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基彪,今年36歲,是共青團農場四連黨支部書記。
我們連隊有18名低保人員和6名生活困難職工,如何讓他們脫貧致富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去年四月,我們「兩委」成員和連隊幾個種植大戶一起入股成立了五家渠共青團農場眾信綠創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黨建+合作社+農戶+市場」的模式,通過支部引領,我們以合作社為抓手,帶領職工群眾抱團闖市場,目前已有216名社員。
合作社創立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開闢「開心農場」。我們在連隊的一塊沙質地塊內,規劃了20畝地,按等比例劃成88塊,採用市民認養菜園的方式帶動農業旅遊業的發展。
去年「開心農場」認領了40塊地,今年達到60塊,認領的錢都用在合作社擴大規模上。
每到年底,職工們就發愁,不知道來年該種什麼?繼續種植棉花、葡萄能否取得好的經濟效益?由於去年棉花價格走低,他們調整產業結構的願望很強烈,我們就積極引導職工加入合作社,打造規模效益。
精準扶貧應該立體化、多元化,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然而產業發展、品質提升,關鍵還要靠科技。所以我和師農科所的工作人員探討過,決定今年在連隊實施「大動作」,實行規劃種植、產業引領、多邊發展。
我們打算在20畝菜園的東面,再開闢30畝地種植可供觀賞的油菜花,吸引遊客前來購買農產品,油菜花籽也可以產生利潤。
再開闢60畝地種植旱稻,旱稻的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好。按照每畝700公斤的產量來算,再經過深加工和精包裝,每公斤賣10元不成問題,每畝稻米除去成本也可以收入3000元。
有的職工還想種棉花,我們就試種了50畝的棉花新品種,主打高產高質,預計每畝單產可增加50公斤。
今年我們用60畝地來試種花生,200畝地用來種植蘋果,400畝地種植葡萄……這樣一來,到了秋天農產品就會碩果纍纍、各有特色,就可以發展採摘休閒農業,將四連打造為宜居宜遊的文明新村。品牌打響後,還可以帶動路邊經濟,這樣團場的職工都會獲益。
我想,面對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產業扶貧中的「急躁症」不可輕犯,簡單發錢發物「一發了之」、財富入股「一股了之」的現象,我們要儘量杜絕。
合作社掙了錢,就要考慮職工群眾的利益,承擔起合作社的社會責任。比如:農副產品一出來,我們就要建廠進行副食品的深加工和精細包裝,這樣就可以給更多的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
現在合作社為連隊群眾提供了13個就業崗位。職工趙延生流轉了土地,又養了一些牲畜,同時兼著泵站的活,一年下來收入3萬元左右;職工王江一邊打工一邊種地,家裡還有個播種機,一年下來收入超過10萬元……
把格局做大,思路放遠,我們要引導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帶領職工群眾奔跑在致富路上。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全媒體記者:張 樂
通 訊 員:張元新
編 輯:連成亮 史 濤 劉 娟
責任編輯:孔德華
副總監製:牛宏君
總 監 制:方 瑛
熱線電話:0994—580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