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媽媽不吼不叫,這樣養出乖孩子

2020-09-16 上海樂天心理諮詢


跟孩子打交道,媽媽能不吼不叫?多數媽媽都表示,真的做不到。可是,這些媽媽心裡也明白,越是朝孩子吼叫,越難讓孩子體會到媽媽的愛,倆人的關係越僵持。

場景一:媽媽下班一進門,看見孩子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著書本寫作業。媽媽很生氣,本想耐著性子講道理,可卻沒忍住,朝著孩子就大吼起來:「喲,我的乖兒子,越來越會玩了,怎麼還學會一心二用了呢?三個數,趕緊關掉電視機,不然罰你寫到後半夜。」

分析:在這個場景中,媽媽用威脅的口吻,冷嘲熱諷的吼孩子,明顯是在對孩子進行暴力溝通。

場景二:媽媽才下班,孩子圍了過來,笑臉相迎求著媽媽要抱抱。媽媽有點疲憊,沒搭理孩子,一個人換好了鞋子,就趴到沙發上休息了。這時候,孩子再次圍過來,給媽媽倒了一杯水,還遞給媽媽香蕉吃。媽媽看了看孩子,只是笑了笑,告訴孩子:「好了寶貝,媽媽要歇一會兒,你安靜點。」

分析:對於孩子表達的愛意,媽媽視而不見。對於孩子想讓媽媽喝水、吃香蕉的訴求,媽媽全部進行冷處理。此種暴力溝通模式,會讓孩子感覺很受傷,會有種被媽媽輕視的錯覺。

面對以上的場景,只要媽媽換種方式跟孩子溝通,能夠尊重孩子提出的需求,真正的允許孩子表達自我。同時,媽媽也能夠向孩子,溫柔地提出自己的請求。那麼也許,媽媽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就會順暢許多,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的和諧了。

我們把這種平等又有效的溝通方式,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應用到親子領域

第一要素:媽媽用自身和孩子兩者的觀察視角,客觀說出觀察到的事實。

第二要素:說出自己和對方的心理感受。

第三要素:各自提出需要。

第四要素:說出雙方的具體請求。

我們推薦媽媽,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跟孩子平等地交流,維護好親子關係。最終,達到親子和諧,養育出乖孩子的目的。

還是上述的兩個案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媽媽可以這樣做:

場景一:媽媽下班一進門,看見孩子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著書本寫作業。這時候,媽媽很生氣。但是,媽媽可以耐著性子控制住情緒,然後對孩子這樣講:

媽媽知道你想看動畫片,也想寫作業(客觀描述事實)。媽媽為你還有一定的自律性,知道自己主動寫作業,感覺很開心(表達媽媽的感受)。但同時,媽媽看見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媽媽又很憂慮,擔心你兩樣事情都做不好(描述事實,並且表達媽媽的感受)。所以,媽媽希望你能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提出媽媽的請求)。如果你能做到,就是對媽媽規矩的遵守,媽媽會很感動你的懂事和孝順。

場景二:媽媽下班,孩子圍了過來求抱抱。此時,媽媽可以對孩子講:媽媽工作了一天,有點疲憊(描述客觀事實)。但是,媽媽愛你,願意擁抱你(表達媽媽的感受)。

然後,當孩子給媽媽倒水,遞給媽媽吃香蕉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講:你給媽媽倒水,還給媽媽吃香蕉,這是很懂事的行為(描述客觀事實)。媽媽看見你這麼乖巧,媽媽很欣慰(表達媽媽的感受)。媽媽累了,先不吃,寶寶先自己玩一會兒,媽媽睡一覺再陪你(提出媽媽的請求)。

其實,說話是門藝術,優秀的好媽媽,早就把非暴力溝通模式,應用到育兒教育中了。媽媽在跟孩子溝通時,會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著重解決問題,而不是靠著吵鬧吼叫來命令孩子。這樣的好媽媽,養育出的孩子更乖巧,情商更高。您都get了嗎?

