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俗話說「勤不富也飽,懶不死也餓」。在國家現行的各類幫扶政策的加持下,通過自己辛勤勞作,解決溫飽理應不是難事。誠然,客觀上因病(殘)、因學,或是缺土地、缺技術等原因導致貧困的情況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但只要內心向陽,內生動力滿滿,再難啃的「硬骨頭」也能被攻克!興賓區遷江鎮高長村下六屯的黃有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黃有悅家中有6口人,上有80多的老母親,下有3個上學的孩子。由於缺土地缺技術,家裡還要供兩個孩子讀大學,一家人溫飽都成問題,更不要說致富奔小康。投親靠友得到一時幫助,但終究長貧難顧。正在黃有悅犯愁時,國家的扶貧政策來了。駐村工作隊員主動找到黃有悅,指導他填報了貧困戶申請書。經過精準識別,他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初見黃有悅,一身褪色的迷彩服,捲起的袖口透著幹練,黝黑的臉盤透著憨厚,一看就是典型的莊稼漢。「納為建檔立卡平困戶之後,日子好些了嗎?」記者問道。
「原想著只要把老大老二供出來,日子會慢慢好起來。誰知道2016年查出我得了腎炎。大半年的治療讓家裡欠了更多的錢,雖然病情穩定了,但仍舊不能幹體力活,生活更艱難啦!」黃有悅搖頭嘆息。他知道,國家雖給了幫扶政策,但要讓一家人衣食溫飽,自己也得努力!
「駐村隊員上家來幫我指定脫貧計劃,問我願不願出去工作,我說什麼工作都可以,但是不要離家太遠,因為老母親需要我照顧」。經由工作隊員和村委幹部的介紹,黃有悅到遷江糖廠做起了季節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平時別人建房,他去幫工,每天也有150元的收入;開學前,駐村隊員又為他發起捐助,加上國家的「雨露計劃」補助的10000元,兩個孩子的學費基本就夠了;他還承包了同村人家的6畝多田地,一畝作早稻,保障一家人吃飯,晚稻和其他收穫作為盈餘。除去成本,一年可以收入萬餘元。
2018年,國家相繼出臺了產業獎補等幫扶政策。黃有悅所在的下六村得到了糖料蔗「雙高」項目。他在駐村隊員幫助下,成功申領了貧困戶貼息貸款用於發展生產。除了在自家4畝多土地種上了糖料蔗,還承包了村民閒置的6畝多「雙高」地。一年下來,甘蔗收成70餘噸,刨去成本純賺兩萬多元。
在自家甘蔗砍運過程中,黃有悅發現甘蔗運輸是個賺錢的好機會。他主動找到村委幹部尋求幫助,希望能夠幫他聯繫學習駕駛技術。來年,他用積蓄購置輛二手貨車,靠著在田間地頭和糖廠之間跑運輸,一年純賺了四萬元。全年下來,各種收入累計超過七萬元,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一萬元。不僅償還了親戚的欠款,還提前嘗還了貼息貸款,於當年順利實現了脫貧。
「這兩年,兩個孩子大學畢業都參加了工作,我和他媽手頭寬裕多了,想吃什麼買什麼!」黃有悅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截止2020年11月,黃有悅家人均純收入超過了兩萬元。「生活好了,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感謝黨派來的工作隊!我們這一代人有福氣,搭上了脫貧攻堅這趟專列!」 生活在這個時代,確實是一種幸運!但轉念一想,老天總是眷顧勤奮的人,青睞有志的人。扶貧先扶志,培植脫貧的內生動力才是精準扶貧的精髓。
(莫海關/文;譚希耀/圖)
內容來源:興賓區遷江鎮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分隊
編 輯:範安民
審 核:黃良忻
歡迎投稿
lbfb001@163.com
原標題:《勤勞是擺脫生活貧困的秘鑰 ——興賓區遷江鎮高長村脫貧示範戶黃有悅典型事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