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往往是父母的這些做法和選擇

2020-10-03 一凡親子教育

文|一凡

假期帶孩子出去遊玩,我總會問孩子:想去哪裡玩?想要玩什麼?孩子總是毫無懸念地選擇遊樂場。因為那裡有很多大型遊樂設施,像滑梯、鞦韆、過山車、魔鬼城堡等等,驚險又刺激,孩子很喜歡。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這樣,一放假在家,就會貪玩手機;一要出門玩,就說去遊樂場。一些家長也認為,孩子在遊樂場玩,似乎更安全、更快樂,所以很多家長認為,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假期,就要帶他去遊樂場。


但是去遊樂場真的有家長想像的那樣完美嗎?不一定。

有些室內遊樂場,空間不大,一到假期,人群擁擠,空氣不流通,存在很多安全隱患;而室外遊樂場,很多設施只限制身高,沒限制年齡。所以很多小孩子就會磨著父母去玩那些並不適合他們的設施,像過山車、海盜船、激流勇進、大擺錘等等。

不讓玩吧,孩子掃興;讓玩吧,危險性又太高。記得新聞上就有好幾起室外的充氣城堡被風吹到了天空,造成兒童傷亡的事件。無論何時,孩子的安全是一定要放在首位的。

那麼,除了遊樂場,假期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去哪裡玩呢?據說,父母經常帶孩子去這3個地方,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第一個地方:野外。經常帶孩子去野外玩,可以培養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

作家三毛在《塑料兒童》中寫到: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螢火蟲,分不清樹的種類,認不得蟲,沒碰過草地,也沒有看過銀河系。那他們的童年在忙什麼呢?忙做功課、忙擠校車,忙補習,僅有的一點空閒,看看電視和漫畫書也就不夠用了」。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缺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很多家長都不讓孩子玩泥巴,嫌髒,怕被蟲子咬,怕被孩子沾上細菌......每天讓孩子在屋子裡學功課,練特長。最後孩子連水稻、麥子都分不清,更別提什麼螢火蟲了!

孩子與大自然失去連接的這種情況,被美國理查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孩子》書中稱為「大自然缺失症」。「大自然缺失症」雖不是一種醫學診斷,卻是一種病態。

1、疏離大自然的孩子,通常身體素質差,容易肥胖。還會引起感官失調和遲鈍,從而導致注意力下降,容易出現「暴力」打人等行為。

2、沒有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玩耍中長大的孩子,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和自信心的樹立。一個從小在父母警告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怎麼會有勇氣去挑戰學業、事業,以及生活上的困難呢?

3、孩子小的時候,更渴望在草地上打滾,抓蟲子,在沙灘上玩水,更喜歡用樹葉跟小朋友玩過家家。往往孩子在觀察自然界中花草魚蟲的時候,才更加的專心致志,樂在其中。


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提醒孩子,「這些危險,不要嘗試」,「不要踩水!水裡有泥巴,太髒了!」,那些父母眼裡的「髒東西」,如沙子、泥土、泥巴等,其實對孩子智商、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都非常有益,這些不同質地的東西反而能刺激寶寶手部觸覺的發育。

所以父母首先要轉變觀念,自己要享受和接近大自然,才能帶領孩子一起去野外去玩耍,並且會利用在野外的機會,對孩子開展早教啟蒙和教育。

只有玩過沙坑、滾過落葉堆、嘗過雨水、摸過白雪、爬過樹、鑽過洞、捉過七星瓢蟲的童年體驗,才會讓孩子更深的感受到自己身體的極限和無窮的潛力,才會對學習和生活充滿自信。這些是父母在家中空洞的說教和鼓勵沒有辦法給他的。


第二個地方:圖書館。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店,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一位高考語文成績148分的同學說:

「書讀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從小我媽媽就愛給我講故事,我對閱讀的喜歡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很多孩子上學後,理解能力差,一寫作文就犯愁,多數是因為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造成的。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所以,閱讀是讓每一個孩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假期的時候,父母不要把孩子丟在遊樂場、興趣班、做手工DIY的玩具店了,不如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店吧!讓孩子在書的海洋,感受閱讀的氣氛,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看書學習,度過難忘的童年時光。

