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打交道,媽媽能不吼不叫?多數媽媽都表示,真的做不到。可是,這些媽媽心裡也明白,越是朝孩子吼叫,越難讓孩子體會到媽媽的愛,倆人的關係越僵持。
場景一:媽媽下班一進門,看見孩子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著書本寫作業。媽媽很生氣,本想耐著性子講道理,可卻沒忍住,朝著孩子就大吼起來:「喲,我的乖兒子,越來越會玩了,怎麼還學會一心二用了呢?三個數,趕緊關掉電視機,不然罰你寫到後半夜。」
分析:在這個場景中,媽媽用威脅的口吻,冷嘲熱諷的吼孩子,明顯是在對孩子進行暴力溝通。
場景二:媽媽才下班,孩子圍了過來,笑臉相迎求著媽媽要抱抱。媽媽有點疲憊,沒搭理孩子,一個人換好了鞋子,就趴到沙發上休息了。這時候,孩子再次圍過來,給媽媽倒了一杯水,還遞給媽媽香蕉吃。媽媽看了看孩子,只是笑了笑,告訴孩子:「好了寶貝,媽媽要歇一會兒,你安靜點。」
分析:對於孩子表達的愛意,媽媽視而不見。對於孩子想讓媽媽喝水、吃香蕉的訴求,媽媽全部進行冷處理。此種暴力溝通模式,會讓孩子感覺很受傷,會有種被媽媽輕視的錯覺。
面對以上的場景,只要媽媽換種方式跟孩子溝通,能夠尊重孩子提出的需求,真正的允許孩子表達自我。同時,媽媽也能夠向孩子,溫柔地提出自己的請求。那麼也許,媽媽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就會順暢許多,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的和諧了。
我們把這種平等又有效的溝通方式,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應用到親子領域
第一要素:媽媽用自身和孩子兩者的觀察視角,客觀說出觀察到的事實。
第二要素:說出自己和對方的心理感受。
第三要素:各自提出需要。
第四要素:說出雙方的具體請求。
我們推薦媽媽,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跟孩子平等地交流,維護好親子關係。最終,達到親子和諧,養育出乖孩子的目的。
還是上述的兩個案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媽媽可以這樣做:
場景一:媽媽下班一進門,看見孩子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著書本寫作業。這時候,媽媽很生氣。但是,媽媽可以耐著性子控制住情緒,然後對孩子這樣講:
媽媽知道你想看動畫片,也想寫作業(客觀描述事實)。媽媽為你還有一定的自律性,知道自己主動寫作業,感覺很開心(表達媽媽的感受)。但同時,媽媽看見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媽媽又很憂慮,擔心你兩樣事情都做不好(描述事實,並且表達媽媽的感受)。所以,媽媽希望你能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提出媽媽的請求)。如果你能做到,就是對媽媽規矩的遵守,媽媽會很感動你的懂事和孝順。
場景二:媽媽下班,孩子圍了過來求抱抱。此時,媽媽可以對孩子講:媽媽工作了一天,有點疲憊(描述客觀事實)。但是,媽媽愛你,願意擁抱你(表達媽媽的感受)。
然後,當孩子給媽媽倒水,遞給媽媽吃香蕉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講:你給媽媽倒水,還給媽媽吃香蕉,這是很懂事的行為(描述客觀事實)。媽媽看見你這麼乖巧,媽媽很欣慰(表達媽媽的感受)。媽媽累了,先不吃,寶寶先自己玩一會兒,媽媽睡一覺再陪你(提出媽媽的請求)。
其實,說話是門藝術,優秀的好媽媽,早就把非暴力溝通模式,應用到育兒教育中了。媽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會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著重解決問題,而不是靠著吵鬧吼叫來命令孩子。這樣的好媽媽,養育出的孩子更乖巧,情商更高。您都get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