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21-02-12 一天一個成語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文:xiaobai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成語名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語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成語釋義】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近義詞】婦孺皆知 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反義詞】一無所知

 

【成語造句】

1.他說道,樓主作為包子男的同夥,發如此肉麻的主貼為包子男進行吹捧,其用意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張飛揚還說什麼自己是雄獅,而張雪是母獅子,這個不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嗎?張雪如果有選擇,根本不會選擇這個張飛揚做宿主。

3.南面精靈森林雖無大動作,但也是屯兵百萬駐紮關外,其心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只等待時機成熟便將發起狂濤駭浪的攻擊。

4.西蜀豪族極力扼制姜維北伐;江東士人扶植皇權內亂不休;淮南三叛,三馬同槽,曹髦奮筆疾書,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5.其中尤以寧安為首,在她四下打探之後,才發現原來正堯曾經就是河東隊的一員,如此一來,正堯給柳彥拿藥到現場去自然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司馬懿有個兒子叫司馬昭。魏國在魏文帝曹丕死後,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家父子手裡。司馬家在魏國呼風喚雨,甚至能左右皇位更替。

 

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輔助十三歲的皇帝曹髦(máo),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剷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於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軟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僕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此次行動卻被司馬昭知曉,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


歡迎轉發

贊分享,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往期精彩

一天一個成語3——完璧歸趙【戰國趙】

一天一個成語5——指鹿為馬【秦朝】

一天一個成語11——火燒赤壁【三國】

一天一個成語12——逐鹿中原【西漢】

一天一個成語17——運籌帷幄【西漢】劉邦的」攻心計「

一天一個成語18——臥薪嘗膽【春秋】

一天一個成語22——一敗塗地【秦】劉邦起家於沛縣,也是為什麼各種史書中常稱他為「沛公」

一天一個成語25——彈冠相慶 冠讀一聲,多為貶義,以後用成語可不敢亂用哦

一天一個成語26——傾國傾城【西漢】美人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才可描述其美貌

一天一個成語27——乘風破浪【南北朝】因為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而出名的成語,原來是有雄才大略的古人的一句豪言壯語

一天一個成語28——狼狽不堪【晉】平時只喜歡用狼狽,把成語的不堪二字都幾乎省略,狼狽不堪的境地程度更深些

一天一個成語29·各位親,我們是不是該修煉一下自己說話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歡的圓滑世故長袖善舞,在古代竟然還是一種美德

一天一個成語31·你喜歡一個人,這個人也喜歡你,可是面對你的靠近,ta卻會表現的忽冷忽熱、若即若離?

一天一個成語34·處世之手段?古時候讚頌的高尚品德,在如今竟然完全朝著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一天一個成語35·帥-聰明-又願居於人下-做一輩子忠臣,難得

