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功的啟示
華為公司是中國產業界的一個奇蹟。按照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的說法,華為公司的5G技術,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領域領先世界。這引起了美國的震動,川普政府不惜以舉國之力來打壓華為,必欲將華為置於死地而後快。美國的《華盛頓郵報》評論說,現今控制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亞於當年造出第一顆原子彈。這就是華為公司在5G領域技術領先的意義所在。
一家成立於1987年的民營公司,沒有什麼背景,在短短的30多年間,不斷發展壯大,在競爭激烈的生意場上,脫穎而出。2010年,華為一躍而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2018年,華為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騰訊和阿里巴巴之和。在同一年,華為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提交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雄踞第一。特別是在5G領域,華為以3147項專利傲居榜首,遙遙領先,成為5 G通信行業的領導者,舉世矚目,成為中國的明星企業。
商場如戰場。作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華為公司為什麼能夠在短短的30多年裡殺出重圍,一騎絕塵,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華為的成功是同它的創始人任正非的遠見卓識分不開的,以下幾點,是華為公司成功的關鍵。
第一,虛心學習,與時俱進。中國人善於學習,從春秋戰國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清朝晚期魏源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國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為我所用,獲益良多。任正非可以說是中國人善於學習的典範。
魏源當年寫《海國圖志》的目的,就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任正非深諳此道,他曾說過:「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同時,「我容忍你比我厲害,就是我的偉大。」現在的華為,已經成長為一家為美國所忌憚的企業,卻也是一家通過學習美國管理而成長起來的企業。
華為公司成立之初,靠代理交換機起家,經過艱苦打拼,漸漸站穩腳跟。後來,為了長遠發展,公司從電話交換機經銷商轉換為通訊設備生產商。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銷售策略,步步為營,公司漸漸步入了正軌。然而這時,公司的弊端慢慢凸顯。當時華為的研發部門是獨立的,採購部、質量部和製造部等各個部門都是各自為戰。研發只管研發,對於製造難度、成本控制、競爭力評估統統不管。
由於處理不好技術和商用的關係,華為數次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再加上員工不斷增長、官僚風氣慢慢出現、進入國際市場處處碰壁、管理水平嚴重不足。
變則生,不變則亡。這時,任正非萌生了向美國高科技公司學習的念頭。1997年底,任正非走訪了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等一批國際知名的高科技公司,他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差距,華為要想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必須要像IBM一樣強大,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將其管理精髓移植到華為的身上。
痛定思痛之後,一場大規模的變革拉開序幕,華為正式進入了全面學習西方經驗、提升內部管理的階段。
歸國之後,任正非召集了上百位副總裁和總監級幹部,在會議上宣布華為與IBM合作的「IT策略與規劃」項目正式啟動,內容包括華為未來3至5年向世界級企業轉型所需開展的多個管理變革項目。在此期間,任正非不惜重金,先後斥資20億元,師從IBM,聘請其高級專家來華為講課,培訓各級管理人員。
精細管理,提高效率。經過此次變革,給華為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公司營業收入從 1998 年的 89 億元增長到 2017年的6 036億元,員工人數增長 10 倍以上。任正非深有感觸地說:「是 IBM 教會了我們爬樹,我們才爬上樹摘到了蘋果。」IBM的資深顧問阿萊特也感慨:「過去的 10 年我們耗費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把心也掏給了華為,我們為有機會把華為改造成一家跨國公司而甚感欣慰與驕傲。」
直到今天,IBM 在華為體系內仍被尊稱為華為的第一位老師 ,其影子在整個公司體系中隨處可見。十多年的學習和摸索,實質上是向西方先進公司學習技術管理的過程,讓華為在技術研發上達到了世界級的管理水準。
第二,重視研發與科技進步。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高科技企業,重視研發,掌握先進技術是生存與發展的根本。華為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意識到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以科技進步驅動企業增長,在研發投入上遠遠超過一般國內企業,甚至超過了很多歐美高科技企業。
華為有長遠眼光,從不追求當期利潤最大化,而是保持對未來的持續投入。根據華為財務報表數據顯示,在最近十年裡,華為的研發投入合計超過6000億元,並且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究與開發中,而國內其它科技企業在研發上的投放也就在一兩百億之間。華為18萬員工中研發人員佔比高達45%,每年的研發經費超過100億美元,其中15%-30%投入基礎技術研究和創新。
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才會在通訊設備領域擊敗多家跨國公司,從而成為通訊設備製造商的全球第一;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手機脫穎而出,今年二季度在銷量上擊敗三星,一舉登頂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才能在5G領域取得專利數的第一,從而領 先世界。
第三,採取多種措施,吸引一流人才。一流的產品是靠一流的人才來研發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一個企業,能否成為頂尖企業,不在於它收入多少,也不在於是不是世界500強,而在於它能不能凝聚起全球頂尖的人才。
華為目光遠大,在全世界範圍內招聘人才,為了得到頂尖人才,開出很高的價碼,薪酬高過西方同行。現在,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0多位院士、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在為華為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外籍員工。
