抗數據表
四、實驗結果分析
電壓增益AV仿真理論計算:
如圖理論波形圖所示:電壓增益AV4.69,但實際得到了4.79倍的增益,說明實驗結果與擬合結果幾乎一樣,但實驗也存在一定的誤差,如系統誤差電路導線電阻實際中不可能為零,以及實驗操作時產生的其他誤差。
表2也說明靜態工作點測量值與計算值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這可能與電路元件性能有關,也可能與實驗操作等因素有關。
五、實驗小結
在開始設計電路前要先明確目標,按要求設計出電路圖,估算元件參數,在焊接實物圖前需要藉助電腦工具進行仿真測試,以確保電路設計的安全性與正確性。
焊接電路板時要規範實驗操作,其中包括測量儀器萬用表的使用,焊接儀器電烙鐵的安全使用,以及剪引腳時確保引腳不對著任何人,最後實驗結束後要整理收拾自己的實驗桌。
電路板性能測試時,要列表整理記錄測量數據,並把實測的靜態工作點、電壓增益、輸入阻抗、輸出電阻與理論計算值進行比較,計算並分析誤差。
總結RC,RL及靜態工作點對放大器電壓放大倍數、輸入電阻、輸出電阻的影響。
討論靜態工作點變化對放大器輸出波形的影響。
分析討論在調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六、思考題分析及解答
1、若欲準確調整= 1.0mA,應當如何修改電路? (定量討論)
答:利用公式:,可知相對測量值=0.97mA而言,要增大需要適當增大或適當減小,這裡可以將適當減小,所以改進措施是,直接把刪去。
2、若取消發射極電阻Re,把電晶體發射極直接接地,對當前電路有什麼影響或限制?(定性討論)
答:會使電路靜態工作點中集電極電流增大,使得,都增大。
3、若在發射極電阻Re兩端並聯一隻47μF的電解電容,放大電路將發生什麼變化?(定性討論)
答:當Re兩端並聯一個點解電容後,由於電容對直流有隔斷的作用,所以對電路靜態工作點無影響;而對動態,會短路Re使得Ic和Ie適當增大,從而會增大Rc或(Rc\\Rl)上的分壓,即增大了電壓增益。
4、若欲提高當前電路的電壓增益 為30dB,應當如何修改電路? (定量討論)
答:利用公式:,求出=30dB時,倍,而,故應調節電路相應電阻阻值比滿足該要求,所以可以增大和同時適當減小和,使其之比約為31.6即可。
5、若欲帶動阻抗值為4~8的負載,是否需要修改當前的電路?若需修改應如何修改? (定性討論)
答:需要修改,該電路輸出電壓實際上是(Rc\\Rl)上的分壓,當負載過小是,會使(Rc\\Rl)阻值變小,會使得電路輸出電壓過小,可以在該電路輸出端與負載之間加一個共集電極電路,實現電壓跟隨的作用,保證了輸出電壓不受負載大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