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線》說課稿

2021-01-07 齊民有約

一、 教學背景: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 5.2.1 平行線是在學生已基本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

步學習,它是幾何的基礎知識,為平行線的性質、判定及應用的學習打下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 重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平行線的畫法和表示法。 難點: 本節教學的難點是用推平行線的方法畫平行線

教育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上,而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應該包括: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技能目標:進一步認識平行線的概念;用符號表示平行線;會用兩

種方法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及其平行公理。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平行線的進一步認識,再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

進一步體驗數學語言的優美與精練,培養數學的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目標: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培養與

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加合作交流的的意識。

二.教法學法:引導——類比法

1.採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綜合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等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採用分層嘗試教學模式組織教學.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地展示平行線的定義要求、表示方法及其畫法,充分注意初一學生思維的特點,降低認知難度,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並在解決重點、難點方面能起到輔助作用.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5 師生互動溫故知新10 小組合作拓展應用25 引導小結鞏固提高4 布置作業分層訓練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5

出示一組有關平行線的圖片,看一看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設計意圖: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家喻戶曉的電視廣告

為本堂課的引入,目的是抓住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特點,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當中,同時也增強了課堂學習的氣氛。

並由此引出平行線的定義。同時出兩道判斷題:

(1)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

(2)在同一平面內,兩條不相交的線段是平行線。

設計意圖:平行線的內容在小學階段雖已有接觸,但是十分膚淺。本節

課則是平行線知識的螺旋上升。所以先直接給出平行線的概念,強調概念中三個關鍵詞語: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兩條直線.再通過舉反例來加深對平行線定義的理解。

師生互動溫故知新

找一找,教室裡面有平行線嗎?看誰觀察的最仔細!

設計意圖:

1、在學生所舉的實例中幾乎都是線段平行,教師先否定再強

調平行線的定義。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讓學生充分經歷從客觀實際到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

平行線的表示:

我們通常用「//」表示平行,AB ∥ CD,讀作: 「AB 平行於 CD」 m ∥ n 讀作: 「 m平行於n 」 你會找平行線嗎?出示一個立方體,找出所有的平行線 設計意圖:1、再一次強調平行線的定義。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學會正確使用平行符號。

小組合作拓展應用

生活與數學:利用平行線來測量立定跳遠的成績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通過學生的生活場景進行數學探究,允許學

生相互交流,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彼此都是學習的夥伴,他們通過學習交流,互相討論、溝通乃至思維碰撞、集思廣益、突破創新,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你會畫平行線嗎?

已知直線AB和直線外一點P,過點P畫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AB平行。 你能藉助三角尺和直尺畫出平行線嗎? 想一想

經過直線外一點P能畫幾條直線和已知直線AB平行呢?

結論:一般地,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設計意圖:1、通過先前對立定跳遠測成績的探究,接著類比到通過畫垂

線來畫平行線,這樣比較自然,而且很容易得到平行公理. 2、對於用推平行線來畫平行線的方法,教師應注重規範的畫法,強調一放二靠三推四畫的四字要決。

引導小結鞏固提高 看誰回答得又對又快!

1、在同一個平面內, 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 .

2、找出圖中各對互相平行的直線。

3、同一平面內互不重合的三條直線的交點個數可能是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學好數學的唯一方法就是做數學。通過練習鞏固新知,應用

新知。讓學生主動去探究、交流,並獲得方法。允許學生互相討論、溝通乃至思維碰撞、集思廣益、突破創新,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布置作業分層訓練 暢所欲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請談一談體會和收穫。

2、利用所學的平行知識,設計一幅優美的圖案,並配上恰當的

說明詞。

設計意圖:

1、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歸納出本節課的

知識要點、難點、重點, 讓學生在歸納中獲取知識,從而起到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鞏固,深化的作用。

2、通過分層次練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穫,體現新課程理念「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

四、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明:

1、關於教與學方法的選擇:

在設計中始終關注:如何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探索、交流和創新。

2、關於評價:在活動中注重運用態勢、語言對學生進行即興評價,在評價表的設計中安排多維評價: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與發展水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設計力求自然、合理

從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以完善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為目標,充分體現數學思維的合理性、自然性.

