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功的啟示

2020-09-03 渭濱野客

華為成功的啟示


華為公司是中國產業界的一個奇蹟。按照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的說法,華為公司的5G技術,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領域領先世界。這引起了美國的震動,川普政府不惜以舉國之力來打壓華為,必欲將華為置於死地而後快。美國的《華盛頓郵報》評論說,現今控制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亞於當年造出第一顆原子彈。這就是華為公司在5G領域技術領先的意義所在。

一家成立於1987年的民營公司,沒有什麼背景,在短短的30多年間,不斷發展壯大,在競爭激烈的生意場上,脫穎而出。2010年,華為一躍而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2018年,華為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騰訊和阿里巴巴之和在同一年,華為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提交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雄踞第一。特別是在5G領域,華為以3147項專利傲居榜首,遙遙領先,成為5 G通信行業的領導者,舉世矚目,成為中國的明星企業。

商場如戰場。作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華為公司為什麼能夠在短短的30多年裡殺出重圍,一騎絕塵,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華為的成功是同它的創始人任正非的遠見卓識分不開的,以下幾點,是華為公司成功的關鍵。

第一,虛心學習,與時俱進。中國人善於學習,從春秋戰國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清朝晚期魏源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國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為我所用,獲益良多。任正非可以說是中國人善於學習的典範。

魏源當年寫《海國圖志》的目的,就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任正非深諳此道,他曾說過:「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同時,「我容忍你比我厲害,就是我的偉大。」現在的華為,已經成長為一家為美國所忌憚的企業,卻也是一家通過學習美國管理而成長起來的企業。

華為公司成立之初,靠代理交換機起家,經過艱苦打拼,漸漸站穩腳跟。後來,為了長遠發展,公司從電話交換機經銷商轉換為通訊設備生產商。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銷售策略,步步為營,公司漸漸步入了正軌。然而這時,公司的弊端慢慢凸顯。當時華為的研發部門是獨立的,採購部、質量部和製造部等各個部門都是各自為戰。研發只管研發,對於製造難度、成本控制、競爭力評估統統不管。

由於處理不好技術和商用的關係,華為數次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再加上員工不斷增長、官僚風氣慢慢出現、進入國際市場處處碰壁、管理水平嚴重不足。

變則生,不變則亡。這時,任正非萌生了向美國高科技公司學習的念頭。1997年底,任正非走訪了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等一批國際知名的高科技公司,他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差距,華為要想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必須要像IBM一樣強大,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將其管理精髓移植到華為的身上。

痛定思痛之後,一場大規模的變革拉開序幕,華為正式進入了全面學習西方經驗、提升內部管理的階段。

歸國之後,任正非召集了上百位副總裁和總監級幹部,在會議上宣布華為與IBM合作的「IT策略與規劃」項目正式啟動,內容包括華為未來3至5年向世界級企業轉型所需開展的多個管理變革項目。在此期間,任正非不惜重金,先後斥資20億元,師從IBM,聘請其高級專家來華為講課,培訓各級管理人員。

精細管理,提高效率。經過此次變革,給華為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公司營業收入從 1998 年的 89 億元增長到 2017年的6 036億元,員工人數增長 10 倍以上。任正非深有感觸地說:「是 IBM 教會了我們爬樹,我們才爬上樹摘到了蘋果。」IBM的資深顧問阿萊特也感慨:「過去的 10 年我們耗費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把心也掏給了華為,我們為有機會把華為改造成一家跨國公司而甚感欣慰與驕傲。」

直到今天,IBM 在華為體系內仍被尊稱為華為的第一位老師 ,其影子在整個公司體系中隨處可見。十多年的學習和摸索,實質上是向西方先進公司學習技術管理的過程,讓華為在技術研發上達到了世界級的管理水準。

第二,重視研發與科技進步。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高科技企業,重視研發,掌握先進技術是生存與發展的根本。華為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意識到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以科技進步驅動企業增長,在研發投入上遠遠超過一般國內企業,甚至超過了很多歐美高科技企業。

華為有長遠眼光,從不追求當期利潤最大化,而是保持對未來的持續投入。根據華為財務報表數據顯示,在最近十年裡,華為的研發投入合計超過6000億元,並且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究與開發中,而國內其它科技企業在研發上的投放也就在一兩百億之間。華為18萬員工中研發人員佔比高達45%,每年的研發經費超過100億美元,其中15%-30%投入基礎技術研究和創新。

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才會在通訊設備領域擊敗多家跨國公司,從而成為通訊設備製造商的全球第一;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手機脫穎而出,今年二季度在銷量上擊敗三星,一舉登頂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才能在5G領域取得專利數的第一,從而領 先世界。

