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秦淮河,半部金陵史。這是「天下文樞」賦予它的使命,在這裡,除卻水光瀲灩中的才子佳人,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斑駁剪影。漫行間,俯首就是一串故事。
從人文歷史到現代經濟,南京這座城市似乎一直充滿著驚喜,從來就沒讓人失望過。
今天,我們帶你一起走進舒適智能家居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好享家,這個在秦淮河邊孕育、長大,光環滿身、同樣充滿著驚喜的年輕企業。從被關注到被研究, 10 年時間,好享家的經營模式一直不斷地被拿出來討論、研究,甚至被認為,研究好享家,就是在研究舒適智能家居產業的未來。
2019 年,建國 70 周年,舉國同慶,對於好享家而言,它還有特定的意義。這一年,恰逢好享家成立十周年,也是好享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獨角獸」年,這一年年初,好享家提出了「數位化、服務化、生態化」的三化戰略,構架了其未來發展的三化版圖。
《聚變共生 再創十年》好享家第四屆文化年會現場
這是一個在舒適智能家居行業越走越有感覺的企業。
19 年, 7 月底,在 「聚變共生,再創十年」的第四屆文化年會上,好享家年輕的CEO汪浩宣布了一個好消息: 2019 年1- 6 月,在市場經濟發展趨緩的大環境下,好享家逆勢增長,銷售總額超 20 億,同比增長63%。沒有任何意外,數據驚豔了每一位。
「這不僅僅是一組好看的數據,這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有一個奮鬥的故事,它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作為好享家「奮鬥者文化」的倡導者和直接踐行者, 1989 年 3 月出生,畢業於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金融管理學的汪浩身上自帶滿滿的奮鬥元素。
初次直面這位好享家年輕的掌舵人,筆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年輕、陽光、自信,如同同樣年輕的好享家一樣,正青春,充滿鬥志。
我們的約訪足足推遲了月餘,由於汪浩的行程安排滿滿,還要兼顧湖畔大學的學業,因此約訪的時間並不多。此次文化年會,倒成全了我們遲來的約定。
天目湖,水光掩映著山色,清風徐來,倒是難得的涼爽,我們的採訪被安排在臨湖的一個小涼亭裡,被大自然簇擁著,無拘無束。
歸來創業,與祖國的發展同頻共振
創業的故事,總是充滿了勵志。汪浩,好享家CEO,湖畔大學學員, 2018 年被評為首屆「 36 氪」—— 36 位 36 歲以下了不起的創業者,成為江蘇省歐美同學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家用電器協會第六屆副會長……對於外人來說,汪浩儼然已是「青年有為」。在筆者面前,始終淡定平和,保持陽光笑容的他,是一副開朗、率真的大男孩模樣。
一個年輕創業者的個人生活經歷,往往也讓人十分好奇。汪浩是一個熱衷探險的人,他認為,年輕最燃的事,就是去享受挑戰。他曾經去南極探險、去巴基斯坦徒步……
汪浩向筆者講述了在巴基斯坦K2 大本營徒步的冒險經歷:首都伊斯蘭瑪巴德每天停電兩次;周圍有不少塔利班分子伏擊著;接待他們的當地莊主,家裡破破爛爛的鐵門推開,裡面竟然是漂亮得一塌糊塗的歐式莊園;登山時遇上了暴風雪,被困在山上三天;出關時被警察刁難無法回國,突然峰迴路轉遇到貴人——一個拿著微型衝鋒鎗的軍官,只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一路開道護送他們到了機場……那一刻,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澎湃在汪浩的胸口。
「愛國是海歸創業的不變底色。作為一名中國青年,無論在哪裡求學,不管在何處成長,都要與祖國的發展保持同頻共振,最終回到家鄉,將自己的所學所長帶回祖國,施展自己的抱負。」這是這份難得的覺悟,讓年輕的汪浩在美國完成學業後毅然回國。
「 2012 年歸國後,我先後在摩根、花旗、中信資本等國際型金融機構工作過,在工作中我接觸了一些留學生創業項目,感受到在海外儘管學習了很多先進的設計和技術,但不少創業者對國內市場和消費者並不了解,創業也常常 「水土不服」,90 後「海歸」變「海帶」(歸國待業)、「海豚」(歸國就業不順,窩在家裡)的現象不少。」在美國留學期間,汪浩曾發起過一個向企業家學習的組織,走訪過很多美國和中國的知名企業,拜訪創始人,學習、積累一些企業經營的案例。歸來後,汪浩並不急於走進父親汪建國的五星控股,而是去金融機構歷練,將自己的金融專業學以致用,並有意接觸資本運營。
