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她在生了孩子之後的三年中,再也沒有和老公同床過。
一開始是因為孩子小需要餵夜奶,朋友又不想影響老公休息,所以分床睡。後來孩子大了,倆個人對這方面也再提不起興趣了。老公有需求的時候,就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她再也沒有高潮過。
朋友性格本就含蓄,幾乎不會主動提出需求。再一個個漫長的黑夜過後,她開始意識到,她跟老公已經只是室友了。
很多人都說生孩子辛苦,卻少有人關注生完孩子之後產生的隱形問題。夫妻關係便是其中的一個,它既隱蔽又讓人難以啟齒。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很多人羞於尋找專業的解答,只能在網上偷偷查詢,最後往往是越查越焦慮。
韓國心理學家宋炯錫發現了人們這類問題,攜手十位韓國一線的心理精神科專家,將多年的臨床經驗,以人的一生成長為線索,整合成這本《家庭心理百科》,為每個家庭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專業意見,像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精神醫藥箱。
生完孩子之後,夫妻關係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也是這本書給出解答的問題之一。
剛結婚時,兩個人乾柴烈火,對彼此都很有新鮮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生活變的乏善可陳。這種現象在女人生了孩子以後變得更加嚴重。
一方面,孩子的出生讓曾經只屬於夫妻二人的時間和空間被無限壓榨, 對女人尤其如此。育兒是件苦不堪言又不可推卸的差事,人人都知道女人生孩子要經歷十級疼痛,但殊不知,孩子生下來後才是女人真正痛苦的開始。
胸部因為漲奶變成石頭一般又如同針扎一樣的痛苦,身體因為生孩子而尚未恢復的虛脫,頻繁夜奶沒有整覺可睡的絕望。這都還沒算上產後激素水平的驟變和抑鬱情緒的籠罩。
在育兒的辛苦之下,女人根本沒有體力和心情考慮夫妻生活。
再者,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種欲望的降低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對女性來說,想到孩子就在身邊,難免有些畏手畏腳,心裡會因此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玷汙了「媽媽」這個崇高身份。
還有一些受傳統思想影響較深的女性會覺得既然傳宗接代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夫妻生活也就不再必要了。
不只女性會在心理層面發生變化,男性也是如此。
正如女性會覺得夫妻生活是對「媽媽」這個身份是一種玷汙,男性也會在妻子成為母親後感受到不少心理上的變化。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聖母情結。男性多數具有將妻子視作母親的替身的傾向,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後,妻子的形象就更加與母親重合起來,因而潛意識裡會感到罪惡和退縮。
《家庭生活百科》中指出,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在孩子出生之後,夫妻雙方欲望降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可不必為此格外焦慮。妻子生產後,在一定時期,丈夫的體內激素水平也會隨之變化。體內睪酮分泌減少,催乳素的分泌增多,性慾會隨之降低。
明白這一點對夫妻二人都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很多女人,尤其是順產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因為順產導致盆底肌鬆弛,從而在夫妻生活方面感到自卑。
而書中給出了專業解答,順產媽媽不用再在這方面擔心了,因為這本來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是某一方的問題。
再者,如李笑來在他的一本書中所說,男女之間的快感是產於大腦、生於大腦,最後體驗於大腦的事情,而不是依賴於某一方的器官。
其次,對於夫妻生活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長相不是身材甚至不是當下的心情,而是一項常被人忽略的事情,那就是長期的陪伴。
孩子的出生給夫妻二人的小家庭帶來無限歡愉,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女人在育兒、修養身體、家務和尋找自我價值中掙扎,男人則要一邊看著老婆眼色一邊小心翼翼地平衡老婆和老媽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夫妻雙方往往忽略了對彼此的陪伴。
記得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開導如蘭如何處理婆媳問題時說過的一句話,她說「都說婆媳事,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夫婦事。」
這其實很明白地說了一個道理,養孩子的過程中的磕磕絆絆,看似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夫妻問題。夫妻生活便是其中一件。
育兒縱然辛苦,但育兒在夫妻關係面前應該是排在後面的,這也是育兒專家常說的夫妻關係應該高於親子關係。而很多人正是弄反了這個順序,尤其是很多女性在當了媽媽以後,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往往忽視了夫妻關係的維護。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的故事,為了照顧孩子而與老公分床睡,其實不是很好的方法。育兒本就應該是兩個人的事情,在這個時候把老公推出去其實是害了三個人。一個是自己,自己一個人辛苦帶娃。其次是孩子,父親的陪伴對孩子從小安全感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其實也是害了老公,男人不像女人,在孩子出生以後很快就能找到當媽的感覺,而男人需要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慢慢找到當爸爸的感覺,如果這個時候自己被妻子從育兒中推了出去,反而沒有機會體會當爸爸的幸福感。
孩子的出生不應該是夫妻離心的原因,反而應該是使夫妻感情升華的契機。像戰友一樣彼此扶持一起照顧孩子長大,經歷過這樣過程的夫妻感情會比沒有經歷過的更加深刻,也多了更多的牽絆。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真愛,願意把自己最寶貴、最不可替代的時間與對方一起渡過。
很多人沒有明白這一點,苦苦尋求拯救夫妻生活的良方,殊不知,長情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