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長之路啟示成功背後都是難以想像的付出

2020-11-04 沐爾夕

捧起《華為成長之路》的書時,看完久久不能忘懷。如何成為一個有情懷,有靈魂,有使命感的企業,無疑任正非的一切艱難的決策是對的,經歷了風雨洗滌,最終屹立不倒。


早在看這本書之前,每每聽聞和華為相關的一切信息心不自覺的被調動起來,華為不在一個簡簡單單的企業,它代表國家,象徵未來發展方向的啟示。

任正非說:活下去的最低綱領也是最高綱領。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

一字一字的流露著謙卑和低調,太知道華為走過來的每一步堅實的腳印,沒有之前也就沒有現在的華為,即便已經成為行業的老大,仍懷感恩的心繼續前進。

這本書的作者鄧斌系九三學社社員,書享界創始人兼CEO,華友會華為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曾在華為任職11年。


該書作者以時間為軸,沿著華為的成長軌跡,全景式再現了華為的奮鬥史,解析了一家高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所經歷的四大階段:產品定位期(聚焦於「做成」)、市場複製期(聚焦於「做大」)、管理規範期(聚焦於「做強」)、生態聯動期(聚焦於「做久」),解讀了華為在歷次重要轉折時期的抉擇和突破,深度還原了華為成長階段中22個關鍵事件,為正在成長中的企業提供了實用的參考和借鑑。

這裡寫三個特質,至今仍盤旋在腦海裡。


一、一切只為了活下來:產品不行,一切歸零。

在企業規模不大,初創業的時候,一切的需求就是產品符合客戶的需求,沒有匹配到客戶最基礎的要求,一切為零。

所以這就不得不被迫任正非早起產品的研製必定是要一起參與。

他說產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小學階段你都不關心他的學習成績,等到他上初中,高中,大學你就不用關心了,有可能他不需要你的關心了。

顯然產品初期的定位,打磨,孵化是多麼多麼重要,這裡強調的是它是唯一一個你有時間關心產品,也必須是親自關心產品的階段。

產品打一開始定位錯誤,勢必一切打水飄。

二,先生存,再發展


在企業的初創業期,不想高大上的思維戰略還有宏觀的計劃,一切一切的基礎先生存吧,沒有生存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

這也是任正非在回顧歷史階段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我們當時就像一隻螞蟻,站在大象的腳下。活下去。是華為奮鬥的最低綱領,也是最高綱領。

一隻螞蟻手無縛雞之力,談何在大象面前擺弄呢?

三,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話普及率不到0.5%,為了將目標提升6%,華為抗下了所有的壓力。

當所有人都不敢貿然使用華為產品,在他們看來這是新的產品,誰用誰當小白鼠,這樣冒險的行動是誰都不敢攔下。

後來任正非認真的分析產品初期是會存在這樣的風險情況,那麼城市風險太高,能不能迂迴的選擇縣城,農村。等這些產品使用各方面性能穩定了再和大城市打交道也不遲。

那時為了堅定的將這小白鼠進行下去,只要產品出現問題,馬上免費更換。西方競爭對手安排1名技術工程師做售後服務師,華為就安排3名。

人家派技術工程師是出差過來支持,華為則安排技術工程師常駐客戶所在城市,給予客戶最及時的響應。

這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線路果然不同一般的策略。


如今再回過頭來看華為的成長曆程,有過心酸有過快樂,一步一個腳印的付出是普通企業所不能達到的。


從華為的心歷成功的路程,不妨將它折射到個人,打小開始就應該有明確的未來發展方向,定位,而後打磨,不斷反覆的實踐最終才能成為一個優秀而又對自己,父母以及社會有意義的人才。