☞文章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查看歷史消息,請戳閱讀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2.張飛揚還說什麼自己是雄獅,而張雪是母獅子,這個不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嗎?張雪如果有選擇,根本不會選擇這個張飛揚做宿主。3.南面精靈森林雖無大動作,但也是屯兵百萬駐紮關外,其心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只等待時機成熟便將發起狂濤駭浪的攻擊。4.西蜀豪族極力扼制姜維北伐;江東士人扶植皇權內亂不休;淮南三叛,三馬同槽,曹髦奮筆疾書,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歷史】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歷 為何不當皇帝?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歷 司馬昭為何不當皇帝?
  • 【每日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每日一句是: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的大意是:野心非常明顯,所有人都知道。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基本意思大家都知道,語境一般也不會用錯。但是,這句話從何而來?為什麼用司馬昭之心指代野心?關於這些,未必所有人都清楚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為什麼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來表示內心不良的想法很明顯?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之82為什麼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表示內心不良的想法很明顯?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廣為人知的成語,意思是司馬昭安的什麼心,連過路的人都知道,指人的陰謀或者野心顯露無遺。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路人真知司馬昭之心?謀權篡位是真心?
    人人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轉念一想,路人真知司馬昭之心嗎?想必,答案也是眾說紛紜。此話出自魏帝曹髦,曹髦在位之時,司馬昭權傾朝野,篡位之心人盡皆知。尤其是曹髦被殺死以後,更是讓司馬昭的篡位之心百口難辯。但話說回來,司馬昭之心,真是謀權篡位?實則不然。
  • 謀朝篡位逼不得已,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不該受人唾罵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中國爛大街的俗語,講的是三國時期的魏臣司馬昭,繼其父及其兄之後,繼續發展司馬家族勢力權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盡皆知。
  • 你知道字數最多的成語和字數最少的成語分別是幾個字嗎
    嶽飛死於「莫須有」罪名如果把四字成語看成成語的基本形式的話,那麼其他情況都是成語的特殊形式在特殊情況之中,包括三字成語和多字成語。其中三字成語、五字成語都與四字成語類似,都是由一個整體構成,三字成語如半瓶醋、耳邊風、護身符等;五字成語如無風不起浪、平地一聲雷、禮輕情意重等。而六字、七字成語多由一個整體構成,但也有一些由兩個部分構成。
  • 《資治通鑑 • 魏紀》司馬氏廢弒二帝
    司馬師,高平陵一役,為了幫助老爹,一夜間拉出3000死士,成為高平陵政變的主力軍,奪取司馬門武庫,協助司馬懿政變成功。然後和老爹兄弟司馬昭一起把自己當年的好友除了前大舅哥夏侯玄之外全部送上了西天。        司馬昭也不遜色於他老爹,後來幹了一件令全天下目瞪口呆的事,曹髦,居然死在了他的心腹賈充和一個愣頭青成濟的手上。
  • 司馬師和司馬昭關係怎樣,為什麼司馬師沒有傳位給自己兒子
    在他們的父親去世之後,有大哥司馬師掌握了大權,而在哥哥死後,司馬昭才獲取了權力,後來是司馬昭的兒子篡位,建立了晉朝。那麼他們司馬師和司馬昭關係怎麼樣呢?為什麼在司馬師死後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了他的弟弟。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看後:免死,百官不解,昭:倒過來讀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將司馬懿在曹魏政權的經歷比作打怪,那麼當他擊敗曹爽後,最後的大BOSS就是曹魏皇帝了,而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就把曹芳給廢了,另立13歲的曹髦為帝,司馬師相當於在司馬懿的等級上又提高了一個等級。
  • 一天一個成語:尸居餘氣
    文:xiaobai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尸居餘氣 【成語拼音】shī jū yú qì 【成語釋義】餘氣:最後一口氣。 【成語出處】《晉書·宣帝紀》:勝退告爽曰:「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復濟,令人愴然。」故爽等不復設備。解釋:李勝回去後告訴曹爽說:「司馬懿就快要死了,已經形神分離,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過了幾天,他又表示:「太傅(司馬懿)不可能再發揮任何作用了,令人傷感。」
  • 這些詞居然都是成語,看完懷疑自己語文白學了
    但另一方面,我們才意識到自己平時原來都是出口成章的人啊,每天不知不覺中就講出了那麼多成語,何必辛辛苦苦地學習語言文學呢?對了,辛辛苦苦其實也是成語。之所以這些常用詞都屬於成語範疇,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很多人理解錯了成語的概念。在一般印象裡,成語應當由4個字組成,是濃縮精煉後的中文。
  • 司馬造句和解釋_司馬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5、別再拿班做勢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6、司馬南再一次微笑起來。7、資治通監是司馬光花了十九年的時間才完成的鉅著。8、當時群臣不能將順其美,司馬光所以譏之。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司馬遷10、江州司馬叫不醒,叫得廬山分一觥。司馬有關的成語:1、馬工枚速(mǎ gōng méi sù):原指枚皋文章寫得多,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工。後用於稱讚各有長處。
  • 一天一個成語·包藏禍心.最害怕假老實,各種壞心眼,包藏禍心
    【成語出處】《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一天一個成語3——完璧歸趙【戰國趙】一天一個成語5——指鹿為馬【秦朝】一天一個成語11——火燒赤壁【三國】一天一個成語12——逐鹿中原【西漢】
  • 40個成語歷史典故,讓孩子讀懂半部中國歷史!
    小編說: 我們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就會接觸到很多成語,這些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快和小編一起來學習這些成語吧!問鼎中原 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9.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歷經22年,復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10.
  • 一天一個成語·兢兢業業.居然是路不拾遺的人
    獲贈大司馬,諡(shì)號「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yì)。《全晉文》錄有其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侃平定陳敏、杜弢(tāo)、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 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
  • 一天一個成語:過江之鯽
    >guò jiāng zhī jì【成語釋義】過江之鯽,漢語成語,意思是東晉王朝在江南建立後,北方士族紛紛來到江南,當時有人說「過江名士多於鯽」。———— 朱振國《穿過城市》2.如今有力奢華招搖過市之輩多如過江之鯽,甘于謙遜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卻幾不可聞,豈不可嘆?【成語典故】北方烽火連天,戰雲密布整個中原。晉琅琊王司馬睿在建鄴(今江蘇南京)的揚州都督府內,整日愁眉不展。
  • 一天一個成語:人給家足
    ,造作啊文:xiaobai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人給家足【成語拼音】rén jǐ jiā zú【成語釋義】給:富裕,充足。【成語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太史公自序》,要日強者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成語造句】1.「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2.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出現了「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的情形。
  • 曹操司馬懿一起創造了三個成語, 有一個你肯定聽說過
    其實我們在舔屏的同時也可以學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比如這二位曾創下傳播率極高的三個成語,小編今天不恥鄙陋,給大家普及一下。得隴望蜀。司馬懿給曹操當行軍主簿的時候(主簿主要負責起草命令,同時也能出謀劃策,相當於後來參謀長的角色,位卑權重,楊修也幹過這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