華為放眼未來,給人才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對科研人員的容錯率很高,放手讓大家去做。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能夠做出來,那華為就獲得了天才;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做不出來,華為就得到人才。因為能夠成功的項目非常少,所以是天才。而項目失敗的研究人員,他們經歷過失敗,知道失敗的滋味,同時努力過,奮鬥過,可以更好地總結過去,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繼續前進,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為了吸引頂尖人才,任正非打破常規,除了築巢引鳳,還為鳳築巢。有一個天才的俄羅斯數學家,正是華為需要的人才,為了讓他來華為工作,華為開出了優厚的工資住房等條件。可是,這位俄羅斯數學家對所有條件都滿意,但就是不想離開自己的祖國俄羅斯,說是中國太遙遠。針對這種情況,任正非決定專門在俄羅斯建立一個研發中心,讓他在那裡為華為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一段時間,這位俄羅斯數學家為華為公司攻克了一個關鍵的科研項目,使華為的通訊技術一下跨入了世界領先行列。
此外,為了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華為堅持「財散人聚」的理念,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對內,創始人任正非只留1.4%股份,其餘分享給全體員工。公司員工都在一條船上,榮辱與共,利益共享,大家齊心協力,實現了企業快速發展。
事實證明,中國人是聰明智慧的,在具備相應的條件下,完全可以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一席之地。華為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在於:既然在5G領域中國企業可以超越西方企業,在世界上取得領先地位,那麼,在其它領域,中國企業也可以超越西方國家企業,在世界上取得領先地位。包括現在還落後西方國家的晶片、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生物製藥等領域。
還有更為重要的領域----高等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可以說是美國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可以說是有待中國去攻破的美國最強大的堡壘。因為一流的科技人才大多數是由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美國之所以在戰後一騎絕塵,領先世界七八十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一流的高等教育為其源源不斷地輸血。在權威的美國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美國高校佔據絕對優勢,前10名美國佔了8個。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則相形見絀,最好的清華大學只排在36位、北京大學排在59位。在科研水平上,光一個哈佛大學就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150多人,而清華大學卻連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沒有培養出來。
任正非作為優秀的企業家,非常看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他在許多場合不談他自己,不談華為公司,而是大談教育,談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他知道,企業間的競爭,說到底拼的是人才,而一流人才是一流高等教育的結果。
談到華為的成功,任正非說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正是搞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民營企業帶來了生機。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華為的今天。1987年,深圳市政府出臺了全國首個《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鼓勵高科技人員以技術專利、管理等要素入股,任正非正是靠這個文件創辦了今天世界級的華為公司。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同場競技,由於機制的不同,在科技創新的效率上,國有企業不如民營企業。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國有企業經營者不像民營企業家那樣是企業的所有者,國企經營者追求的目標往往是其任職期間個人收益的最大化,而民營企業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它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企業家有追求創新和資本增值的巨大動力。且民營企業具有良好的風險承擔機制。創新是有風險的,成功率只有5%左右。因為有少數人成功後獲得巨大財富產生的吸引力,使無數民營企業家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受身份所限,是不敢去投資成功率只有5%項目的。再就是民營企業決策主體單一,具有決策快、效率高的特點。而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經營者遇到重大決策時必須經過多層審批程序,從而大大降低了決策效率。這些是導致國企創新乏力的主要原因。
現在,國家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優化經商環境,人們期望出現更多像華為這樣的公司。重要的是企業經營者要善於學習,像華為公司那樣去經營,去打拼。
還有一個重要領域-------高等教育,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要像產業界的華為那樣成為世界一流。什麼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整體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一流水平了,那時才是中國真正走向世界,領先世界。
事在人為,中國既然可以在產業界出現像華為這樣世界一流的企業,在高等教育領域,為什麼不能出現像美國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那樣世界一流的大學呢?
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要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同場競技,公平競爭。
企業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國家間的競爭,說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人們期待在高等教育領域能夠像出現像華為老總任正非那樣的人,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創新,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學,從而為國家建設源源不斷地提供一流人才。
這是中國走向世界,贏得未來的關鍵。對此,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