相關焦點

  • 孩子越來越叛逆,不服從管教,家長可以試試「非暴力溝通」
    蓉蓉的兒子叫小浩,今年三歲,已經上幼兒園了,但是卻有非常多的壞習慣,比如亂扔東西、賴床等等,蓉蓉讓他改正,孩子不但不改,還會強詞奪理,和媽媽頂嘴。孩子越是這樣,蓉蓉就越生氣,於是就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時候還會罵孩子,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害怕,但是結果卻不是想像當中的那樣,蓉蓉越是罵孩子,孩子就越不聽話。
  • 記住這6個字,爸爸媽媽不吼不叫輕鬆育兒
    「我大吼大叫是因為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做我讓他做的事。」「我憤怒是因為孩子總是哭鬧,任性,聽不進我的話。」在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胡可第一時間並沒有去責怪他,更沒有表現出不耐煩或憤怒的情緒。她很聰明地運用了「我知道」開頭式的溝通,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能夠了解他為什麼要發脾氣的,這樣才會有接下來的有效溝通。在育兒的漫長時光裡,家長們一定有無數次想要發飆的衝動。
  • 《非暴力溝通》:朋友,請不要這樣和媽媽說話
    朋友沒等老太太張口,也不顧我在一旁,怒氣衝衝的說:你又去哪了,這麼大熱天的往外面跑,太不讓人省心了,要是出什麼意外怎麼辦?朋友越說越氣,像老師在批評違犯紀律的小學生,又像是嚴厲的家長在呵斥不聽話的孩子。他的媽媽一聲沒吭,坐在床頭,低著頭像犯了錯誤的孩子。
  • 不吼不叫,媽媽的一場修行!不想憋出內傷,就請戒掉吼叫!
    若不想讓自己憋出內傷,就請戒掉吼叫!不吼不叫,是媽媽的一場修行。每個媽媽都有100種替代吼叫的方法!好媽媽不吼不叫,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培養出性格好、情商高、更合作的孩子;好媽媽不吼不叫,家庭才會變成孕育孩子穩定性和安全感的溫情避風港!不吼不叫是一種教育智慧,也是一種教育藝術。
  • 非暴力溝通|這樣跟父母溝通,讓你們的衝突減少80%
    那如果這時候你跟媽媽說:「你總是在控制我」,那這叫主觀觀念,你媽媽聽到之後,肯定會有很多情緒,有很多人東西需要反駁,最後只能吵架收場。而如果你跟媽媽說:「在小時候,你不允許我吃冰淇淋,不允許我去畫畫,到了現在,你也不允許我去玩二次元,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才叫客觀事實,這才是一種觀察。你這麼說,媽媽就反而會產生思考了。
  • 《非暴力溝通》的幸福密碼:一切的溝通不暢,都因愛與理解的缺失
    即使沒有什麼矛盾,那學一套高效的溝通與交流方法,又有什麼不好呢?所以,當我的朋友給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認真的去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的作者介紹《非暴力溝通》讓我一下子想起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此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祖父,正是聖雄甘地。
  • 家長若總是對娃大吼大叫,會養出這三種孩子,將來可別瞧不上他!
    文|西紅柿媽媽「快聽,鄰居XX又在吼孩子了!」不知道正在讀文章的你,是否也是別人嘴裡的鄰居呢?其實,每個人都有脾氣,只是爸媽面對孩子時,自我控制的程度不同罷了。再者,不是所有的爸媽都懂得「非暴力教育」,只有少數爸媽在跟著節奏學習。
  • 學習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感受愛的能量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吃什麼吃,整天不好好學習,就知道吃,笨死了 。」趕快寫作業,磨蹭什麼呢?離遠點,真招人煩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也沒有想過這樣隨口而出的話對一個孩子會造成什麼傷害,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語言暴力。
  • 是什麼阻止了你踐行非暴力溝通
    《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如何說》系列已經在書櫃裡躺了四年有多,當年入手的欣喜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消逝。這些書都擁有同一個理念,溫柔而堅定的管教孩子,不使用指責、恐嚇、威脅、打罵、命令等手段來迫使孩子完成他們必定要做的事情,而是激發孩子的自主能動性,讓孩子自覺自律完成那些人生必修課: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 非暴力溝通|我是不是熊孩子不知道,但你們真的是熊家長
    書名:《非暴力溝通》本書於2009年1月出版,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我是不是熊孩子不知道,但你們真的是熊家長!我叫小熊,今年8歲。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非暴力溝通》裡的小故事。
  • 解讀《非暴力溝通》2:忍不住要發火時,該如何溝通?