相關焦點

  •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說課稿~初中數學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說課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第二課時喜歡就關注我吧,定期更新。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面試初中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接下來我將從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闡述我說課的內容。
  • 面試說課 | 高頻篇目《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音頻示範+教案+說課稿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說課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第二課時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面試初中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接下來我將從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闡述我說課的內容。
  • 面試說課 | 17學員音頻示範《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教案+說課稿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說課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第二課時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面試初中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接下來我將從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闡述我說課的內容。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一、說教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通過具體的情境提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基礎。
  • 《平行四邊形面積》說課稿
    各位老師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學會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觀察分析概括和推導等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促進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同時,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重點是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 小學數學說課稿:《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一、說教材(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 小學數學說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說課一、教材簡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第42頁——44頁的學習內容。教材從一年級第一冊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七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解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八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使整個安排體現了線形的、層遞的、系統的體系,這也完全吻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
  • 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模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4個方面進行闡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青島版小學書寫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長方形的的特徵及其計算公式,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基本經驗。為今後進一步三角形面積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 《圓周運動》說課稿
    《圓周運動》說課稿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圓周運動》,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過渡句)好的教材分析會幫助我們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宏觀的把握,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 《二面角的概念》說課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論是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還是在以後的教師職業生涯中,大家都要經歷說課這個環節。
  • 《正弦函數的性質》說課稿
    《正弦函數的性質》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 )場的( )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來闡述本次說課。1.定義域:y=sinx定義域為R2.值域:引導學生回憶單位圓中的正弦函數線,發現值域為[-1,1]3.最值:根據值域的確定得到在何處取得最值以及函數的正負性。4.周期性:通過觀察圖象引導學生發現正弦函數的圖象是有規律不斷重複出現的,讓學生思考後發現是每隔2π重複出現一次,得出y=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之後通過誘導公式證明。
  • 小學數學《三角形的面積》教案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更多模板,請在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變遷中的家園》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課題是《三角形的面積》。(二)、自主探索,感受新知(1)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學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它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現在我們如何把三角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面積求解呢?我將準備的平行四邊形模型按對角線剪開,得出兩個相同的三角形。
  • 小學數學《兩點間的距離》說課稿及教學教案設計模板
    小學數學《兩點間的距離》說課稿模板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 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
  • 《核酸的結構和功能》說課稿
    《核酸的結構和功能》說課稿一、說教材本節內容是蘇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核酸的結構和功能,本節主要包括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等內容。核酸是一切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它對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水的分解》說課稿
    《水的分解》說課稿: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說課對於有廣大考生來說並不陌生,它是向考官表達傳遞自己的課程理念和設計思路的一種方式。以下為中公講師為大家提供的說課稿範例《水的分解》,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指導。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水的分解》,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 《相交與垂直》~說課稿~小學數學
    《相交與垂直》說課稿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時開場白: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我是面試小學數學教師的4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相交與垂直》,下面,開始我的說課。這部分知識是學生今後學習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幾何形體的基礎,在「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1.
  • 面試考說課的說課稿
    2020山東教師招聘說課示範說課《背影》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號考生。那麼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說課稿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說課對於有廣大考生來說並不陌生,它是向考官表達傳遞自己的課程理念和設計思路的一種方式。以下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的講師為大家提供的說課稿範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指導。《酸和鹼的中和反應》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酸和鹼的中和反應》。
  • 《圓的認識》說課稿
    《圓的認識》說課稿一、說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 【說課稿】初中數學《角的平分線性質的證明》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角的平分線性質的證明》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證明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會利用角的平分線的性質進行證明與計算。五、教學反思《角的平分線性質的證明》說課稿∵BM是△ABC的角平分線,點P在BM上,∴PD=PE(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同理:PE=PF.∴PD=PF.∴點P在∠BAC的平分線上(在一個角的內部,且到角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ABC的三條角平分線相交於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