當家長帶孩子走進圖書館或書店的時候,讓孩子親手翻一翻書,他們幼小的世界就仿佛被打開了一扇窗,透進來一束光。他們有了接觸更多書籍的機會,他們會主動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那裡,認真專注的閱讀。


《小島書店》中說:

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還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個人生都取決於你被留在什麼店裡。

沒錯,喜歡閱讀的孩子和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愛上閱讀的孩子,會自然而然的遠離電子產品,因為閱讀帶給了他更大的快樂;愛上閱讀的孩子,那些讀過的書,汲取的智慧,都會融入他的氣質裡;愛上閱讀的孩子,不會是差生,甚至能夠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一生。

第三個地方:家裡和體育場。安排孩子幹家務,鍛鍊身體,養成自立的習慣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假期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帶領孩子去進行一些體育運動,肯定會大大的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和自理能力。

奧運冠軍郭晶晶雖然嫁入豪門,但在教育孩子上卻非常科學,值得我們家長學習。一次,郭晶晶的丈夫霍啟剛在社交軟體上貼出一張孩子洗車掙零用錢的照片。看得出,她的孩子也需要通過做家務才能換取零花錢。為了鍛鍊孩子,郭晶晶夫婦還曾帶孩子下鄉,去稻田裡插秧......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

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讓孩子學習家務和參加勞動,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服,是在間接的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秩序感。因為吃得起苦,才能學會珍惜和感恩;因為學會了家務和整理自己的物品,才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條理清晰的梳理好文化知識,在將來更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


另外,經常帶孩子去體育場,從小培養孩子愛運動的習慣,不僅會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還可以激發孩子的身體分泌出多種積極的物質,提升孩子智力的發展。同時讓孩子養成勇敢和堅毅的性格。將來不懼怕人生旅途的任何風浪!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父母讓孩子從小在大自然中盡情的奔跑,將來他會更加專注和自信;父母讓孩子從小在書籍的海洋中盡情遨遊,將來他會充滿智慧和力量;父母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和運動,孩子才會更懂得責任和擔當。

