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假期帶孩子出去遊玩,我總會問孩子:想去哪裡玩?想要玩什麼?孩子總是毫無懸念地選擇遊樂場。因為那裡有很多大型遊樂設施,像滑梯、鞦韆、過山車、魔鬼城堡等等,驚險又刺激,孩子很喜歡。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這樣,一放假在家,就會貪玩手機;一要出門玩,就說去遊樂場。一些家長也認為,孩子在遊樂場玩,似乎更安全、更快樂,所以很多家長認為,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假期,就要帶他去遊樂場。
但是去遊樂場真的有家長想像的那樣完美嗎?不一定。
有些室內遊樂場,空間不大,一到假期,人群擁擠,空氣不流通,存在很多安全隱患;而室外遊樂場,很多設施只限制身高,沒限制年齡。所以很多小孩子就會磨著父母去玩那些並不適合他們的設施,像過山車、海盜船、激流勇進、大擺錘等等。
不讓玩吧,孩子掃興;讓玩吧,危險性又太高。記得新聞上就有好幾起室外的充氣城堡被風吹到了天空,造成兒童傷亡的事件。無論何時,孩子的安全是一定要放在首位的。
那麼,除了遊樂場,假期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去哪裡玩呢?據說,父母經常帶孩子去這3個地方,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作家三毛在《塑料兒童》中寫到: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螢火蟲,分不清樹的種類,認不得蟲,沒碰過草地,也沒有看過銀河系。那他們的童年在忙什麼呢?忙做功課、忙擠校車,忙補習,僅有的一點空閒,看看電視和漫畫書也就不夠用了」。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缺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很多家長都不讓孩子玩泥巴,嫌髒,怕被蟲子咬,怕被孩子沾上細菌......每天讓孩子在屋子裡學功課,練特長。最後孩子連水稻、麥子都分不清,更別提什麼螢火蟲了!
孩子與大自然失去連接的這種情況,被美國理查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孩子》書中稱為「大自然缺失症」。「大自然缺失症」雖不是一種醫學診斷,卻是一種病態。
1、疏離大自然的孩子,通常身體素質差,容易肥胖。還會引起感官失調和遲鈍,從而導致注意力下降,容易出現「暴力」打人等行為。
2、沒有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玩耍中長大的孩子,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和自信心的樹立。一個從小在父母警告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怎麼會有勇氣去挑戰學業、事業,以及生活上的困難呢?
3、孩子小的時候,更渴望在草地上打滾,抓蟲子,在沙灘上玩水,更喜歡用樹葉跟小朋友玩過家家。往往孩子在觀察自然界中花草魚蟲的時候,才更加的專心致志,樂在其中。
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提醒孩子,「這些危險,不要嘗試」,「不要踩水!水裡有泥巴,太髒了!」,那些父母眼裡的「髒東西」,如沙子、泥土、泥巴等,其實對孩子智商、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都非常有益,這些不同質地的東西反而能刺激寶寶手部觸覺的發育。
所以父母首先要轉變觀念,自己要享受和接近大自然,才能帶領孩子一起去野外去玩耍,並且會利用在野外的機會,對孩子開展早教啟蒙和教育。
只有玩過沙坑、滾過落葉堆、嘗過雨水、摸過白雪、爬過樹、鑽過洞、捉過七星瓢蟲的童年體驗,才會讓孩子更深的感受到自己身體的極限和無窮的潛力,才會對學習和生活充滿自信。這些是父母在家中空洞的說教和鼓勵沒有辦法給他的。
一位高考語文成績148分的同學說:
「書讀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從小我媽媽就愛給我講故事,我對閱讀的喜歡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很多孩子上學後,理解能力差,一寫作文就犯愁,多數是因為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造成的。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所以,閱讀是讓每一個孩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假期的時候,父母不要把孩子丟在遊樂場、興趣班、做手工DIY的玩具店了,不如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店吧!讓孩子在書的海洋,感受閱讀的氣氛,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看書學習,度過難忘的童年時光。
當家長帶孩子走進圖書館或書店的時候,讓孩子親手翻一翻書,他們幼小的世界就仿佛被打開了一扇窗,透進來一束光。他們有了接觸更多書籍的機會,他們會主動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那裡,認真專注的閱讀。
《小島書店》中說:
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還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個人生都取決於你被留在什麼店裡。
沒錯,喜歡閱讀的孩子和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愛上閱讀的孩子,會自然而然的遠離電子產品,因為閱讀帶給了他更大的快樂;愛上閱讀的孩子,那些讀過的書,汲取的智慧,都會融入他的氣質裡;愛上閱讀的孩子,不會是差生,甚至能夠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一生。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假期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帶領孩子去進行一些體育運動,肯定會大大的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和自理能力。
奧運冠軍郭晶晶雖然嫁入豪門,但在教育孩子上卻非常科學,值得我們家長學習。一次,郭晶晶的丈夫霍啟剛在社交軟體上貼出一張孩子洗車掙零用錢的照片。看得出,她的孩子也需要通過做家務才能換取零花錢。為了鍛鍊孩子,郭晶晶夫婦還曾帶孩子下鄉,去稻田裡插秧......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
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讓孩子學習家務和參加勞動,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服,是在間接的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秩序感。因為吃得起苦,才能學會珍惜和感恩;因為學會了家務和整理自己的物品,才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條理清晰的梳理好文化知識,在將來更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
另外,經常帶孩子去體育場,從小培養孩子愛運動的習慣,不僅會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還可以激發孩子的身體分泌出多種積極的物質,提升孩子智力的發展。同時讓孩子養成勇敢和堅毅的性格。將來不懼怕人生旅途的任何風浪!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父母讓孩子從小在大自然中盡情的奔跑,將來他會更加專注和自信;父母讓孩子從小在書籍的海洋中盡情遨遊,將來他會充滿智慧和力量;父母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和運動,孩子才會更懂得責任和擔當。
所以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往往是父母選擇了經常帶孩子去什麼樣的地方,給予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