相關焦點

  • 《華為成長之路》從無名小卒到世界通訊巨頭,揭秘華為背後的故事
    一切的一切都沒有使華為倒下,反而變得更強。引用西方哲學家尼採一句名言。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想要見證這個奇蹟的發展過程,我們會從《華為成長之路》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本書作者是鄧斌,市面上關於華為的書籍,數不勝數。但本書的作者特殊之處在於他就是前期加入華為公司任職11年。
  • 華為成功的啟示
    華為成功的啟示華為公司是中國產業界的一個奇蹟。按照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的說法,華為公司的5G技術,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領域領先世界。這引起了美國的震動,川普政府不惜以舉國之力來打壓華為,必欲將華為置於死地而後快。
  • 華為的啟示:什麼都想要,是成功最大的敵人
    所以我也總結了華為給大家的啟示:什麼都想要,是成功最大的敵人。任正非自己對華為發展這幾十年的總結,其實也是如此,他是這麼說的:「我們成長起來後,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牆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牆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牆口』衝鋒。
  • 從華為到TikTok,「成長的煩惱」帶來哪些啟示?
    前有中興、華為,現有微信、字節跳動,它們在美國的種種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企業揚帆出海時不得不經歷「成長的煩惱」。事實也一再證明,它們之所以成為美國當局針對的目標,恰恰是因為自身發展得足夠快、足夠好。
  • 從華為到TikTok,「成長的煩惱」帶來三點啟示
    前有中興、華為,現有微信、字節跳動,它們在美國的種種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企業揚帆出海時不得不經歷「成長的煩惱」。啟示一,「在商言商」只是理想。此次微信部分被禁後,連美國《華盛頓郵報》都在社評中直言,「川普已經把上億人使用的平臺變成了地緣政治棋子」。啟示二,核心技術是底牌,更是底氣。
  • 33年風雨,22個關鍵事件,華為崛起之路,也是成長之路
    最近書享界創始人兼CEO,華為原中國區規劃諮詢總監,持續跟蹤研究華為管理16年研究者,領銜主講華為管理之道系列課程300餘場深受企業好評的鄧斌,就寫了一本書叫《華為成長之路》。此書以時間為主線,沿著華為一路的成長。從而展現出了華為30年來的奮鬥歷史,不僅讓讀者認識到華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同時作者也希望同樣做企業的人,能夠對華為的發展以及華為的精神,有更深厚的了解,讓他們從中得到成長和啟示。從而讓企業成長起來,讓國家壯大起來。
  • 華為的成長就是變革之路
    由書享界創始人兼CEO,華為原中國區規劃諮詢總監,任職華為11年的鄧斌所著《華為成長之路——影響華為的22個關鍵事件》這本書,用22個關鍵事件來展示華為如何應對變化的成長之路。這本書是以時間為軸,沿著華為的成長軌跡,全景式再現了華為的奮鬥史,解析了一家高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所經歷的四大階段:產品定位期(聚焦於「做成」)、市場複製期(聚焦於「做大」)、管理規範期(聚焦於「做強」)、生態聯動期(聚焦於「做久」)。
  • 華為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2019年5月中旬以來,華為無疑處於全球輿論的風眼。所謂「華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70餘家關聯公司列入所謂的「實體名單」,美國企業所有向華為出口或進行境內轉讓都必須受到許可,這也就意味著華為採購美國商品將受到限制和影響。此次「華為事件」,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一是放棄對美國的幻想,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 居安思危:《華為成長之路》
    現在的華為如日中天,中興和聯想還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是酷派這個廠商已經失去了在網際網路上的話語權。真的非常可惜!看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居安思危太重要了!這一點也是《華為成長之路》這本書的的重點!《華為成長之路》這本書的作者鄧斌曾在華為任職過11年、持續跟蹤研究華為16 年的研究者,他對華為的成長曆程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 《華為成長之路》:華為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都是「活下去」
    華為作為一個企業,是怎樣在全世界都圈粉無數,是怎樣強大到讓美國不惜修改規則,也要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的呢?華為的最高綱領是活下去,最低綱領也是活下去。華為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活得讓世界刮目相看,貢獻了中國力量。
  • 四個階段看華為成長之路