所以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往往是父母選擇了經常帶孩子去什麼樣的地方,給予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相關焦點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IQ和EQ,而是這一點
    父母認為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是很重要的,這是決定著孩子之間的差距的,要是孩子沒有這智商和情商,是很難在這社會立足的。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就要往這兩個方面發展,這樣的話,孩子的發展能夠全面,是能夠將孩子的才能培養比其他孩子更好。在他們的認知中,孩子就一定能幫助孩子拉開距離。
  • 很多父母都想錯了: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是這兩個字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家長抱怨:「我們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真是處處不如,學習學習不行,才藝才藝沒有,真不知道是智商出了問題,還是他就是沒有學好的心!」很多家長都會把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越比越心累,越比越焦慮。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到底是什麼?
  • 北大教授:真正拉開學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三種能力
    北大教授:真正拉開學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三種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不好的,有的高考考上了重點大學,有的卻只能上一個普通專科,很多家長都覺得這和學生的智商有很大關係,其實,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也是很極端的,北大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到過,學生學習的好壞,智商佔一定的比例,但最重要的是這三方面能力。
  • 清華教授: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這10個字!
    說到底,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得從孩子的學習方法上進行改善,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很多家長家長以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主要在於智力,其實不然,清華大學教授指出,智商在孩子學習上和成長過程中只佔20%的影響,家長不能將智商作為影響孩子的成績的重要因素,更不能將智商作為衡量孩子的能力的唯一標準。
  • 斯坦福教授研究: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是閉環思維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誤區:孩子們之間產生差距是因為智商高低不同。然而諸多實驗證明現在的孩子智商相差無幾,即使產生差距也微乎其微。真正拉開孩子們間差距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和學習上的很多小事都體現了孩子思維能力的缺乏。
  • 北大教授: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這2個「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所有家長們的期盼,但是當代家長們總是過於在乎孩子的智商、成績等等,其實這些並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曾經說過:「在孩子的學習中,智商只影響20%,而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這20%的智商,而是這2個'力'!」
  • 開學第一周: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但是,為什麼幾年以後,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校教育,孩子和孩子之間拉開的差距為什麼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越來越大呢?在新的學期開始,真正悄然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並不是分數,而是這5種能力!所以,決定成績的並不是孩子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高智商,而是孩子的這3個習慣
    孩子的成長關鍵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長得足夠讓孩子養成一些受益終身的好習慣,也可以讓孩子養成一些影響未來生活的壞習慣。短得也足夠讓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拉開各種差距。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 要開學了,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學習還是
    再過3天就要開學了,朋友群裡又開始討論新學期給孩子都報了哪些興趣班,花了多少錢。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但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到底是什麼呢?不是智商、不是興趣班,是什麼?愛總結的孩子往往邏輯性更強,更有主見,不會人云亦云。遇到事情後孩子可以自己總結成功與失敗。將成功複製,從失敗中找到方法,以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喜歡總結的孩子,更善於吸取經驗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能量。
  • 宅在家的時間,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4個字!
    有的孩子即使在家,也能合理地規劃學習時間。有的孩子卻輸給了懶惰和消沉,玩手機、看電視,漸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宅在家的這段時間,這七件事可能會拉開孩子之間的差距,甚至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拖延的孩子,抱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內心永遠想著:「明天再說!」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孩童時期的幼兒園
    多數兒童其實在智商上並沒有差太多,大多是受幼兒學習成長環境影響,形成的各種習慣拉開了孩子的差距。美好的幼兒園環境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認知,還可以增強幼兒與各事物之間的互動性,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潛在的深刻影響。
  • 清華教授:學生之間拉開差距的真正原因不是智商,而是這3種能力
    清華教授:學生之間拉開差距的真正原因不是智商,而是這3種能力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上學期間學生難免會形成較大差距,很多人把這個原因歸結到了智商的問題上,這是一個十分片面且偏激的想法,智商在學習中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清華教授在一次的演講中就明確指出
  • 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錢,是父母和孩子的聊天方式
    相比閱讀,與孩子聊天更具有價值,教育家們也一度認為聊天才是提升孩子智慧的最佳方式。拄拉開孩子智商差距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和孩子的聊天其實這項研究早就已經在1995年開展了,曾經這項研究調查了42組家庭。
  • 宅在家的時間,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4個字!|特別關注
    宅在家的這段時間,這七件事可能會拉開孩子之間的差距,甚至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和別人做著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有著相似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假期是孩子閱讀課外讀物很好的機會,用閱讀來豐富精神世界,也是孩子獨處時最好的選擇。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8個習慣!
    這些細節往往就決定了同一個班級中尖子生與後進生的差距,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
  • 真慧學: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7個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兒童階段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 一個好習慣能成就孩子,一個壞習慣則能傷害孩子。希望家長們能在寒假陪伴中,讓孩子們養成這七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從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開始「瘋狂」地向生活的環境學習語言,大人們和他說什麼,大人們之間在說著什麼,他都不分好壞地全盤吸收。接著在牙牙學語之時,開始不斷練習之前學到、現在正不斷學習的各種詞語和句式。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5個關鍵詞
    對初中生來說,決定同學們之間成績差距的,決定你能否考上一你想去的重點高中,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下文中的這10個字。自律回想每次的假期,你是不是越起越晚?決定成績的並不是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那什麼是有效的努力呢?1.合理分配精力這一點非常重要。何謂「合理分配精力」?就是選擇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實現時間和精力的最佳匹配。
  • 真正拉開孩子間差距的,不是成績,而是心性
    真正拉開孩子間差距的,不是成績,而是心性很多人都會發現,走出校門後在社會上過的好的,不一定是當初在學校裡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進入社會以後也未必一事無成。 其實,成績並不是決定孩子能不能成功的唯一因素,真正拉開孩子間差距的,不是成績,而是心性。
  • 育兒專家: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是這5個好習慣,家長應注意
    ,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智商不如別人嗎?還是孩子本身就有問題?其實大部分都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從小教育方式,孩子都是一樣的孩子,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可就不一樣了,時候造成孩子之間差距的根本。,對孩子負責任,一旦孩子完成不了家長心中的目標就會感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這樣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 真正拉開幼兒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7種習慣❗❗家長必知
    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良好習慣。孔子日:「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就如同自然發生的行為一樣。一、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明語言習慣的培養從禮貌用語做起,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個懂禮貌、有教養、舉止文雅的人。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