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圈說事
本文獨家發布於百家號,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關注科技圈的朋友都知道,雖然華為是以通信業務起家,但是其IC晶片設計業務也是全球頂尖,其自主研發設計的麒麟系列晶片早已成為全球頂尖晶片。
而設計麒麟晶片的華為子公司海思,也因此在國際上聲名大噪。
在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國際權威市場調研機構IC Insights發布了2020 年上半年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華為海思首次上榜第 10 位。同時海思也是中國大陸唯一入選TOP10的廠家。
然而等時間來到下半年,情況卻出現了大變化。臺積電、聯發科上榜,海思卻直接出局,甚至於跌出了前15。
海思出局,臺積電、聯發科上榜
根據11月30日消息,臨近年尾,IC Insights再次發布簡報,預測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導體供應商排名。
在最新排名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發展依然強勢,包攬了業界前三,和去年一樣。聯發科則憑藉5G晶片的大賣,排名一路飆升,從去年的第16名一舉上升到第11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才剛剛入選TOP10的海思卻一落千丈,不僅跌出前10,更是直接在top15榜單中出局。
總的來說,根據榜單顯示,在2020 年全球排名前15的半導體供應商中,有8家美國廠商,2家韓國廠商,2家中國廠商(臺積電、聯發科),2家歐洲廠商,1家日本廠商。
而在海思出局以後,中國大陸沒有一家企業上榜。
華為晶片破局之路
很顯然,我們從排名情況變化就可以知道,華為海思是中國大陸晶片產業最拔尖的那一批。在不被打壓之前,中國大陸還有半導體供應商能夠進入全球前10的行列,而在被打壓之後,中國大陸沒有一家企業上榜。
如果我們把華為海思比作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突破國際封鎖的尖刀,那麼海思曾經成功過,但是現在這把刀在極限打壓封鎖之下鈍了,甚至於還反過來威脅到了華為相關業務的生存。
那麼華為晶片該如何破局呢?個人認為如今的華為晶片破局之路有三條可走。
第一條路:坐等國內晶片製造技術崛起。
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目前的困難是設計的晶片在國內造不出來。那麼如果國內晶片製造產業崛起,華為晶片危機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根據專家的說法,國產晶片製造產業至少落後國際先進水平15-20年,尤其是受到光刻機等卡脖子技術影響,短時間內很難滿足華為晶片的製造要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15-20年」是指正常發展的時間,現在國家推動甚至下發相關文件,全國各地都已經掀起了一片造芯熱。雖然這其中不乏一些濫竽充數之輩,但是還是有一些實幹企業出現的。
比如光刻機,都知道要解決光刻機難題,那就必須先要解決供應鏈問題。而現在,我國光刻機上遊產業鏈已經出現了一大批代表性國產企業。比如提供雙工作檯的華卓精科,提供光源系統的福晶科技、科益虹源,提供曝光系統的國科精密等等,這些就是國產晶片製造技術突破的資本。
第二條路:通過商業談判解除晶片禁令。
我們都知道,華為晶片之所以遭遇危機,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受到了晶片禁令的影響。如果晶片禁令被解除,那麼華為自然不會再為晶片擔憂。
據悉,截至目前,已經有包括AMD、英特爾、高通等多家半導體廠商在內獲得向華為供貨的許可,雖然僅限於4G產品,但是口子已經拉開,不排除可以繼續擴大的可能。
而尤其是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自晶片禁令以來,美半導體產業損失慘重,截至目前已經超過1700億美元。試問,如果不是扛不住,又怎麼會自己打自己臉,放寬禁令呢?英特爾、高通等巨頭企業都扛不住,其他中小企業豈不是情況更糟?
所以就目前來看,通過商業談判解除晶片禁令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第三條路:放棄負擔,徹底轉型。
說到底,華為的基本盤還是通信業務,晶片禁令對於華為最大的影響還是先進晶片製造的缺失,尤其是手機業務深受影響。但是28nm製程的通信晶片,以國內目前的製造水平還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華為大可以放棄手機業務,在新領域完成徹底轉型。
按照任正非的說法,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還有6-7000名基礎研究專家和6萬多名工程師。以華為的體量和如此龐大的人才、技術儲備,在新領域稱雄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比如安防、汽車、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多個領域都是非常不錯的突圍方向。
寫在最後
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估值很高,賺的也不少,那些開直播的,送外賣的,打車的,打遊戲的,隨便一家的掌門人都能上個富豪榜。
但是為什麼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在國際上很難得到認同?甚至於一到國際市場上就水土不服?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吃的是龐大的中國市場紅利,本質上並不是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
正如此前一位華為員工所透露的那樣,華為公司從1992年開始做晶片,但是直到2015年才用上。希望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在賺錢之餘,都能沉下心來,慢慢完成技術轉型,讓中國多一些「技工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