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社」舊址,南京鐘山賓館。
8月19日,第二屆全國醫院品管圈高峰論壇如約而至。會場座無虛席,來自全國多地的醫院院長、醫護人員、醫療領域專家、學者濟濟一堂。針對當前醫院最關心的問題——如何提升醫療質量管理水平,大咖們紛紛建言獻策。
品管圈經過十餘年的培育和發展,在中國已經擁有很強的基礎。中國醫院品管圈聯盟主席劉庭芳向健康界介紹,此次品管圈高峰論壇旨在貫徹落實國家衛計委2016年發布的《醫療質量管理辦法》,發揮中國醫院品質管聯盟推動作用,在國內大力推廣管理工具的使用。劉庭芳還談到,「這是國內首次全面推進管理工具應用的活動,可以幫助醫院在做好品管圈的基礎上,了解、掌握更多的現代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工具,提升醫療質量管理水平。」
劉庭芳
劉庭芳:構建現代醫院內部評價體系
一直以來,我國醫院外部評審開展日益規範,但內部評價機制卻並不完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缺乏獨立組織架構以及專業人員,亦無明確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流程,「給醫院質量管理造成了很大影響。」劉庭芳介紹。
劉庭芳談到,構建現代醫院內部評價體系,可以借鑑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建立起獨立的醫療品質管理中心,研發我國醫院內部評價的指標體系。值得一提的是,他根據「圍產期」和「圍術期」的理論,借鑑國際先進理念,提出「圍評價期」概念,並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工具,運用到醫院內部評價流程中,可以幫助醫院實現內部評價的科學、系統、長效。
尤其對於醫院內部評價指標的建立。按照劉庭芳的設想,可以參照原衛生部在2011年制定印發的《三級綜合評審標準實施細則》,結合JCI、IQIP、THIS等評價體系,再依據我國醫院的運營特點,制定出科學、系統的評價標準。
「這個事情(建立醫院內部評價指標)做成,將具有跨時代意義。」劉庭芳由衷的說。
韓光曙:打造「公正文化」管理患者安全
南京鼓樓醫院院長韓光曙分享了一個醫療管理文化理念——公正文化。在他看來,公正文化,介於懲罰文化與免責文化之間,是一種醫院管理的平衡之術。在醫院推行公正文化,有賴於醫院合理運用懲罰制度。醫院對於懲戒的運用,應基於員工的「行動」,而非簡單的後果、規則或者風險。針對員工造成的後果,應合理運用懲戒手段,做出合理決策。
醫院建立公正文化,可以讓員工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以達到提高醫院醫療質量的目的。「最終的受益者是患者。」韓光曙表示。
來自全國醫療領域的工作者濟濟一堂
程永忠:運用「循證醫學」開展醫療質量管理
在醫療質量管理中應用循證醫學,可以加速有效幹預措施的應用,淘汰現行醫學實踐中無效的措施,防止新的無效措施進入醫學實踐。「而其核心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運營管理部主任程永忠介紹。
程永忠介紹,循證醫學構建了一個框架即問題導向的PICOS或PECOT,分為有證查證用證和無證創證用證兩條主線,基於問題的研究、遵循證據的決策、關注事件的結果、後效評價止於至善等四項原則,該該工具實施的五個步驟分別為確定擬弄清的問題、全面查找證據、嚴格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和後效評價。
陳海嘯:以「6 sigma」工具改善醫院工作方法
浙江省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主任陳海嘯談起了6sigma工具,這是一種以數據為基礎,追求完美的質量控制理念、程序和方法,其精髓是滿足患者的需求,並為其創造價值。
對於6sigma,重點是過程的改進,通過數據找出系統中哪些導致問題發生缺陷,特別是過程波動的影響,可以促成醫院改變自己的工作方法。它遵循五步循環改進法,分別為:定義、測量、分析、改進、控制。
戴曉娜:「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提升醫療質量管理
醫院質量改進的重要的目標之一,是通過防範差錯的發生或者再次發生。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質管辦主任戴曉娜介紹,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提供了一種評估潛在失效的方法,在質量改進設計階段和監控階段,幫助醫院回答一個問題:「一旦失效,不良事件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並可以設定反向措施的優先次序。
確定主題、組織工作小組、用圖表描述過程、危害分析、確定改進行動和評價指標等是FMEA工具的五個工作步驟,它對於醫院提升醫療質量管理有重要作用。
王靜成:使用「PDCA」實現醫院管理科學化
江蘇省蘇北人民院院長王靜成談到了運用管理工具的重要性。他說,管理工具是醫院工作現實的需要,可以幫助醫院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提高管理能力和團隊競爭力,夯實質量管理安全和基礎管理,提升醫院運行效率效益。
他著重介紹了PDCA(質量環)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在執行PDCA的過程中,首先針對問題進行現狀分析、原因分析、並確定要因,之後設定目標、擬定對策、確定活動計劃。在以上基礎上成立CQI小組,實施對策,然後進入效果檢查階段。最終形成標準化操作程序。
李玉珍:「追蹤方法學」改進高危藥品管理
追蹤方法學是過程管理方法學,也是評審者以患者身份對就醫過程中,整個醫療系統為其提供的醫療、護理和服務,進行評價以及追蹤的方法。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藥學部主任李玉珍說,追蹤法在高危藥品管理中的運用,主要分為四步:確定高危藥品管理的系統追蹤標準、明確高危藥品管理系統追蹤的具體內容、制定高危藥品管理的系統追蹤地圖、對系統追蹤地圖進行實證。追蹤方法學對於高危藥品的管理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高天:應用「平衡積分卡」達成醫院管理目標
高天來自山濟南市中心醫院,作為績效管理辦公室主任,他對醫院平衡積分卡的應用有自己的見解。
他談到,平衡積分卡具有戰略實施和績效評價的雙重功能,突破了醫院傳統績效管理工具無法實現組織戰略的局限性,並提供了一個全面評價醫院績效的框架。從醫院的財務、患者、內部流程、學習和成長層面向醫護人員,傳達醫院的戰略和使命,最終幫助實現醫院的目標。
「首先要建立醫院長期目標。」高天談到平衡計分卡的實踐應用時說,下一步就要進行各種因素的分析,確定醫院的戰略,之後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要進行戰略分解、目標設定、指標設定並制定行動方案,最終衡量和評估業績。
餘波:利用「根因分析」解決醫院警訊事件
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醫學博士餘波說,所謂根因分析(RCA)是指用於找出造成潛在執行偏差的最基本或有因果關係的方法。執行RCA的步驟按照先後順序分別為組織小組、情景簡述、資料收集、敘述事件發生始末、評估、列出近端原因、即時改進、列出系統分類、列出根本原因、實施改進等。
他提到,對於浦東醫院來講,醫院對於警訊事件的發生會啟動執行RCA,包括手術或侵入性操作錯誤、造成患者器官重大損害或功能永久喪失、誘拐嬰幼兒或將嬰幼兒抱給錯誤父母等。此外,異常事件嚴重度評估一級或二級事件也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