    我們必須先接受到對方的感受,才有可能創造出充滿愛的溝通。每次,真的是每一次,只要我講非暴力溝通,一定有人會問:我也想這樣想好了再說!但是脾氣來了,我實在是忍不住啊!遭遇「實在忍不住的憤怒」,要怎麼辦?我實在太生氣了,就又吼了他。這該怎麼辦?」親愛的,別著急。隱藏的關鍵,不是要你忍住不發火,而是要你認真研究自己的憤怒!大部分家長在怒火之後會被自責吞沒:哎呀,我的脾氣真是不好。我不是個好媽媽(爸爸)。
  • 非暴力溝通 | 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決定了你與孩子的距離
    「非暴力溝通中心」成立五十多年以來,已協助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成年人處理情緒反應與人際溝通的難題,義大利分社更是應學員們的要求,進一步將幫助對象擴大到了兒童。非暴力溝通中心義大利分社社長朱利亞•科爾西說,他們出版的多套童書已在美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瑞典、波蘭、荷蘭、韓國等許多國家發行,幫助了無數的孩子。
  • 讀後感:《非暴力溝通》第4章——自己內在的改變
    今日,通過讀《非暴力溝通》第4章——自己內在的改變,我將本章概括為十二個字,那就是:「自我教育」「自我傾聽」自我療愈「。首先我來給大家講講「自我教育」這一塊兒,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拋出了三個問題,一:我們的內在,二:行為與我們的價值觀不協調的人,三、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結構。
  •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往往容易養出性格缺陷的娃,如何不吼不叫教育
    ,當娃犯錯時一定要耐心地教導,可是真正當媽後,當初的誓言都化成泡沫了,當孩子不好好吃飯、不按時入睡、不認真寫作業、起床磨磨唧唧時……,她都忍不住採用吼的方式。父母如何不吼不叫教育娃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一位媽媽在面對難纏的客戶時,低頭哈腰、笑臉相迎、控制暴脾氣,可是當面對自己最親的孩子時,卻完全沒有這份忍耐力,或許印證了那句話,我們總是習慣性將好脾氣給陌生人,卻將壞情緒給親近人。
  • 《非暴力溝通繪本之成長的滋味》——感受與需要
    非暴力溝通」指的是什麼?我們先來大致的了解一下「非暴力溝通」的相關含義。「非暴力溝通」又名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是由馬歇爾盧森堡發現了一種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它的核心四要素就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 青春期不一定叛逆,《非暴力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效果立竿見影
    所以,這本書是在教會我們在生活中不同場景,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完成一系列關鍵對話,最終實現溝通的目的。可是,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很多煩心的事情和負面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和別人溝通往往會帶著這些情感,或者說「必須」要這樣做,似乎才能讓這次溝通變得有效。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作家盧森堡博士。一位能去巴勒斯坦演講的美國人(因為美國對巴勒斯坦的排擠,這是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中人們的溝通常有暴力傾向,比如有壓迫的巴勒斯坦人與美國人的溝通,夫妻之間溝通,親自之間的溝通,但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本身是暴力溝通。
  • 乖孩子可能並不快樂:希望父母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
    1我一直是個很聽話的乖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不和長輩頂嘴,聽從父母的安排,一切按部就班,兢兢業業。父母是滿意我的,每次和鄰居親朋談起我時總會誇讚我一番,說我聽話懂事不讓父母操心,然後在別人羨慕的眼光中露出極其驕傲的神色。
  • 《非暴力溝通》:4個步驟幫你建立良好的溝通通道
    「「你家小孩在學校不服從管教,你把他帶回家吧!」「你還知道回來啊?再這樣,你不用回來了!」……就在剛才,我還忍不住吼了孩子,我指責她為什麼還不做作業。她睜大了眼睛看著我,眼睛瞬間充盈了淚水,一會兒就滴下來了。
  • 不吼不叫,怎讓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越吼越糟糕,但家長往往又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因為本能認為吼叫能對孩子行為問題立馬進行效應。 事實真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 小A是我的閨蜜,一個新手全職媽媽,她對孩子是極致呵護的,不得不說她是個稱職的媽媽。小A的三歲兒子在她的調教下也算是乖巧聽話,但小男孩有些膽怯懦弱,遇到一些小問題會哭鬧不止,哄也不行,吼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