2014 年,國家從政策層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引導海歸創業「軟著陸」。彼時,五星控股集團的三大產業,匯通達、孩子王發展得如火如荼,局布得越來越大,而已成立 5 年的好享家正在經歷著一個重要轉折——變門店直營為平臺化發展,在外已歷練 3 年的汪浩被父親汪建國「感召」回來,開始了他與好享家共同的「快進」事業。
平臺驅動, 5 年時間,從 1 到31
汪浩進入五星控股集團後,任職投融資總監,一方面全程參與匯通達、孩子王的融資項目,先後主導了匯通達及好享家多輪融資;一方面開始著手好享家「平臺化」的產品研發和運營。在此期間,汪浩擔任好享家副總經理一職,負責技術、市場、戰略規劃等多個部門,帶領研發團隊,從零到一,構建了好享家基於行業特點的全渠道網際網路模式,先後領導開發和落地了單分享、智繪家、好師傅等好享家信息化系統的開發和實施,構建和優化了基於行業特點的全渠道網際網路模式,領導開發和落地多個信息化系統。
放棄了直營擴張的模式,汪浩帶領團隊構建了好享家現行的平臺化模式。一方面極大地規避了直營的風險,另一方面突破既往的單一合作模式,與上下遊供應商構架了更為健康的生態鏈,好享家也得以爆發式發展。 2015 年,好享家營收從 1 個億直接突破到 5 個億, 2016 年 11 億, 2017 年突破到 22 個億,並且成功完成C輪億融資,累計融資近 10 億。如同搭上了火箭,好享家在舒適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速度堪稱奇蹟,截止 2017 年年底,好享家已在全國 15 個省、 90 多個核心城市、聚合了 200 多家有實力的區域頭部集成商,線下會員門店超過 1000 家,完成了泛長江流域目標市場的全面布局。隨著好享家事業的急劇擴張,汪浩一邊繼續探索、研究更適合公司的發展模式,一邊不忘給自己不斷地充電,參加長江商學院、湖畔大學等高層次的培訓課程,瘋狂地在裡面吸取養料。
汪浩擔任好享家總經理以來,推動了平臺業務的精實增長,並啟動舒適雲項目,全面布局舒適智能家居行業,在舒適智能家居行業變革中快速成長,一躍成為國家級獨角獸企業。
在安永會計事務所實習時,老師曾給他講過一句話:「你要把一個縱深的東西做得很深的話,前提是,你的那一橫要足夠長。」這話,他到現在還一直記憶猶新,奉為信條。他知道,好享家的發展,每一個數字的更新都將面臨著新的問題,舒適智能家居這個產業每天都在快速更新,好享家要想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快更穩健,他需要去找到與時俱進的應對辦法。
2018 年 10 月,汪浩上任好享家CEO,時年 29 周歲。沒有誰感到意外,只緣他成長得太快。
在意識到目前舒適智能家居產業的結症——供應商、渠道以及終端用戶存在很大的斷層問題時,好享家繼 2017 年完成S2C平臺模式的構建後,繼續深化「舒適家居生態圈」戰略,並於 2018 年啟動「舒適雲」新項目,扮演產業路由器的角色,通過平臺服務公司,為直營店、合作店與會員店打造賦能型雲服務平臺。
「『舒適雲』項目,較之以往最主要的變革是運營模式和生產力的變革。運營模式變革的核心點在於明確了B2B的概念,並且對『門店』概念進行了延伸,如何深耕門店的運營,成為擺在好享家運營團隊面前的重要課題;而生產力的變革則會直接在財務系統、信息系統和供應鏈系統上體現。」汪浩非常清楚,好享家的每前進一步,都與它的經營模式和理念,與平臺的垂直服務能力息息相關。
2018 年底,在徹底落實「舒適家居生態圈」戰略後,好享家的銷售總額再次翻新,達到了 31 億,產業已經覆蓋全國 16 個省,100+核心城市,250+子公司,1500+線下門店以及150000+家庭。
構建好享家的「三化」版圖
很多人看到了好享家的「野心」,這個「獨角獸」企業的發展太可怕了,而更為可怕的是,這個慣於研究模式、創造模式的企業,每年都有新的戰略迭代出來,讓它的合作夥伴們跟著一起升級思想。
2019 年,好享家在「舒適家居生態圈」的構建上再進一步,提出了「數位化、服務化、生態化」的三化戰略路徑,並聚焦三大創新項目:基於物聯網技術,整合輸出屬於好享家獨有的IOT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構建基於全屋場景的智能家居未來店與生活家居優選店;技術破冰,推進好享家IT架構轉型,建立系統、平臺、工具閉環,進一步推進B2B平臺與B2C經營工具開發迭代。
