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田野很遠,父母子女很近——被上大學16年還適合上大學嗎?

2020-08-27 三水三心

山東冠縣的農家女陳春秀,16年前被人冒名頂替上大學,由於關涉到教育公平,關係到貧寒人家子弟的人生逆轉,自從被曝光後,引發了大量的關注。


在懲罰頂替者、造假者、審核把關不嚴者等等的呼聲中,有一個呼聲,最值得關注,那就是陳春秀的大學夢。

山東理工大學當初以「沒有先例」為由,委婉拒絕了陳春秀的要求,但在全網大量的聲援之後,6月22日山東理工大學表示「將積極協調,努力幫助其實現願望」(見下圖)。

一直想要的,突然可以滿足了,喜悅之餘卻有很多擔心。

36歲的陳春秀,上有抱病的父母雙親、下有嗷嗷待哺的一雙幼兒,幹過流水線工人、餐廳服務員、目前在幼兒園教書的陳春秀,真的適合背著書包重回大學校園嗎?

去,還是不去,是一個難題!
陳春秀及家人,非常糾結!
而眾多的網友,也吵得一塌糊塗!

反對的網友認為:

我認為沒有必要再去上學了,耽誤的不可能再找回,解決的辦法,可以讓頂替者給予一定的補償!

大學畢業又如何呢?很多單位用人是有年齡限制的,何況陳春秀大學畢業已40歲。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安排是申請學校補償。

我講不必上大學了,大學畢業四十歲了,廠裡打工都不要了,單位更進不了,現在大學生大把的都找不到好工作,最好的替你的人賠點錢了事,

贊同的網友認為:

完全有必要上大學這是人生的榮耀!

上完回家種田也爽,萬事俺願意!

還是上學的好,就是不知道,以後家庭會不會有變故。一個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又有教學的經驗,換份好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

其實,上大學,有上大學的理由,畢竟,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夢想。而圓夢,是每個人至死不渝的追求!
但詩和田野很遠,父母和子女很近

陳春秀上大學,至少會面臨三個大問題:

一是家庭的困難

家庭的牽絆、生活的無奈,柴米油鹽醬醋茶,卻時時環繞著芸芸眾生:
你圓夢去了,年老多病的父母,誰來照顧?
你圓夢去了,嗷嗷待哺的孩子,誰來撫養?
你圓夢去了,家庭的日常生活,誰來打理?
你圓夢去了,丟了那麼多年的書本,你真的能重新拾起來?

二是學業的困難

從年齡的角度,36歲,已經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階段,可以肯定地說,接受專業知識,對陳春秀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困難——其他同學幾分鐘能夠記住的,她可能會花許多倍的時間!

從知識的角度,16年,當過流水線工人和餐廳服務員的陳春秀,還記得多少當年學過的知識?這10多年,她寫過多少的字?會讀書嗎?會做筆記嗎?能抓住重點嗎?

這些,可能都是一個未知數!

三是交往的困難

大學屬於集體生活,一個寢室裡,同齡人成天嘰嘰喳喳,你一個36歲的農村婦女,又如何與一批18、19歲的孩子們一起交流?

人是群體動物,沒有交流,孤單將是一張無形的網,將人逼迫的踹不過起來!

四是從就業的困難

在2000年左右,一個專科生,還算是不錯的!可是,如今,一個專科生算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本科多如狗,研究生遍街走」。花3年時間,拿一個大學專科文憑,又能怎麼樣?難道,能夠找到頂替者那樣的固定的、收入穩定的、相對體面的工作?

甚至,可能連現在的工作,都不如!

再說了,就是去讀一個大學——在一個本科生遍地走的時代,你一個專科生,又能怎麼樣呢?
不得不說,大眾的擔憂,不無道理!

而站在整個社會管理的角度,這一次的陳春秀可以圓夢,下一次發現的張春秀、李春秀、王春秀,又該怎麼辦?

不得不說,這種決定,完全可能引發蝴蝶效應!

但不管是自身的家庭也好,學習也好,還是將來的就業和工作也好,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點是:去上大學,是她的權利,而這個權利,被剝奪了16年!

整整16年,翻轉的生活,無法挽回的青春,那是一種怎樣的痛苦啊!

不去上大學,是她的自由,雖然這個自由,有太多的無奈、遺憾甚至傷痛!

作為教育人,筆者最希望的是,陳春秀能夠振作起來,青春還沒有收場,未來的路,還很長!
作為一個社會人,筆者最希望的是,需要建立一種機制,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各位朋友,你們認為陳春秀該不該上大學呢?

歡迎評論,給農家女陳春秀一些善意的建議!

