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梳子賣出10億,只做梳子的譚木匠教你創業經驗!
頭條號無冕財經 2017-05-27 11:33:47
閱讀(31604)
謝頂的創始人將梳子生意做到了港交所,如今市值高達10億元、年銷售收入近3億元。 這個企業的名字叫做譚木匠,得名於其創始人,60歲的譚傳華。
有一個有趣的商業故事流傳甚廣——兩個業務員到非洲賣鞋,一個認為土著不穿鞋、徒勞而返,另一個卻認為自己發現了潛在市場而大有所為。這個故事為人們講述了一個經典的營銷案例,但可惜卻是虛擬的。
現實中也存在這類案例:謝頂的創始人將梳子生意做到了港交所,如今市值高達10億元、年銷售收入近3億元。
這個企業的名字叫做譚木匠(00837.HK),得名於其創始人,時年60歲的譚傳華。
2017年4月26日,譚木匠發布2016年度報告,宣告其2016年度收益2.63億元,其中毛利潤1.73億元、毛利率高達65.7%,淨利潤1.14億元、淨利率高達43.3%。保持高利率的同時,2015年及2016年,譚木匠的資產負債比例連續兩個年度保持較低水平,銀行借款全無。截至2016年末,譚傳華夫婦共持有佔譚木匠總股本67.88%的股票,價值約7億港元。
從18歲失去右手、一度輕生,到努力學習、成為地方民辦教師,再到下海創業、登陸港市、身價數億,譚傳華度過了充滿傳奇與勵志色彩的42年。
(一)18歲失右手,「盲流」生活如何度過?
譚傳華1957年生於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農村,出生不久即被八字先生算出命薄命輕,「只有叄兩六錢的命」。
很快,一場經歷,似乎就要印證算命先生的看法。
1975年譚傳華跟著哥哥下河捉魚,和所有18歲的年輕人一樣,用手捉魚的速度顯然沒法滿足預期。他自製雷管炸魚時炸傷自己,永遠失去了右手。
譚傳華喪失了農業勞動能力,在農村被視為無用之人,這讓他十分沮喪。好在,母親不時的安慰和鼓勵給了他好好活著的理由——「不怕,眼睛還在,就能活」。
譚傳華開始練習用左手照顧生活和寫字畫畫,趕上右手後又繼續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當地一名民辦教師。憑藉優異的教學成績,他很快成為全縣有名的教師尖子。
譚傳華在自傳中回憶自己的這段經歷,他認為即便自己的努力有了成績,也並沒有贏得校長和同事們的尊重,更未能換回相戀女友的父母的青睞。
在1980年的春天,譚傳華告別父母兄弟,開始為自己成為詩人和畫家的夢想過起流浪生活:遊歷各地、睡街頭、餓肚子,賣畫為生。到達峨眉山腳時,極度窘迫的生活甚至讓他想要在山上擇一個角落結束自己的生命。
好在,突如其來的大雪封山擋住了去路,譚傳華於是回鄉、結婚、生子——上帝似乎不希望年輕的生命輕易凋零,但也沒輕易給平凡人不平凡的機會。
直到1984年,譚傳華下海經商,賣紅薯、賣魔芋塊兒、賣中藥材、賣花……近十年的經商,幫他在城裡置下了房產,更幫他歷練出了對商機的把控能力。
木匠是譚家祖傳的「老本行」,譚傳華在經商的過程中曾做過木雕生意,但因為「閉門造車」,在技藝和價格上都無法形成競爭力,賠光了多年的積蓄。
不過也正是在深圳參展期間,譚傳華通過走訪商場發現了梳子這個「巨大的縫隙市場」。
(二)一把梳子怎麼賣出10億?
