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朋友,請不要這樣和媽媽說話

2020-12-20 愛情三角

昨天和一位朋友去醫院探望他住院的媽媽,走到醫院病房,發現病床上她媽媽不在,噫,怎麼回事?上周剛做完手術,還沒到出院的時間,這老太太跑哪去了?

正在疑惑的當兒,看到一位老太太氣喘籲籲的從門外走了過來,朋友抬頭一看,正是他媽媽,媽媽看到是兒子來了,還有站在一旁的我,正想張嘴說些什麼。

朋友沒等老太太張口,也不顧我在一旁,怒氣衝衝的說:你又去哪了,這麼大熱天的往外面跑,太不讓人省心了,要是出什麼意外怎麼辦?朋友越說越氣,像老師在批評違犯紀律的小學生,又像是嚴厲的家長在呵斥不聽話的孩子。

他的媽媽一聲沒吭,坐在床頭,低著頭像犯了錯誤的孩子。

忍不住我走過去拍了一下他的肩頭,說:「好了好了,老人家肯定是有什麼事嘛,看你,發這麼大火,來,坐下說」。順便倒了一杯水遞給了他媽媽。

朋友說:「還能有什麼事,每次都是這樣不的話。」朋友說這話的時候,像極了小時候的家長對孩子說話的口吻。

後來,才得知她媽媽自己回了一趟家,送了一些東西回去。

朋友沒有錯,他只是擔心媽媽的身體,擔心媽媽剛做完手術,就出去勞累,擔心的過頭了而已。

媽媽也沒有錯,只是不想讓孩子過於操心,想著儘量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自己完成。

只是朋友的一番話說出去,媽媽心裡更加難受,兒子的也會因此懊惱不已。

動機和情緒都沒有錯,只是沒有達到雙方想要的效果!

你可曾有過對著父母吼叫,大發雷霆的經歷,吼完父母后,你心情好些了嗎?還是你吼完了就開始後悔?

面對「不聽話」的父母,兒子要怎麼溝通才有效呢?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邊,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了一個表達憤怒的方法。

01停下來,深呼吸

首先,停下來,深呼吸,什麼都別做。

遇到一些和我們設想不一樣的情況時,當你感到仿佛晴朗的天空中,飄過來一片烏雲,遮住了自己原本平靜內心的一片天空。

你想要發脾氣,想要去指責或懲罰對方的時候。能夠及時剎車,先讓自己冷靜三秒鐘,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接著,想一想是什麼想法讓你生氣了。

你可能無意中聽到了某個人在背後說你的壞話,又或者就像我朋友一樣,看到拖著病體到處跑的媽媽,心裡的對話可能是「怎麼會這樣,這跟我的想法完全不同」「怎麼回事,我想要的結果不是這樣的」。

要知道,像這樣的想法其實都隱藏著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而已。

這是第一步,仿佛在自己的身體裡,安裝一個情緒暫停鍵,需要的時候按下。

做到這一步,控制情緒的能力已經超出了很大一部分人。

02你的需要是什麼

接下來,去了解自己想要滿足的需要。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憤怒的表達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方式,那只會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損害我們和親人之間的關係。

其實,在每一個負面情緒的背後,都隱藏著當事人未被滿足的需求。

朋友小王的父親退休後在深圳長住,閒暇無事,覺得自己身體還行,就琢磨著去找一些事情來做,一來二去的每天往家裡收拾一些廢舊物品,累積到一堆的時候,就自己吭哧吭哧的運到收購站去,每月下來,總能換回千把塊錢。

老人自得其樂,覺著既鍛鍊了身體,還順帶著賺了些零花錢,每月的零星開支,再不用張口向兒子用錢了。

沒想到,時間一久,兒媳婦不滿意了,責怪廢舊物品放在陽臺上,有味道還藏蟑螂,時不時的為這事跟兒子鬧情緒。

小王沒少向父親提出抗議,卻從來沒有用心的去探詢一下老人做這件事的動機。

有一次過節,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父親喝了些酒,意味深長的向兒子說起,說看著你們倆口子,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趁著身體還行,想給兒子減輕一些負擔。

小王說這件事的時候,抬頭往著別處,眼裡有一層霧,從那以後,他沒制止過老人。

03表達憤怒

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現在你可以張開嘴,說出我們的憤怒——怒火此時已被轉化為需要以及與需要相聯繫的情感