相關焦點

  • 已成年子女上大學,父母必須承擔子女上大學的費用嗎?
    楊女士諮詢:我與前夫因感情破裂離婚,共生育兩個子女,離婚判決上兒子判給前夫,女兒判給我,但實際上兩個孩子均隨我前夫生活,我一次性付給他撫養女孩的年生活費14400元。女兒今年21歲,前幾天找到我,稱其現就讀某大學,沒有生活來源,父親因工資低,無法支持其讀書。為此,請求我給付生活費30000元,我已付給女兒10000多元的生活費和教育費,對其已盡到撫養義務。
  • 上大學父母不該給子女生活費嗎?
    所以這些孩子能考上大學,真的純粹靠自己,反過來,考上大學以後,父母也真的幫不上忙。美國大學也有一個特點,學費高,高得嚇人,而且學校越好,學費越高。學費高到什麼程度,就是中產階級的家庭,要讓孩子上一個好大學,從出生就要開始儲備教育基金,倒時候還未必夠。
  • 父母拼了命供子女上大學,子女工資三千,值嗎?3位子女說了實話
    我是農村人,農村的父母培養一個孩子上大學,非常不容易。我上小學時,還沒有義務教育,家裡靠賣糧,賣水果,賣油炸串串掙點錢,供我們兄弟姐妹念書。有一次,我的學費拖欠了好久,老師氣不過,直接把我「趕」回了家,說先繳清學費,再回去上課。
  • 上不上是她的權利,去不去是她的自由——農家女上大學引發爭議
    但有一樣沒有變,16年過去了,她心中的夢,依然熾熱!於是,她表達了上大學的願望!事實上,16年過去了,這種錄取和被錄取類似於一種合約的法律關係,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只不過,由於有人刻意篡改,再加上學校審核的疏忽,沒有能夠將該上的大學的人招進校園,而招了另外一個人!在邏輯上,類似於借債之後,把錢還給了另外一個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該將錢還給借債給你的人!
  • 美國長春藤大學適合您的子女嗎?
    所謂長春藤聯盟大學,一共只有八所,全球聞名頂尖的只不過只有所謂的「老三大」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這三所大學每年招生不過數千名,但他們卻成為每年大學招生的焦點,似乎他們代表著美國的大學教育的主流和教育發展方向,上這些名校,尤其是上了「老三大」,則是成功的標誌。對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或是渴望成功的學子們,知道為什麼美國會有長春藤大學現象,一定會有極大的啟發。
  • 天南地北 十二星座適合到哪個地方上大學
    對於剛剛結束了高考的學生們來說,到哪裡去上大學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有的孩子們想要去距離家鄉遠一點的地方,他們想要看看那裡與自己的家鄉有何不同。有的孩子們想要在自己的城市上大學,想要守護在爸爸媽媽的身邊。天南地北,十二星座適合到那個地方上大學呢?
  • 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你頂替的不只是16年學歷,還偷了別人的人生
    文/漫菲日前,16年前高考「落榜」的農家女陳秋媛(化名),為了圓大學夢,打算報考成人大學,卻揪出塵封了16年的「頂替上大學」事件。這不禁讓人大吃一驚,原來,早在16年前,陳素媛就已經被人冒名頂替上了大學,並在2007年從山東理工大學順利畢業。
  • 孩子上大學,美國家長會不會為子女交學費?
    而像高考以691分考入清華的趙桂寧同學一樣,暑假裡去建築工地打工,以此賺取就讀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減輕家裡長輩的負擔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天之驕子還是要依靠父母支付大學四年的開支的。中國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即便是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 孩子上大學,父母如何「空巢」不「空心」?
    與幼兒期的「分離焦慮」類似,對不少大學新生的家長來說,上大學的孩子離家在外求學,也算得上是與家庭的又一次「分離」,只不過,這一次焦慮的人換成了家長。看著子女背起行囊遠去,家長的心情好像坐上「過山車」,一時難以適應。
  • 美國大學學費太貴 越來越多父母希望子女自己負擔
    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30日消息,美國學生貸款提供商Discover Student Loans近日公布的一項對子女即將上大學的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38%的父母期待子女自己支付大部分學費,較2018年的調查結果上升7個百分點。
  • 我們出去上大學,並不只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
    卻被家鄉的親人釘在了「成功學」的恥辱柱上——「我們去讀書、去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好像我回家回錯了,好像我讀大學變成了笑話,總之,他們就是覺得:「你念了一回大學,最後還不是回到這裡了,還不是和我們這些沒念過大學,甚至沒念過高中的人在一個地方。」回來的這些日子,聽到最多的就是「念書一點用都沒有!」我心裡知道這句話根本就是錯誤的,可是卻無力辯駁。我很困惑,難道,我們去讀書,去上大學,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我在想,如果我的家就在西安、在北京或者上海,還會不會有人這麼說?
  • 每日好詩|詩人格命草:春天還很遠