第三,採取多種措施,吸引一流人才。一流的產品是靠一流的人才來研發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一個企業,能否成為頂尖企業,不在於它收入多少,也不在於是不是世界500強,而在於它能不能凝聚起全球頂尖的人才。

華為目光遠大,在全世界範圍內招聘人才,為了得到頂尖人才,開出很高的價碼,薪酬高過西方同行。現在,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0多位院士、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在為華為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外籍員工。

華為放眼未來,給人才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對科研人員的容錯率很高,放手讓大家去做。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能夠做出來,那華為就獲得了天才;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做不出來,華為就得到人才。因為能夠成功的項目非常少,所以是天才。而項目失敗的研究人員,他們經歷過失敗,知道失敗的滋味,同時努力過,奮鬥過,可以更好地總結過去,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繼續前進,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為了吸引頂尖人才,任正非打破常規,除了築巢引鳳,還為鳳築巢。有一個天才的俄羅斯數學家,正是華為需要的人才,為了讓他來華為工作,華為開出了優厚的工資住房等條件。可是,這位俄羅斯數學家對所有條件都滿意,但就是不想離開自己的祖國俄羅斯,說是中國太遙遠。針對這種情況,任正非決定專門在俄羅斯建立一個研發中心,讓他在那裡為華為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一段時間,這位俄羅斯數學家為華為公司攻克了一個關鍵的科研項目,使華為的通訊技術一下跨入了世界領先行列。

此外,為了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華為堅持「財散人聚」的理念,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對內,創始人任正非只留1.4%股份,其餘分享給全體員工。公司員工都在一條船上,榮辱與共,利益共享,大家齊心協力,實現了企業快速發展。

事實證明,中國人是聰明智慧的,在具備相應的條件下,完全可以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一席之地。華為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在於:既然在5G領域中國企業可以超越西方企業,在世界上取得領先地位,那麼,在其它領域,中國企業也可以超越西方國家企業,在世界上取得領先地位。包括現在還落後西方國家的晶片、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生物製藥等領域。

還有更為重要的領域----高等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可以說是美國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可以說是有待中國去攻破的美國最強大的堡壘。因為一流的科技人才大多數是由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美國之所以在戰後一騎絕塵,領先世界七八十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一流的高等教育為其源源不斷地輸血。在權威的美國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美國高校佔據絕對優勢,前10名美國佔了8個。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則相形見絀,最好的清華大學只排在36位、北京大學排在59位。在科研水平上,光一個哈佛大學就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150多人,而清華大學卻連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沒有培養出來。

任正非作為優秀的企業家,非常看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他在許多場合不談他自己,不談華為公司,而是大談教育,談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他知道,企業間的競爭,說到底拼的是人才,而一流人才是一流高等教育的結果。

談到華為的成功,任正非說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正是搞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民營企業帶來了生機。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華為的今天。1987年,深圳市政府出臺了全國首個《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鼓勵高科技人員以技術專利、管理等要素入股,任正非正是靠這個文件創辦了今天世界級的華為公司。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同場競技,由於機制的不同,在科技創新的效率上,國有企業不如民營企業。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國有企業經營者不像民營企業家那樣是企業的所有者,國企經營者追求的目標往往是其任職期間個人收益的最大化,而民營企業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它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企業家有追求創新和資本增值的巨大動力。且民營企業具有良好的風險承擔機制。創新是有風險的,成功率只有5%左右。因為有少數人成功後獲得巨大財富產生的吸引力,使無數民營企業家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受身份所限,是不敢去投資成功率只有5%項目的。再就是民營企業決策主體單一,具有決策快、效率高的特點。而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經營者遇到重大決策時必須經過多層審批程序,從而大大降低了決策效率。這些是導致國企創新乏力的主要原因。

現在,國家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優化經商環境,人們期望出現更多像華為這樣的公司。重要的是企業經營者要善於學習,像華為公司那樣去經營,去打拼。

還有一個重要領域-------高等教育,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要像產業界的華為那樣成為世界一流。什麼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整體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一流水平了,那時才是中國真正走向世界,領先世界。

事在人為,中國既然可以在產業界出現像華為這樣世界一流的企業,在高等教育領域,為什麼不能出現像美國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那樣世界一流的大學呢?

