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繪本」包括兩種書系,今天我們講的是「成長的滋味」書系。《非暴力溝通繪本之成長的滋味》總共由四本繪本構成,分別是《小亞上幼兒園》《咦,小弟弟怎麼變成了小妹妹》《小亞與小愛的恩怨情仇》《小亞生病了》。「成長的滋味書系」的故事靈感來源於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非暴力溝通」指的是什麼?我們先來大致的了解一下「非暴力溝通」的相關含義。
「非暴力溝通」又名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是由馬歇爾盧森堡發現了一種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它的核心四要素就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之間的溝通經常充滿著暴力,當然這個「暴力」不是指動作而是語言。比如說在不了解真實情況下進行溝通,很多人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價別人,言語上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比如說溝通時進行比較評價,有比較就有高低之處,自然而然會對當事人心靈造成傷害;又比如說溝通時用自己的想法左右他人的想法,這主要集中在家長對孩子身上;這些溝通都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學會了「非暴力溝通」,那那些傷人的話語就不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會和諧很多。
《非暴力溝通繪本之成長的滋味》這本書就是以一個3歲男孩小亞的視角,來看他與成年人之間的溝通。這個書系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家庭教育,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能進行有效的、和諧的溝通,讓孩子在得到愛的同時還能學會與人交流的方法,從而從小養成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和技巧。
作為這個書系的第一本繪本,書本講述了小亞被父母送到幼兒園,以及這一天在幼兒園是如何度過的。
每個孩子在3到4歲的時候都會被送到幼兒園,進行學前教育。繪本展示了小亞剛到幼兒園時因為人多、玩具多、房間多,內心既有點害怕又有點開心的矛盾心理。害怕是因為這是陌生地方,都是陌生人,開心的是因為這裡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接下來媽媽走了,失去了熟悉人的陪伴,小亞心情又不舒服,而且媽媽在離開之前說去買點東西就回來。這讓小亞很疑惑,為什麼買東西不能帶他一起去,於是在陌生地方,又是獨自一人,小亞開始懼怕。老師及時出現了,給了小亞很大的鼓勵和溫暖,讓小亞了解了自己的感受——孤獨和需要——關愛,逐漸走出角落和同學們一起玩。就好比,自己遇見什麼可怕的東西時有一雙大手來牽著自己,那就放心很多。
從這個繪本裡,我們看到的是,作為成年人在與小孩子交流時,要觀察孩子的狀態,了解他的心理感受,詢問他內心的真實需求,最後請求給予他正確的幫助。這樣,在與小孩子溝通時才會順利,否則強硬的言語和態度那都是暴力溝通,那後果就會造成小孩子內心封閉,不願意接受他人的關愛。
這本繪本可以說很貼近現實生活,現在很多生了一胎的年輕父母都會考慮生養二胎。在生養二胎時很多父母都會考慮到第一個孩子的內心感受,可等二胎出生了,作為父母的真正顧及到老大的情感需要的又有幾個呢?這本繪本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現實社會的家庭孩子愛的額度分配問題。
小亞的父母告訴小亞,準備給他一個驚喜:他將會有一個小弟弟。可小亞聽完之後,身子在發抖,在他心裡的驚喜應該是玩具之類的東西。可爸爸解釋完之後,似乎弟弟也可以和小亞一起玩,小亞又開始期待這個小弟弟早點到來。在漫長的等待中,有時候媽媽因為懷孕的辛苦會讓淘氣的小亞獨自一人去玩,這讓小亞覺得很難過,因為孤單。可最終結果媽媽生出來的不是弟弟而是妹妹——小愛。這完全打破了小亞內心原本的期待,內心驚訝不已,還氣喘籲籲,因為不是弟弟就意味著沒有人陪自己玩,所以小亞難過得大哭。在媽媽的安慰聲中,小亞得到了欣慰,接受了這個小弟弟變成小妹妹的事實。最終,妹妹小愛出生了,看著媽媽對妹妹臉上「微笑」的解說「小亞,妹妹很喜歡你」時,小亞欣慰的摸著妹妹的頭說:「那還用說,因為我是她的大哥哥」。