然而,表達此時的感受也許需要很大的勇氣。生氣並不是衝著人們嚷「你怎麼連這點事也做不好」「你太不讓人省心了」。發洩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只是無效罷了。

當我們願意去傾聽自己心底深處的感受和需要,很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應,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

比如,在文章開頭的故事中,我有朋友可以這樣說:「媽媽,你身體還沒恢復,一個人出去,也不和我說一聲,這麼熱的天,我很擔心你。」

這句話裡邊,沒有指責,沒有抱怨,沒有強勢的控制,只有兒子對媽媽暖心的愛。

通過以上三種表達方式,我們都會成為一個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察他人,在生活中持續成長的個體,用真誠的愛去建立醇厚的親情,在相互尊重以及和諧的氛圍中,彼此關心,友好相處並建立持久的聯結。

今日話題:你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樣?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作者:愛情三角,深圳四十年,我的二十年。歷經瑣碎平淡,依然痴心不改。

在理性的外表下,有著感性的情懷,有任何情感困惑,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這樣說話將會讓你事半功倍 ​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媽媽的一句話,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這都是為你好;工作中上司的一句,你怎麼這麼沒有用等等。暴力溝通,對已對人都是一種傷害。丹·格林伯格曾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與他人去作比較。」說話雖然不花錢,但說話的方式是要付出代價的。人與人的隔閡是怎麼來的?就是說著說著就來了。
  • 非暴力溝通:一條說話公式,解決90%溝通問題
    盧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溝通能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它涵蓋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總結為一個萬能句式,讓你輕鬆實踐非暴力溝通: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非暴力溝通。還是一開頭的兩個場景,我們嘗試一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對話: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媽媽可以這樣說:「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我有點生氣,因為媽媽喜歡整潔,你現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進玩具櫃嗎」?
  • 非暴力溝通:一條說話公式,解決90%溝通問題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說話也有一條萬能公式,當你這樣說話時,別人真的會聽,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倡導,在交流過程中,通過專注於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可以減少爭辯和對抗,培養彼此的尊重與愛;這樣,通過建立雙方的感情聯繫並促進理解,矛盾就能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
  • 《非暴力溝通》——如何好好說話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非暴力溝通》,裡面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而也正是看了這本書,妹妹放牙具的杯子,堆積了半杯水發臭了,放在衛生間裡,我看到雖然很不舒服,但是後來還是幫她洗好了杯子。至於當初為什麼看《非暴力溝通》,是因為和前任有很多的爭吵,雖然已經分手了,但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也帶給我很多啟發和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教我們如何用不帶評論的語氣說出想表達的意思,能讓對方接受,也慢慢教會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言語傷害。
  • 非暴力溝通|這樣跟父母溝通,讓你們的衝突減少80%
    應用場景今天是母親節,在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跟母親說說話了?前段時間有個朋友跟我說起,他可能有一年的時間,沒有跟父母好好說話了。除了沒有時間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可以說什麼。(關聯書籍《非暴力溝通》,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他人的雲盤分享,後臺回復【非暴力溝通】獲得這本書的資源。當然,我還是建議大家喜歡的話請支持正版。)觀察第一步,觀察。我們要仔細觀察發生的事情,並且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說話的方式,毀掉你的優勢
    它是把對方和別人進行比較,這種不恰當溝通方式是對人自尊心極大的傷害 。記得在《少年說》節目中,曾看到一個女孩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看不到?而她媽媽卻冷冷地回應:「依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 非暴力溝通:媽媽不吼不叫,這樣養出乖孩子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應用到親子領域第一要素:媽媽用自身和孩子兩者的觀察視角,客觀說出觀察到的事實。第二要素:說出自己和對方的心理感受。第三要素:各自提出需要。我們推薦媽媽,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跟孩子平等地交流,維護好親子關係。最終,達到親子和諧,養育出乖孩子的目的。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
  • 《非暴力溝通》:職場人不能不學的說話技巧
    有的人評頭論足、口無遮攔,我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粗魯無禮;有的人拘泥墨跡,支支吾吾,我們又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呆板僵硬。除此之外,喋喋不休、頤指氣使、自私自利、肆意詆毀、冷漠無情……這樣的說話方式也會讓我們不愉快和不舒服,甚至還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爭鬥。
  • 《非暴力溝通》:這種說話方式,能毀掉你的優勢