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要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同場競技,公平競爭。

企業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國家間的競爭,說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人們期待在高等教育領域能夠像出現像華為老總任正非那樣的人,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創新,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學,從而為國家建設源源不斷地提供一流人才。

這是中國走向世界,贏得未來的關鍵。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華為的啟示:什麼都想要,是成功最大的敵人
    所以我也總結了華為給大家的啟示:什麼都想要,是成功最大的敵人。現在年輕人浮躁,且感覺成功越來越難,我覺得就是沒有把簡單做到極致,一個工作幹了兩個月不順心就辭職,創業中今天想幹這個、明天想投資那個,每一個都不深入,以至於都是半吊子水平。你看看華為,這幾十年就是在通信領域深耕,這很不容易,當年任正非負債創業,最開始就是代理的香港那邊的交換機,後來覺得利潤可以,決定自己研發自己做。
  • 華為成長之路啟示成功背後都是難以想像的付出
    早在看這本書之前,每每聽聞和華為相關的一切信息心不自覺的被調動起來,華為不在一個簡簡單單的企業,它代表國家,象徵未來發展方向的啟示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一字一字的流露著謙卑和低調,太知道華為走過來的每一步堅實的腳印,沒有之前也就沒有現在的華為,即便已經成為行業的老大,仍懷感恩的心繼續前進。這本書的作者鄧斌系九三學社社員,書享界創始人兼CEO,華友會華為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曾在華為任職11年。
  • 華為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2019年5月中旬以來,華為無疑處於全球輿論的風眼。所謂「華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70餘家關聯公司列入所謂的「實體名單」,美國企業所有向華為出口或進行境內轉讓都必須受到許可,這也就意味著華為採購美國商品將受到限制和影響。此次「華為事件」,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一是放棄對美國的幻想,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 從華為到TikTok,「成長的煩惱」帶來哪些啟示?
    前有中興、華為,現有微信、字節跳動,它們在美國的種種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企業揚帆出海時不得不經歷「成長的煩惱」。事實也一再證明,它們之所以成為美國當局針對的目標,恰恰是因為自身發展得足夠快、足夠好。
  • 從華為到TikTok,「成長的煩惱」帶來三點啟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面對海外風浪,中國企業應該會得出三點啟示:啟示一,「在商言商」只是理想。啟示二,核心技術是底牌,更是底氣。華為雖然從2019年5月起就被美國列入形同交易「黑名單」的「實體清單」,但此後多次獲得美國政府發放的臨時許可,這恰恰是因為華為設備及技術的不可替代性。
  • 徐建華:華為手機「快閃記憶體門」事件的兩大啟示
    華為手機「快閃記憶體門」事件的兩大啟示□ 徐建華華為或許沒有想到,其最新推出的P10系列手機,將華為手機捲入了前所未有的輿論漩渦。先是華為P10手機被曝缺疏油層,緊接著是華為P10採用了不同版本的內存解決方案而招致非議。
  • 美國升級華為禁令,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韓國給了我們啟示
    美國升級華為禁令,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韓國給了我們啟示美國制裁華為再次升級後,華為在手機業務上陷入絕境美國對華為禁令升級,將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對華為新一輪的制裁,重點是限制對使用美國軟體設備生產出來的晶片,不能供應華為,包括華為下屬的38個子公司,也就是防止用子公司名義繞過禁令。在禁令中包括直接使用美國軟體、技術、設備生出來的晶片,零部件,設備不能供應華為。
  • 從一窮二白到領先全球,韓國半導體的崛起,給國產晶片3大啟示
    2020年下半年,美國接連三次升級了對華為的禁令,9月15日後華為晶片遭到斷供,雖然目前AMD和英特爾已經獲得許可證,華為電腦晶片暫時沒有後顧之憂,可華為手機業務依面臨存貨消耗完後,無芯可用的處境。美國此舉不單單是為了打壓華為,更是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 華為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斷供影響?日本半導體行業衰落帶給我們啟示
    而日本的組織形式未能從傳統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成功轉型到分工式模式(fabless+foundry),這也是日本半導體企業衰落的主要原因。而日本企業沒有成功轉型分工模式導致競爭力下降,無法及時適應客戶需求是日本半導體行業衰敗的主要原因。
  • 從巔峰到低谷,日本半導體產業沒落啟示,華為如何應對晶片斷供?
    而日本的組織形式未能從傳統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成功轉型到分工式模式(fabless+foundry),這也是日本半導體企業衰落的主要原因。而日本企業沒有成功轉型分工模式導致競爭力下降,無法及時適應客戶需求是日本半導體行業衰敗的主要原因。