    由書享界創始人兼CEO,華為原中國區規劃諮詢總監,任職華為11年的鄧斌所著《華為成長之路——影響華為的22個關鍵事件》這本書,用22個關鍵事件來展示華為如何應對變化的成長之路。《華為成長之路而在這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異於一般企業的做法去迎接變化和應對變化,值得每個企業認真了解,並結合自己的情況在未來走上變革之路。
  • 精讀《華為成長之路》,看透華為成長壯大全過程
    用3天的時間讀完了《華為成長之路》,書的作者鄧斌,曾就職於華為公司11年,任職華為原中國區規劃總監、華友會華為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離開華為後依然持續跟蹤研究華為16年,時刻關注著華為的發展,此前出版過《華為管理之道》等書。我梳理了這本書講述的華為的發展史。對華為的成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讀讀這本書。
  • 王寶強參演的一部電視劇,最符合自己成長經歷
    首先,王寶強的成功之路走的非常艱辛。1985年王寶強看過電影《少林寺》之後,喚起起了他一個夢,他第一次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他就懷揣著夢想去少林寺學武,他天真的以為去少林寺就能演電影,而演上電影就能成為明星。然而在少林寺學了幾年武術之後,並沒有讓他走向演繹之路,於是王寶強就踏上了北上尋夢之路,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做起了群演。
  • 《華為成長之路》:藏在卓越背後的苦難——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史詩
    《華為成長之路:影響華為的22個關鍵事件》將為你講述一個完整的華為故事,告訴你它是怎樣變得如此令美國人忌憚,又將帶給後來者怎樣的啟發。著有《華為管理之道》、《華為成長之路》、《秒懂力》等作品。導讀對於華為的發展歷程,不同的研究者會做不同的劃分。
  • ​《華為成長之路》
    任正非說,「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華為是怎樣煉成的?華為這30多年持續成長經過哪些「步步驚心」,它是如何在不斷挑戰自我中做出艱難抉擇,讀了這本書,也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1998年,啟動管理變革之路。
  • 華為如何走到現在,活下去的秘訣是什麼?《華為成長之路》來揭秘
    任正非也曾這樣說過,「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也是最高綱領。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華為成長之路任正非帶著華為,在理性與平實間硬是不斷反思,自我批判,並相應積極樂觀地走出了一條生存之路。,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 《華為成長之路》:奮鬥的最高綱領是為了活下去
    ,讓華為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從一家註冊資金僅僅2.1萬元的民營,華為是如何成長為年銷售收入8588億元的世界知名的大公司?《華為成長之路》一書,給出了答案《華為成長之路》中說「企業不能像小貓釣魚那樣三心二意地選擇產品賽道
  • 華為供應鏈的全球化之路
    啟示一:企業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把握數位化供應鏈變革機遇。華為早在2007年就完成了全球範圍內的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建設和IT系統轉型,對廣大企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從那時起,華為就已經華麗變身,成為「中國企業界的黃埔軍校」,為國內企業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管理人才。對比當下國內企業的現狀,數位化之路任重而道遠。
  • 王潮歌:我成功的背後有一個默默付出的男人
    王潮歌:我成功的背後有一個默默付出的男人相信很多年輕人對於王潮歌這個名字很是陌生,很少有人知道他。六十年代出生的王潮歌執導過數十部舞臺劇,與張藝謀,範躍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之先河。《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普陀》等「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皆已成為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範本。被譽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張藝謀曾這樣評價王潮歌:她是女導演中少有的「全活兒人」,聰明,漂亮,健康,全家和睦,事業順利。王潮歌曾笑著告訴記者:自己擁有事業和家族兩個"鐵三角「,這兩個「鐵三角」對於她來說,是同樣重要的。
  • 華為做到了,還是在美國的禁令之下,華為的強大難以想像
    華為公司餘承東,許多網民都喜愛叫他餘大嘴,關鍵是由於餘承東講話有點過於誇大,許多網民覺得餘承東是在說大話。實際上,餘承東並沒有吹牛,當初餘承東說過話,幾乎都實現了。華為手機的成績足以驗證餘承東沒有吹牛,當年所有人都以為餘承東再說大話的時候,現在華為手機都在一一的實現。終究在美國限令之中,華為手機無法在美國市場推廣,另外,華為公司無法在國外地區應用GMS業務,這種關鍵因素都直接影響了華為手機的消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