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喜梅:從譚木匠的生意經裡你能看到,這家企業在產品創新、價值主張、品牌價值塑造上做得非常出色。
你能想像嗎,譚木匠賣木梳,可以每年賣出3個億。從一把小木梳起步,發展到上千家連鎖店,並成功赴港上市,譚木匠的故事是個商業傳奇。做生意,不一定要追趕潮流,老乾媽遠銷歐美,海天靠賣醬油做出千億市值,譚木匠27年只做梳子,都是「悶聲發財」的代表。
一把不起眼的梳子,也被做出大生意,這就是「譚木匠」。這家品牌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希望通過我們對譚木匠案例的剖析,能給中國發展中的企業一些參考和啟示。
從不打折的譚木匠
從創立到如今,譚木匠默默存在了27年了,這家企業年淨利潤維持在1億元以上。沒有貸款,沒有外債,被港股市場稱為「收息股」,躺在帳上的錢,也不過是買一些投資產品。從上市之初募集的1.16億港元,到現在,仍然沒有用完。
譚木匠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毛利率?譚木匠在定價策略上,十分注意品牌定位。一是高價,譚木匠的梳子,最便宜的18元,最貴的超過200元,這樣的產品毛利率是很高的,基本可以在65%左右。
第二是創始人公開說過,譚木匠從不打折。譚木匠之所以不打折,自然有其底氣,除了產品的質量,品牌影響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不難看出,創始人譚傳華最為看重的,不是資本運作,不是規模擴張,而是堅持做好產品,做成品牌。當然了,這一策略,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從「我善治木」到「我善治本」
「我善治木」這四個字,曾是譚木匠非常醒目的字眼,已成為譚木匠的品牌標誌。然而2015年開始,悄悄加了一橫,變成了「我善治本」。不得不佩服譚木匠對品牌的理解深度,做產品是一重境界,做文化又是另一重境界。哪一個更持久、更強大,答案不言而喻。
譚木匠的員工大部分是殘疾人,一家企業為社會保障了眾多的殘障人士就業,20多年來卻沒有人做任何的話題營銷,只因在譚木匠認為這群殘障員工和常人真沒區別。正如譚傳華說過,譚木匠真正的價值不是這把梳子,不是市值,而在於工廠裡那些做出世界上最好梳子的殘疾人員工。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只有找到賺錢之外的存在意義,方能走得更遠、更高。從某種角度而言,譚木匠為中國企業展現了一種可能:做一家企業,關乎價值觀與品行,也關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我善治木到我善治本,一橫之別,足以讓27年的譚木匠找到更廣闊的世界。
(文章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