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為新一輪禁令,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在國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產品,極力想在半導體領域掐斷華為晶片的全球供應。
事件發生後,「臺積電與華為」成為網絡熱點,臺積電是否會斷供?如果斷供華為怎麼辦?這些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好消息是,美國新禁令給了120天的緩和期,晶片製造商可繼續完成華為訂單,只要在規定時間內順利交付就不受新禁令影響。美國禁令前,華為就緊急給臺積電下發了金額高達50億人民幣的晶片生產訂單,按照禁令,這筆訂單是不受影響的。
目前臺積電正滿負荷運轉,全力完成華為訂單,甚至不惜挪移部分原定於給其他客戶的產能,不管其是基於利潤還是何種考慮,還在繼續生產是不爭的事實。從這看臺積電還是很夠義氣的。詳細參考:夠意思!為幫助華為儘可能囤積晶片,臺積電不惜削減其他客戶產能
現在問題是就算臺積電在120天內完成了這筆高達50億元人民幣的訂單,這些晶片恐怕也無法幫助華為走出難關,或許囤積的這些晶片連今年都無法扛過去。
華為去年給臺積電貢獻的營收是361億元,按照華為發展趨勢,如果順利其今年貢獻的營收肯定會超過去年,但現在因美國禁令,臺積電無法在完成這筆訂單後繼續給華為供應晶片,截至到現在華為僅給臺積電貢獻了不到150億元,也就是說今年華為最起碼會有近220億元人民幣的晶片缺口。
這個缺口可不小啊!
去年華為被美國列入管制「實體清單」,不允許華為從美國採購關鍵零部件,迫於壓力不少企業相繼斷供華為,最後華為依靠自身強勁實力踢出了部分斷供企業完成了對供應鏈的「更新換代」,根據華為Mate30系列的拆機報告顯示,其中零部件大多從日本及國內採購,其中日本數量上佔據了大頭,國內高附加值佔據了大頭,僅有機身玻璃來自美國,可以說在美國挾制下華為基本完成了零部件的去美國化。
今年3月,華為P40系列國行版發布,會後華為董事、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接受了記者集體採訪,餘承東稱華為P40系列零部件已完成去美國化,之所以還從美國採購少量零部件是為了照顧美國企業,照顧供應鏈,如有必要,華為可完全不用美國零部件。
可以說去年美國對華為手機關鍵零部件的限制,下降到了歷史冰點,華為已實現了關鍵零部件的替代。
但現在新禁令又來了,晶片這個東西是高集成,技術密集型領域,全球擁有自研晶片能力的廠商很少,擁有生產晶片製造能力的廠商更少,擁有手機處理器晶片生產能力的廠商更是少之又少,一旦臺積電迫於美國禁令斷供了華為,華為很難如同手機零部件那般快速完成零部件替代。
全球擁有7nm或者更先進生產工藝技術的半導體製造廠商僅有臺積電和三星,當然這裡指的是手機晶片,電腦PC晶片不計算在內。臺積電斷供後華為幾乎毫無選擇,只能選擇三星,這至少220億元人民幣的訂單三星敢接嗎?有能力接嗎?畢竟相較於中國臺灣的臺積電,三星與美國關係更近。
此外根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公布的數據,去年韓國從美國進口了價值3202億美元的晶片製造設備,美國是其在該領域的第二大進口國。日本則是向韓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最多的國家,去年出口額為3296億美元,其次是荷蘭,出口額為1745億美元。
簡單來說,美國技術佔晶片生產製造的30%左右,無論是內存晶片還是非內存晶片。
這種情況下,三星敢「忤逆不孝」接華為訂單?如果接了,搞不好下一輪制裁的就是三星了,臺積電就是前車之鑑。去年美國要求臺積電斷供華為,臺積電不鳥美國,結果今年哪怕其在美國耗資120億美元建立5nm生產工廠還是要面臨即將丟失第二大客戶的命運。
美國新禁令下,華為是最大的受損方,那臺積電就是第二大受損方。
除手機晶片外,還有內存晶片、快閃記憶體晶片,根據外媒報導,華為正在與三星、SK、海力士等廠商接觸,尋求穩定的內存、快閃記憶體晶片供應,但三星、SK、海力士均否認華為與其接觸過。
本次美國禁令並未把內存晶片、快閃記憶體晶片列入管制,但這種恐慌及緊張情緒仍籠罩著整個晶片產業,因為誰也不知道哪些設備會被列入限制清單,一旦清單裡包括有內存製造設備,那麼三星、SK、海力士或將會是下一個臺積電——迫於壓力不得不斷供。
華為是三星、SK、海力士前五大客戶,內存晶片又是手機、電腦等電子數碼設備必不可少的關鍵零部件,這方面華為全依賴於從供應鏈採購,一旦內存晶片斷供,對華為的影響或將超過臺積電斷供。
四面楚歌,且看華為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