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既是歷史的積澱和升華,更是現實的記錄和刻畫,代表人類文明源遠流長的重要基因和密碼。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的加速、地理物貌的改變,老地名一旦湮滅就很難復活。
作為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重點項目的《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深圳市標準地名圖錄》系列叢書,經歷多年編纂和沉澱,於兩日前正式出版問世。
12月8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召開「深圳市地名圖錄典志新書發布會」,邀請編輯、出版和專家團隊、市民代表,共同見證《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深圳市標準地名圖錄》系列叢書正式出版發行,並分享新書亮點特色和幕後故事。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丁強出席發布會。
01。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實現轉化
發布會介紹,《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深圳市標準地名圖錄》系列叢書為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重點項目。2014年至2018年,全國開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要求各地「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編纂出版地名圖、錄、典、志等各類地名圖書,向社會提供準確權威的地名信息。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了地理、史志、地圖、民俗、交通、建築、旅遊、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地名工作者,從2018年至2020年12月初,按照「全國最美」的高標準精心編纂完成。並以這套三年磨一劍的精品叢書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地名典志圖書中,每一地名詞目都標註有獨一無二的「地名代碼」,為20位數字編號。這一代碼是該地名在國家地名信息庫中的代碼,典志圖書文本與資料庫連結,為智慧城市的地名系統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打下基礎。
200個地名720度全景航拍「上天入地」
據介紹,首本《深圳市地名志》於1987年1月出版。此次是深圳第二次整理、編輯、出版地名志類圖書,分上、下冊,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收錄總詞目203個,其中199個為現今使用中的標準地名,4 個為歷史地名;計110萬字,收錄地圖1幅,照片980餘幅,720度航拍全景連結194個。
1987年1月版深圳市地名志
新書收錄的地名由相關專家與機構在普查資料2萬餘個總詞目中,綜合考慮地名所承載的社會與文化意義採選得出。尤為一提,新書著重挖掘地名在「歷史文化」與「改革開放」兩個維度上的社會意義:
「改革開放」之後誕生的新地名是深圳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也正是深圳地名的獨特性所在;不同於公眾對深圳「新興城市」的印象,這座坐落在南海之濱的現代化都市實則歷史悠久。大量存留的歷史建築與口耳相傳的老地名,記錄了深圳現代化之前的地名密碼。
新書配圖由720度航拍全景(二維碼連結)、航拍照片、當代實景影像、歷史影像與標準地圖構成。全書收錄近200個地名的航拍全景影像,720度立體呈現了本書出版時,深圳市內各個代表性地名及其周邊的實體景觀,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直接觀看,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閱讀。航拍連結的加入,在全國各地的地名志圖書中應為首創。此外,近1000幅配圖來源於30餘位攝影師與海內外多個收藏機構,記錄了深圳地區從19世紀中後期至今各個時代的地名境況。
02。「1+10」:市、區地名志系列出版
在《深圳市地名志》出版的同期,深圳市各區的區級地名志已編寫過半,共10卷本,計劃於2021年出版。12卷本的圖書將構成完整的「深圳市地名志系列叢書」,收錄的總詞目超過1000條。
此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六區將於2021年出版的區地名詞典,與《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一起共7卷本,所組成的「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系列叢書」收錄地名總詞目將超過8000條。
這一系列作品的出版發行,對提高地名標準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務建設,促進地名文化研究、保護、宣傳、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深圳市地名志》的書籍設計也頗有巧思。書籍尺寸與1987年版地名志保持一致。外封設計古樸大氣,布面書脊,配手繪腰封,其上繪製了深圳各區地標。內頁的每個地名篇章,版式標準化,欄目一致、文字相異,以凸顯志書的規範性。深圳市區級地名志的外封為市地名志同風格的手繪地標,10卷本封面相連可構成連貫的長卷,鋪展深圳自西向東的美好景色。
03。地名圖錄為深圳首版地名專題圖冊
本次成果轉化工作還推出了《深圳市地名圖錄》。該書融合地名圖與地名錄,是地名成果轉化一次有益創新。
地名圖由序圖、各區分幅圖和標準地名索引組成,在序圖部份圖錄編繪了粵港澳大灣區、建置沿革、深圳地勢、深圳海島、深圳交通的專題地圖,在分幅圖圖組中首次以全覆蓋的方式編繪了深圳各區、功能區區劃圖,以更大的比例尺編繪各區分幅地圖承載更多的地名數據。地名圖錄根據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和版面圖幅承載量,收錄約2.3萬條地名。
本圖錄是反映深圳市地名現狀的一本大型專題地圖集,是匯集和展現了全市標準地名的大型資料性圖書,對推動深圳市規範使用標準地名積極意義。本圖錄為深圳市首次出版地名專題圖冊,適用於各類專業人員使用,對於促進城市地名公共服務有著重要的意義。
04。推廣本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發布會上,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榮譽會長、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第二屆副會長廖虹雷,著名出版人、《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專家編委南兆旭等,分享了系列新書出版的幕後故事,深情回顧了深圳這座城市的歷史傳承。
地名,既是歷史的積澱和升華,更是現實的記錄和刻畫,代表人類文明源遠流長重要的基因和密碼。深圳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和大鵬古城史,以及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更有人文內涵豐富、地域特徵鮮明,承載紛繁歷史的地名演化史。文化記憶化為一個個老地名,流傳、演變至今,歷久彌新,倍感厚重。而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經濟騰飛、百業興旺;從一座總人口僅30餘萬的邊陲小鎮奮發圖強,一躍成為南海之濱粵港澳大灣區的耀眼明珠。湧現的新山川、新地貌以及無數新設施、新建築、新通衢等,五彩繽紛、蔚為大觀——新地名成為深圳城市發展的閃亮名片。
2020年新版《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與《深圳市標準地名圖錄》遵從國家與省、市地名普查成果轉化規範,吸收1987年版《深圳市地名志》與先前地名文化建設成果的精髓,全面、準確、專業地從地理、類別與時間三個維度,立體化、全景式展現當代深圳地名特點,回溯地名歷史沿革。叢書著重突出深圳的區域特色,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地名文化特色,希望能在推廣深圳本土文化、普及地名知識、建設家園理念上具有積極作用,也能為地理學、歷史學、民俗學、語言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