    春天還很遠文|格命草.冬的羽毛日漸豐滿和站著的鳥攀談誰的羽衣更暖這談話——像稚童與老者的對白.春在遠處注視仿佛看透冬的心思和一隻鳥相比冬的巨手顯得冷酷厚重捏著溫度的變調夾翻唱春的序曲.可春天還很遠太陽的腳已被雪染白讀睡會員詩人格命草,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大學修讀新聞傳媒專業,文學學士學位。詩歌以感情真摯,風格隨性見長,擅於從生活中捕捉情感,感悟人生,注重內在情感的表達,注重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把寫一輩子詩歌作為人生理想之一。
  • 西南交通大學:一堂「田野上的思政課」
    12月5-6日,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把課堂搬到田野上,帶領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外合作辦學利茲學院教改實驗班學生赴西南交大定點幫扶的峨邊彝族自治縣五渡鎮雙鳳村開展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田野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
  • 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16年後變36歲農村婦女再圓大學夢現實嗎?
    看到的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16年前山東農家女孩被別人頂替上大學,16年過去了,她曾經報考的大學如今發布聲明,會配合她完成大學夢!於是她就被迫開始了打工生涯,接下來的16年,她因為沒有上大學,只能做流水線和餐廳服務員等底層工作,飽嘗了學歷低的心酸痛苦。
  • 即將上大學的準新生,開學應該讓自己的父母送自己嗎?
    最近,錄取結果陸續出來了,我看很多考生也在疑問,即將上大學,是自己獨立的去上學呢?還是讓自己的父母和你一起去呢?就我的觀點來看,準大大學生應該主動邀請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一起去上大學。因此,你應該和你父母一起去感受這一份喜悅,讓他們見證一下你辛苦十幾年考上的院校,也讓他們看到培養你十幾年獲得的階段性成果。
  • 上「雲端」下田野 山東科技大學學生暑期送法下鄉
    魯網8月19日訊(記者 孫曉文 通訊員 任波 任永合 )送法下鄉近民心,揚法田野零距離。買早餐,騎共享單車,上班打卡……生活中的簡單小事也蘊含著許多民法知識。近日,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的特殊暑假,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大學生的三下鄉活動有點不一樣,他們組建的「萌芽」《民法典》宣講團隊「上網」「下鄉」,向人們傳遞了生活中民法知識。
  • 16年前,帶著妹妹上大學,感動中國的洪戰輝,如今過得怎樣了?
    西吧初除折腰尉,南陔常詠採蘭詩。姓名已入飛龍榜,書信新傳喜鵲知。何日家庭供一笑,綠衣便是者萊衣。——黃庭堅《送鄧慎思歸長沙覲省》」人們常說世界上最不能割捨的就是親情,這種情感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有的。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合格的、偉大的,為人父母的人前提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雖然沒辦法從道德上要求他們一定要給與子女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但是無論是那一種文化至少需要盡到父母最基本的撫養責任。如果父母輕易的拋棄孩子、拋棄家庭那麼只會造就一個又一個的悲劇和悽慘人生。
  • 對於在上大學的子女,父母是否還有撫養的義務?
    ,在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十一條規定,「撫養費」包括子女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 子女撫育費的數額,夫妻雙方可以協商來確定,如果協商不成,可以通過訴訟手段來解決,法院一般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等來確定的。
  • 為何填報高考志願時,父母不讓女兒填外省的大學?這些原因很現實
    為何很多父母不願女兒去外省讀大學?僅僅是擔心孩子嫁到外省嗎?當下各個省份正在填報高考志願,很多考生在省內和省外的大學之間糾結。那麼,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省內的學校和省外的學校,如何選擇才好呢?為何很多父母不願子女去外省讀大學?僅僅是因為外省離家太遠嗎?還是說,擔心自己的孩子嫁到外省呢?
  • 陳濤:在希望的田野上起航
    大學畢業的他,放棄大城市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家鄉發展養殖業。面對親人的不理解、創業的艱辛,他始終堅守初心,默默奮鬥,他堅信, 家鄉這片希望的田野大有作為。順河鎮陳濤的創業故事耐人尋味。由於自己和弟弟相繼考入大學,陳濤的家庭因學致貧,2015年被評為貧困戶。2018年,已經在外工作四年的陳濤決定利用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家創業,發展養殖。那一年,他才26歲。年輕的陳濤在老人小孩居多的村子裡顯得有些突兀,父母、親友都反對他回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