這一年,好享家已經瞄準了「成為中國舒適智能家居首選品牌」。無論是對於好享家,還是對於汪浩來說,這將是一個新的裡程碑。在 3 月份湖畔大學的《春耕會》上,汪浩寫下了這麼一段話「一年太快,春耕秋收,知來藏往,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汪浩看來, 2019 年,好享家的「平臺精實增長、區店深度運營、金融高效賦能、經營價值創新」的核心策略已經制定,從1- 6 月份20. 3 億,達成率122%的經營結果,年底完成 50 億的銷售目標並不太難。
5 月,好享家以10. 2 億美元估值榮登「 2018 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成為舒適智能家居行業全國「獨角獸」企業。對於好享家而言,這應當是最好的禮物了。「好享家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已找到屬於它的正確發展模式,接下來,只要按照既定的節奏走下去就行了。」汪浩相信,好享家未來三年的「百億萬店」的戰略目標達成並非是妄想。
十年奮鬥,再創十年。「品牌的建立是困難的,好享家已經走過了十年。未來,我們將用慢的思維去做快的事情,進一步加速全國網點布局,基於現在1500+服務網點,進一步擴大渠道網絡和服務網絡建設。」在第四屆文化年會上,汪浩做了《聚變共生,再創十年》的主題演講,他將好享家階段性戰略拆解為「賦能一萬家暖通服務商」,不斷提昇平臺賦能效率,通過構建B2B區域平臺,聯接更多行業老闆,形成行業交易平臺,最終的目標是分享價值、共同成長。
二代創業,奉行「奮鬥者文化」
走進好享家,滿眼都是「奮鬥」的元素。或許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奮鬥這個字眼離我們太遠,但在汪浩看來,無論你的創業基礎怎樣,奮鬥精神不能缺。
「好享家倡導『成長型思維、奮鬥者文化』,在我看來,它就是一種傳承,這是從我父親身上看到的一種思維模式和文化精神,它與我的年齡、經歷都無關。」汪浩認為,好享家是一個平臺企業,想要推動行業發展必須要有領先性思維,而市場在不斷變化,員工需要擁有良好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這就是「成長型思維」;而在「成長型思維」的引導下,以結果為導向的「奮鬥者文化」應運而生,通過調動企業員工活力和自主性,共同成長,也不斷迭代。「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是我們好享家人經常說的一句話。」
在外界,隨著好享家的「快進」式發展,汪浩的「二代創業」故事也被很多人提及。在他的身上,我們發掘了一位當代青年由創業者到企業家蛻變的可貴精神。對於年輕人打拼創業,汪浩認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第一,務實。年輕人最缺的其實不是思想,而是如何讓理想變成現實;第二,自我否定和突破的能力。年輕人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如何突破這套方法論其實才是最難的;第三,包容的心胸和同理心。同理心才是領導力的本質,才能更多的驅動他人,理解他人並且調動他人,這是最核心的本質。
「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走上了好享家這條船,汪浩坦言,自己曾經喜歡徒步、登山,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時間。年輕的自由、奔放,想走就走的灑脫已經是妄想了。「不過,我覺得核心還是在於精神,無論是徒步或者登山主要是磨鍊意志,開闊的視野將你帶入不一樣的世界觀中,在過程中感受到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帶到工作當中你會發現創業更不容易。」汪浩並不覺得有阿Q的精神,要想跟上好享家的未來,他認為「跑步的這個理念一定要有,相信沿著自己選定的方向,不管怎麼跑,都能達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原則》的作者,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說,「世界上最好的決策者是這樣的人:擁有理性、想像力和毅力,知道自己看重什麼、想要什麼,同時也利用計算機、算法和博弈論。」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的汪浩,會在「成為更優秀的決策者」這條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