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面
吃吃看巷
核心提示
作為世界美食之都,揚州美食吸引著八方遊客前來品嘗。在自我推介時,店家會很自信地說上一句:「好不好吃,吃吃看!」在揚州眾多橫豎曲折的巷子中,也有這麼一條小巷,以「吃吃看」命名——吃吃看巷,原本古老靜謐的小巷也增添了一份「民以食為天」的味道。
好不好吃你吃吃看
巷因一家「餃麵店」得名
昨日上午,天空下起傾盆大雨,記者從安樂街坊小區穿過,走進吃吃看巷,巷道長200餘米、寬3米多,呈現「L」字形南北走向。漫步巷內,亂石小路、小瓦蓋頂、風火牆、磨磚門樓,在雨天的映襯下,一股揚州市井氣息油然而生。
社區工作人員說,巷子雖小,人來車往,甚是熱鬧,曾經就有「前安樂(巷)、後瓊花(巷)、紫氣東來(巷)、吃吃看(巷)」的說法,把吃吃看巷在周邊幾條小巷中的地理位置描繪得清清楚楚。
吃吃看巷名從何來?記者先後敲開多戶居民家門,多數人並不了解。家住吃吃看巷16號的70歲老人王大喜,祖上三代居住於此,他曾聽聞上輩提及巷名的由來。王老說,很早以前,巷口有一家飯店,老闆為招攬生意,見人就說:「好不好吃,你吃吃看」,久而久之,飯店生意火了,巷子也因此得名。
王老所說是否有依據?劉孝若編著的《揚州街巷實錄》中記載:光緒年間,外地逃荒來揚的陳姓夫婦,舉目無親,生活無著落,便在巷口租了兩間房屋,開了一家餃麵店,起初由於店面小,很少有人光顧。店主就在門前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上「吃吃看,吃得不好把鍋摜」,好奇的路人就進門「吃吃看」,豈料,由於店主用料考究,味道確實好,生意逐漸興隆。後來,這家餃麵店便被人稱為「吃吃看餃麵店」,巷子便稱為吃吃看巷。
傳說乾隆下江南 也曾來巷子裡吃過餃面?
吃吃看巷看似普通小巷,卻還有一段與「乾隆下江南」相關的傳說故事。
在王金祥編著的《揚州老城》中記載: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揚州,一行四人從東關城門進城,一路走來,口乾舌燥,甚是疲憊,遠遠看見一個小麵店,就直奔而來,只見小店雖說粗桌笨杌,倒是清清爽爽。店家見來了客人,趕忙迎上前去,四人坐定,四杯大麥茶沁人心脾。「客官請用什麼?」「您有什麼?」「單面、餛飩、餃面、饅頭、包子。」「什麼最好吃?」「小店的餃面很是不錯,客官,不妨嘗一嘗。」三人一齊朝乾隆皇帝看去,「吃吃看!」乾隆皇帝應道。
不一會,四碗餃面端來,一股麻油香味撲鼻而來,四人食慾大振,吃得滿頭大汗。乾隆皇帝放下面碗,說了一聲:「好!賞!」店家一聽納悶了,吃麵付錢,天經地義,怎麼說一個「賞」字?正在納悶,一顆銀錠飛到店家手中,沉甸甸的,足足夠買40碗餃面價錢。「哎!找錢!」店家喊道。可是抬頭一看,四人已閃出門外。
過了幾日,店家才聽說來吃麵的原來是乾隆皇帝,店家忙請人寫字制匾,店名就叫「吃吃看餃麵店」。一時間,小店名聲大震,生意興隆。因餃麵店設在巷頭,故巷子就叫吃吃看巷。
史公後人曾居此巷
參與保護平山堂古蹟行動
記者探訪過程中,很多居民只知隔壁的安樂巷有朱自清故居,卻不知吃吃看巷也曾居住過一位「名人」。「史公後人,史鑑就曾住在吃吃看巷。」對揚州老巷頗有研究的市民張先生說,史鑑是民族英雄史可法十一世孫,是晚清揚州畫壇「揚州十小」之一史小硯的曾孫。
除了畫家,史鑑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對保護平山堂古蹟文物作出過貢獻。從1948年春2月起,國民黨開始在平山堂駐軍。隨著國民黨軍隊在蘇中節節敗退,調防駐守平山堂的國民黨部隊的軍紀惡劣,常隨便打罵僧人,肆意毀壞寺內物件。揚州地下組織奉命保護平山堂的古蹟文物,經研究決定由史鑑設法開展工作。史鑑當時公開身份是私立揚中教師,他幾次偕同本校教師陸勤、陳瑞亭來平山堂,表面是遊玩,實際是關注有關情況。結識平山堂僧人流平,發現他雖削髮為僧,卻關心國家大事,敢作敢為。經地下組織決定,史鑑加強與流平聯繫,並共同研究保護的具體措施。最後,流平與其他僧人一起保護了《平山堂圖志》木刻板、保存了廳堂楹聯、秘藏紀念石碑等。
1950年9月6日,揚州市公安局原局長胡漢離開揚州時,史鑑與其他21名地下工作者在瘦西湖攝影留念,這也是我市首次發現的地下工作者合影。
通訊員 姚曄 徐穎 記者 陳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