1992年,譚傳華攜自己工廠生產的木雕赴深圳展覽。由於上述原因的緣故,他賠光了6萬元錢的全部積蓄。
但此行,並非一無所獲。
在深參展間隙,譚傳華到錦繡中華閒逛,無意間從商城售貨員那裡詢問到幾千種產品中最暢銷的是木頭梳子。經商多年所獲的敏銳直覺告提醒了他:梳子這個產品的市場雖然不太大,但商機往往存在於市場縫隙。
實際在商業發展的歷史中,深耕單一真空的小規模市場進而發展成為大而多元的企業,這樣的商業案例的數量也不在少數——譚傳華就從小小的梳子出發,創造了一家價值10億港元的上市企業。
回到當時,譚傳華發現了梳子的市場真空,但他當時並不知道梳子如何生產,只好去請教老一輩的梳子匠,學著用鋸子鋸、用鉋子鉋。但顯然,傳統工藝製作梳子的效率難以滿足現代商業發展的需要,一如18歲時自己不滿足抓魚效率時的作為,譚傳華開始研發設備、改造傳統工藝。
一番努力之後,機器生產的第一把梳子終於造出,並以2元的價格成功出售。時至今日,第一把梳子賺來的2元錢仍被譚傳華妥善珍藏。
起初,譚傳華的資金、生產能力都相對有限,生產出來的「先生」和「小姐」牌梳子的品牌辨識度和市場佔有率也都不高。
譚傳華在自傳中回憶,1994年前後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遲遲解決不掉,直到「有一個家鄉的農行營業所主任,他借了我29萬,而且我是憑一個白條貸的款。」憑這29萬元他開始創業,建工廠、註冊「譚木匠」商標,並在1996年開始將產品推向全國。
可就在一年後的1997年,資金不足的問題再次束住了譚木匠的發展——在全國市場已經小有名氣的譚木匠需要資本助力進一步發展,但卻因為沒有固定資產做抵押,貸款申請屢屢被銀行拒絕。
地方銀行都不相信梳子生意能做大,固執己見的譚傳華被「逼」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決定要登報發廣告招一家銀行來為自己提供資金。第二天,1997年8月19日《成都商報》刊發譚木匠招聘銀行的廣告。
這則在當時看來異常顯得另類的廣告,引起了國內外媒體和公眾的關注,日本《讀賣新聞》、美國《財富》等媒體的報導,使之成為一時之轟動事件的同時,也給譚木匠帶來了建設銀行的100萬元貸款。
民營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資金難題,在譚傳華的這條廣告面前得到了輕鬆解決。
(三)「百年老店」面臨哪些問題?
2009年,譚木匠在全國300多個城市建立了853家加盟店,並在上半年實現6521萬元營業收入。
12月30日,譚木匠赴港交所上市,發行首日即收漲52.3%,成為當年港股首日漲幅第三。由於認購較公開發售的超額達338.5倍,譚木匠啟動了回撥機制,公開發售部分的總股數將增至3125萬股,佔發售總數的50%。
因為題材獨特和機構追捧,譚木匠市值暴漲、一手難求。譚傳華夫婦的身價,由此暴漲2億多港元。
上市儀式後,譚傳華曾公開表示,譚木匠計劃每年開200間分店且未來將會開拓海外市場。
至今,譚木匠的公司官網上仍掛著一篇新聞報導,裡面寫道——譚木匠董事長譚傳華不止一次表達過一個觀點:譚木匠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所以我們一直努力地與浮躁對抗。
在譚木匠的二十餘年發展過程中,譚傳華嘗試做過多元化轉型,早在1998年就以250萬元投資拍攝方言電視劇《爬坡上坎》。但最後,這項投資卻以虧損100萬元告終。
這之後譚傳華開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與浮躁對抗、做「百年老店」成了他嘴邊常談。
另外根據2016年度報告,譚木匠的海外市場拓展表現不給力,還未找到發展的最適合通道。在其視為為走向海外起點的香港市場,由於房租及員工成本高、公司在推廣方面太為謹慎,導致香港及海外市場一直沒有新的進展。2016年度,譚木匠關掉2家人氣較低的店鋪,在港僅保留3家直營店。
2014年初,譚木匠宣布其總部將由重慶前往江蘇句容並在7月搬遷完畢。此次搬遷使譚木匠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員工,其中研發團隊幾乎全軍覆沒。
就這一事件,媒體的解讀頗多。而譚傳華本人認為,儘管公司每年的經營數據的增長率仍然處於高位,但「官僚化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脫離市場」。而句容位於長江三角洲,擁有得天獨厚的物流和信息流通優勢,搬遷前譚木匠的電商部門已經在此地運營兩年。
此次搬遷一舉多得,可以說是既可以打破舊局面,又能夠幫助迎接新商業。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出生的譚傳華之子譚棣夫,2007年起從譚木匠公司的基層做起,至2010年已經名列該公司執行董事一席。如今,32歲的譚棣夫與60歲的譚傳華、69歲的耿長生共同被譽為譚木匠的「三駕馬車」。
整個2016年度,譚木匠的加盟店數量在減少,全年關閉的加盟店數量達到95家;2016年度1-11月,加盟店的銷售增長率持續下跌,僅在12月實現了1.2%的銷售增長。
另一方面,2016年度譚木匠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銷售額超過7000萬元,佔總銷售收入比超四分之一,平臺電商轉型效果初現。
實體店商業的衰落、平臺電商轉型早已不是新鮮事兒。譚木匠要做百年老店,眼前面臨的首要問題也許不是轉型做電商平臺,而是自建渠道、打造企業IP等一系列新商業環境中的市場行為。
而這些,也許要靠更為年輕的馬車——譚棣夫來拉動了。
作者:無冕財經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