繪本中小亞能接受小弟弟的到來和小弟弟變成小妹妹的事實,都歸功於爸爸和媽媽的耐心的解釋,看出了小亞內心的擔憂和顧慮,用自己溫柔的愛化解了因為二胎帶給老大因為愛的不均的困擾。小亞不僅能接受小弟弟的事實:能和自己一起玩,一起踢足球;還能接受小妹妹的事實:我是妹妹的大哥哥,所以她喜歡我,我也喜歡她。所以,父母也只有真正的關注到自己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猜測到他感受背後的真實需求,滿足其需求,那因為二胎帶給老大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繪本依然以二胎和老大在家庭中的相處為材料,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老大在老二出生後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後,內心的種種不平,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的出生。所以說,這是一本非常具有家庭教育的繪本。
小亞的妹妹小愛終於從醫院回來了,小亞很高興,因為他想念媽媽,也想和妹妹一起玩。隨著妹妹日常生活的進行,媽媽要給她餵奶、換尿布、哄她睡覺……小愛還一天到晚的睡,什麼都不會做,光會哭。小亞覺得妹妹小愛很煩躁,生爸爸媽媽的氣,在他看來妹妹小愛一點都不可愛。不僅不能陪自己玩還只睡和哭,更是佔去了很多爸爸媽媽陪伴自己的時間。一次小亞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妹妹去玩,結果被媽媽說教,小亞大聲頂嘴,說了很多髒話,還躲到床底下,又生氣又難過。後來媽媽意識到問題所在,和小亞一番溝通,明白小亞內心的情感需求,最終以媽媽的擁抱和小亞的大哭結束了這次意外。而小亞也不再難過,爸爸媽媽在照顧小愛的同時也更多的關注小亞的情感需求,做很多事都讓小亞參與其中,不再冷落小亞。小亞也逐漸在與妹妹小愛的相處中找到了樂趣,一家人其樂融融。
這本繪本真的是很真實的基於現實生活中的家庭老大和老二的問題,很多家庭因為要照顧老二的緣故而忽略了對老大的關注。父母自己可能開始感覺不到,可孩子自己內心的情感需求沒得到滿足,就會想方設法做其他的事(自己認為是對的,其實很可能是錯的)來引起家長 的關注。如果家長能正確認識到孩子被忽略的事實,及時關注他,撫慰他,那就會得到及時的處理。如果家長對孩子所作所為一味的斥責,那將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甚至性情大變。所以,這時要更多的關注老大的情感變化,了解他的情感感受和需求,滿足他的需求,合理分配老大和老二的愛份額,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繪本以小亞生病了的症狀和爸爸媽媽對他的關愛、幫助為材料,將小亞生病的感受和感受以選擇的形式展現給讀者,讓我們明白小孩在面對生病時做出的舉動是表達什麼,做家長的又應該怎麼應對。
小亞放學回家覺得很累、走不動,身子很燙,肚子疼,回家後一會覺得熱一會覺得冷,還一直發抖。小亞趴在媽媽的腿上,媽媽輕輕撫摸著他,這讓小亞覺得舒服很多輕鬆很多。突然小亞肚子咕咕叫,而且很難受,然後他就開始吐了,而且吐了很多。小亞很害怕這種嘔吐的情形,不但害怕還覺得非常噁心。在爸爸的開導下,嘔吐是因為身體有不好的東西,吐出來了,就表示不好的東西趕出去了,所以身體就會慢慢好起來。這讓小亞能接受嘔吐,儘管不喜歡它,但是知道它是身體自我調節的第一種手段。
通過繪本我們知道,小亞生病時的感受是噁心、冷、發抖、痛苦、黏糊糊、不安還有害怕、緊張、滿頭大汗。這些感受背後都是要得到一定情感需要的。所以放學後他要媽媽抱著回家,回家暈乎乎的需要媽媽的撫慰,肚子痛表示需要嘔吐將不好的東西排出體外,嘔吐完之後需要洗澡和放鬆,調整心情。
這本繪本展示了,小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生病了時的具體感受,只有大人們去一一詢問是怎麼回事。從他們的具體回答中找到他內心和身體的真實感受,感受的背後就對應著相應的需要。當然生病了就需要及時的治療,繪本只是展示了生活中,作為家長應該注意的事項。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更加需要更多的關注,從他的言行舉止去觀察,體會他的感受,滿足他的需要,讓孩子在特殊時期感受到不一樣的關愛。
總結:
《非暴力溝通繪本之成長的滋味》不僅是適合小孩子看的繪本還是適合成年人,特別是為人父母的家長去看。它可以作為一種家庭教育的繪本去閱讀,去感受小孩子在家庭中情感感受和需求。更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良好的溝通才會有和諧的家庭氛圍。而「非暴力溝通」的終極目的就是人與人之間能和諧交流與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