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朋友去醫院探望他住院的媽媽,走到醫院病房,發現病床上她媽媽不在,噫,怎麼回事?上周剛做完手術,還沒到出院的時間,這老太太跑哪去了?
正在疑惑的當兒,看到一位老太太氣喘籲籲的從門外走了過來,朋友抬頭一看,正是他媽媽,媽媽看到是兒子來了,還有站在一旁的我,正想張嘴說些什麼。
朋友沒等老太太張口,也不顧我在一旁,怒氣衝衝的說:你又去哪了,這麼大熱天的往外面跑,太不讓人省心了,要是出什麼意外怎麼辦?朋友越說越氣,像老師在批評違犯紀律的小學生,又像是嚴厲的家長在呵斥不聽話的孩子。
他的媽媽一聲沒吭,坐在床頭,低著頭像犯了錯誤的孩子。
忍不住我走過去拍了一下他的肩頭,說:「好了好了,老人家肯定是有什麼事嘛,看你,發這麼大火,來,坐下說」。順便倒了一杯水遞給了他媽媽。
朋友說:「還能有什麼事,每次都是這樣不的話。」朋友說這話的時候,像極了小時候的家長對孩子說話的口吻。
後來,才得知她媽媽自己回了一趟家,送了一些東西回去。
朋友沒有錯,他只是擔心媽媽的身體,擔心媽媽剛做完手術,就出去勞累,擔心的過頭了而已。
媽媽也沒有錯,只是不想讓孩子過於操心,想著儘量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自己完成。
只是朋友的一番話說出去,媽媽心裡更加難受,兒子的也會因此懊惱不已。
動機和情緒都沒有錯,只是沒有達到雙方想要的效果!
你可曾有過對著父母吼叫,大發雷霆的經歷,吼完父母后,你心情好些了嗎?還是你吼完了就開始後悔?
面對「不聽話」的父母,兒子要怎麼溝通才有效呢?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邊,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了一個表達憤怒的方法。
01停下來,深呼吸
首先,停下來,深呼吸,什麼都別做。
遇到一些和我們設想不一樣的情況時,當你感到仿佛晴朗的天空中,飄過來一片烏雲,遮住了自己原本平靜內心的一片天空。
你想要發脾氣,想要去指責或懲罰對方的時候。能夠及時剎車,先讓自己冷靜三秒鐘,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接著,想一想是什麼想法讓你生氣了。
你可能無意中聽到了某個人在背後說你的壞話,又或者就像我朋友一樣,看到拖著病體到處跑的媽媽,心裡的對話可能是「怎麼會這樣,這跟我的想法完全不同」「怎麼回事,我想要的結果不是這樣的」。
要知道,像這樣的想法其實都隱藏著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而已。
這是第一步,仿佛在自己的身體裡,安裝一個情緒暫停鍵,需要的時候按下。
做到這一步,控制情緒的能力已經超出了很大一部分人。
02你的需要是什麼
接下來,去了解自己想要滿足的需要。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憤怒的表達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方式,那只會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損害我們和親人之間的關係。
其實,在每一個負面情緒的背後,都隱藏著當事人未被滿足的需求。
朋友小王的父親退休後在深圳長住,閒暇無事,覺得自己身體還行,就琢磨著去找一些事情來做,一來二去的每天往家裡收拾一些廢舊物品,累積到一堆的時候,就自己吭哧吭哧的運到收購站去,每月下來,總能換回千把塊錢。
老人自得其樂,覺著既鍛鍊了身體,還順帶著賺了些零花錢,每月的零星開支,再不用張口向兒子用錢了。
沒想到,時間一久,兒媳婦不滿意了,責怪廢舊物品放在陽臺上,有味道還藏蟑螂,時不時的為這事跟兒子鬧情緒。
小王沒少向父親提出抗議,卻從來沒有用心的去探詢一下老人做這件事的動機。
有一次過節,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父親喝了些酒,意味深長的向兒子說起,說看著你們倆口子,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趁著身體還行,想給兒子減輕一些負擔。
小王說這件事的時候,抬頭往著別處,眼裡有一層霧,從那以後,他沒制止過老人。
03表達憤怒
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現在你可以張開嘴,說出我們的憤怒——怒火此時已被轉化為需要以及與需要相聯繫的情感。
然而,表達此時的感受也許需要很大的勇氣。生氣並不是衝著人們嚷「你怎麼連這點事也做不好」「你太不讓人省心了」。發洩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只是無效罷了。
當我們願意去傾聽自己心底深處的感受和需要,很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應,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
比如,在文章開頭的故事中,我有朋友可以這樣說:「媽媽,你身體還沒恢復,一個人出去,也不和我說一聲,這麼熱的天,我很擔心你。」
這句話裡邊,沒有指責,沒有抱怨,沒有強勢的控制,只有兒子對媽媽暖心的愛。
通過以上三種表達方式,我們都會成為一個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察他人,在生活中持續成長的個體,用真誠的愛去建立醇厚的親情,在相互尊重以及和諧的氛圍中,彼此關心,友好相處並建立持久的聯結。
今日話題:你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樣?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作者:愛情三角,深圳四十年,我的二十年。歷經瑣碎平淡,依然痴心不改。
在理性的外表下,有著感性的情懷,有任何情感困惑,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