  • 《盜鑰匙的方法》: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的啟示
    《盜鑰匙的方法》講述了兩個性格習慣完全不同的人,互換身份後的種種變化,該劇致力於向我們展現成功和失敗人士的本質區別。劇中櫻井武史是一個35歲男性,沒有固定職業,是一個熱愛表演卻始終沒有出名的十八線群眾演員,窮困潦倒對未來失去希望,無助的櫻井決定上吊自殺。
  • 「書評」4000字乾貨 | 華為過冬的六大啟示
    月22日,華為 Mate 40 系列手機將全球發布。其實,早在西方國家一系列打壓措施之前,創業初期的艱難、《勞動合同法》衝擊、各種負面輿論危機、競爭對手的圍攻打擊、千禧年的IT泡沫、國際化道路上的悲壯艱難等一系列「冬天」洗禮,一直伴隨華為的成長與壯大。面對困難和挑戰,華為也一路越挫越勇,用理性和血性的冷靜應對。值此之際,華為的過冬實踐與啟示具有一定的借鑑與啟迪意義。
  • 倪光南發出「警告」後,晶片大學開始行動,華為給了重要啟示
    之前,美國斷供華為,其中也斷供了EDA軟體,結果導致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陷入絕境,失去了EDA軟體的幫助,華為幾乎寸步難行。在我看來,或許華為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華為每年都會從高校篩選人才,而明年更是要招收8000名應屆生,任正非在高校演講時,反覆強調人才培養。在集成電路相關的學科領域中,我國約有30萬的人才缺口,如今「晶片大學」與東南大學和華大幾天的聯合行動,將輸送大批人才,必然會有可觀的效果。只有把人才培養起來了,才有機會實現我國晶片領域的崛起。
  • 華為手機銷量成為全球領先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據有關國際機構統計,華為手機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貨量5580萬臺,首次超越了三星,成為全球銷量冠軍。與去年同期比,華為的手機銷量下降了5%,但三星電子公司的手機銷量下降幅度更大,他們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30%。
  • 人生智慧:一個關於「釣魚」的小故事,啟示成功的大道理,受教了
    人生智慧:一個關於「釣魚」的小故事,啟示成功的大道理,受教了先來欣賞這個小故事:說是有人曾興趣盎然地旁觀過一個善釣者。稍有不同的地方,「事前」是懷著若干的希冀和幻想而「準備」的,這準備就構成了一種趨向成功的積極態勢,可謂之「緊張」。緊張者,過程之始也,比那烹魚吃魚,實在又多了些許情致。說得更明白些,那便是:「哪兒沒有魚賣?」想吃魚,買來就成。但買魚而吃者,終享受不到釣魚的美妙過程。所以,果真喜歡吃魚的人,很少有親自去釣的。
  • 蘋果手機銷量增幅遠超華為!震驚之餘,這又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近日,據國內某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iPhone第二季度銷量環比大漲225%,同比也增長了62%,銷量增速是華為手機的近2倍,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同時也令擁有「愛國情懷」的華為忠誠粉絲們直呼看不懂。這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 先是中興華為,後有Tik Tok!美國科技霸凌的啟示 國人該醒了!
    就連硬核的華為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禁止臺積電向華為供貨,也就意味著麒麟晶片被堵住了!作為華為第一大業務的手機業務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而這對華為的打擊是致命的!對華為的打擊還在進行,美國又盯上了風靡全球的Tik Tok,認為它對美國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造成了嚴重的挑戰!
  • 鳴拓美聚雲美業管理軟體的成功啟示
    鳴拓美聚雲憑藉對世界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的前瞻,對中國美業現狀的深入了解,對美業未來的敏銳洞察,以「客戶成功管理」為基礎,率先推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美業SAAS系統。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鳴拓美聚雲幫助眾多美容院和企業加強客戶關係維護,提升獲客能力,獲得了可觀的投資回報。
  • 任正非和華為成功的背後: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其實不管是任正非個人,還是華為這個企業,其成功的背後都有異常的艱辛。30年前,沒有幾個人知道任正非和華為經歷的痛苦;30年後,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任正非和華為的痛苦……這也證明了任正非和華為的成功。表面來看,任正非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三十多年來沒有什麼大新聞,最常做的事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公司寫文件、改文件,平常不出去混圈子交朋友,出門一般是看望海內外的員工。
  • 田濤:華為成功背後的秘密
    此後,「一點兩面三三制」便作為華為公司的一種市場作戰方式、一線組織的組織建設原則在全公司廣泛推開,應該說,這是受中國軍隊的啟示,華為在市場組織建設上的一種模仿式創新,對華為20多年的市場成功助益甚多,至今仍然被市場一線的指揮官們奉為經典。  鐵三角向誰學的呢?向美國軍隊學的。蜂群戰術、還有重裝旅等等,這些美國軍隊的作戰體制變革也都成為華為進行管理創新的學習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