    這樣整個氣氛就在她的一言堂中變得凝固和無趣。 第二天她及時調整自己了,不再破壞氣氛,而是採取了鼓勵和讚揚的方式,她先生也很開心這樣的聊天方式。這並不是要讓我們專挑好聽的話來迎合和奉承對方,而是要學會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會他當下的感受,學會積極關注,而不是消極關注和抬槓。 (1)學會觀察,可以讓我們在說話過程中客觀的交流,有利於關係的經營。
  • 孩子期待和父母非暴力溝通
    如何用愛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給人許多啟發。異化的溝通忽視彼此感受和需求盧森堡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非暴力溝通又稱為「愛的語言」,提醒人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鼓勵通過傾聽自己與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誠實、關注與愛,使雙方樂於互助。盧森堡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異化的溝通,是忽視了彼此感受和需求的,比如——道德評判: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認為達不到要求就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對方,最常見的就是貼標籤。
  • 《非暴力溝通》:這種說話方式,能毀掉你的優勢
    暴力溝通無時無刻發生在我們身邊,它帶我們帶來……影響,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做到非暴力溝通。0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盧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溝通是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3)說出真實的需求,這樣既客觀陳述了事實,我清晰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就能讓伴侶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表達完成感受後,分辨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比如在《圍城》中,方鴻漸在孫嘉柔生病時,和朋友趙辛梅出去吃飯。
  • 非暴力溝通 ②|愛自己的人,才會好好說話
    回顧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馬歇爾·盧森堡的作品《非暴力溝通》。昨天我們知道了異化的溝通方式讓彼此互相傷害和疏遠。那麼怎樣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表達內心的需要和願望,更好與人溝通呢?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做任何評論,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因為,不區分觀察和評論,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由此產生逆反心理。除此之外,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的時間和環境的觀察。
  • 關係越密切,溝通就越困難?非暴力溝通,4個步驟
    回想一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的「非暴力溝通」規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到的「非暴力溝通」規則。一、溝通的四大障礙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馬歇爾談到「暴力溝通」,即在交流中容易引起衝突和影響情緒的表現四種表現判斷、比較、逃避責任和脅迫。
  • 《非暴力溝通》丨你溝通的方式,暴露了你的情商
    今天是我們一起共讀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天,從現在開始我就要開始按部就班的剖析非暴力溝通的四個精髓。 如果你能掌握好它,你不僅可以抵禦別人對你的暴力語言和難聽的數落,打造屬於自己內在的那個強有力盾牌,而且也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名非暴力的溝通者。當情緒馬上要戰勝你的理智的時候,你如果能稍微區分一下事實和觀點,你就會很好的勝任這個溝通。但是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我好像沒有標準呀。
  •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擁有輕鬆的人際關係
    現在孩子甚至會反駁說:「那人家媽媽每天都陪著輔導功課呢,你怎麼天天都那麼忙呢?」這樣母子之間的暴力溝通就是陷入死循環了,嚴重影響母子之間的感情!第三種情況呢,就是迴避責任。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人說:「這件事情是有原因,我也沒辦法。」「我們去吃飯的都喝酒,我也不能不喝吧?」
  • 解讀《非暴力溝通》2:忍不住要發火時,該如何溝通?
    因為很少本可以同時做到既有深刻的視角和觀念,又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非暴力溝通》完美地做到了兩者。但很多書友、學員都會在實踐的路上,遇到「天坑」一號!那就是:我也想好好溝通,但是脾氣一來,實在是忍不住啊!非暴力溝通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 《非暴力溝通》:請換一種溝通方式,否則我們的愛將消失在暴力的言語中
    言語的傷害這麼大,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溝通呢?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按照它來談話和傾聽,就能使得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種溝通方式就是「非暴力溝通」,並寫進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八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有人想,我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最後別人拒絕了,我還必須接受,那能叫溝通嗎?這樣還有溝通的必要嗎?那是不愛,是對他人的縱容吧?非暴力溝通的另一種叫法是愛的語言。我想一個原因是,我帶有目的,想儘快看到目的實現,而且急於想把非暴力溝通用好。二是焦點轉移到自身了,覺察自己的痛苦感受了,我退縮了。三是溝通中經過兩三個回合後我就經常卡住,不知道怎麼接話,不會猜她的想法和需求。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有了兩次成功的溝通體驗,談了三件我和孩子有隔閡和矛盾的問題。最終的結果是,我很滿足,很高興,孩子很愉悅,很開心。
  • 非暴力溝通的魔法
    《非暴力溝通》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