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如何說》系列已經在書櫃裡躺了四年有多,當年入手的欣喜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消逝。這些書都擁有同一個理念,溫柔而堅定的管教孩子,不使用指責、恐嚇、威脅、打罵、命令等手段來迫使孩子完成他們必定要做的事情,而是激發孩子的自主能動性,讓孩子自覺自律完成那些人生必修課: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然而這麼好的書為何在閱讀的過程中,為什麼會磨滅掉我所有的熱情,最後把它們束之高閣呢?因為在閱讀和實踐的過程,我遇到了幾個障礙:
1、在邊學邊實踐中,我發現我的表達方式要麼指責、威脅或命令,要麼是詞窮,要麼語無倫次得連自己想要表達什麼都說不清楚。在實踐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我的腦海裡不斷浮現「不能威脅、不能恐嚇、不能……不能……」總之就只有這不能那不能,可怎樣才能卻一個字也蹦不出來,最後索性把書收起來。
2、這種溝通方式竟讓我覺得囉嗦,不但要描述事實、表達感受還要提出請求。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親密關係的定義是:我一個眼神,你就應該懂我想要幹什麼。所以使用這類溝通方式與我的愛人進行交流,單單有這個念頭,就讓我覺得我的愛人不愛我,這麼明顯的需要還得我說出來才知道。我的需求要自己索取才能被滿足,真是太累了。
3、那時的我狀態也不對,天天處在憤怒、想要報復的狀態裡。每天只有2、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白天都在照顧孩子、買菜做飯和與家公家婆的對抗,那一句句「我們家沒有你這樣的」的話語壓得我喘不過氣。夜晚則與自己憤怒、自怨自艾的情緒較勁,所以那時的我從心裡抗拒使用這套方法跟伴侶愉快的聊天,因為我過得不好,他怎麼可以好過呢?!
看到這樣的陳述的確不是共性,但是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卡點,經過這段時間的修煉我已經能通關了,所以希望我的分享或多或少會有那麼點啟發,讓走在父母進修路上的讀者和我一起互助前行。
不可否認《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等系列書籍是充滿溫暖且非常實用的工具書。而好書永遠會喚醒人們內心的溫柔,更何況母親就是溫柔慈愛的代名詞,所以我一直在等待,等待我能夠真正駕馭的時刻到來。
為了讓孩子能夠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擁有各種優秀的品質,我變成了那個特立獨行的人。別的家長在賣力的提升孩子,而我則在賣力的提升自己,期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朋友般的母親。在這幾年的堅持中,有幸認識了各路友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我質的飛躍發生在這個疫情期間。
這個疫情讓很多心理療愈的課程變成免費或者低價銷售,而我也在這些免費的分享課中找到了突破口。我能夠正視自己、不帶評判的看待自己是讓我恢復平靜的重要原因。
平靜來自於與身體的連結。劉嘉琦老師的課程正是幫助我們連結身體。(《【全球公益】心神練愛》和《愛在中國,愛在非常時期》)她引導我不斷與自己的身體建立連結。
在她授課中,我的身體總能產生共鳴,在冥想念誦時,我經常感受到大腦有脈衝般的衝擊。在關注呼吸的過程中,我總能精確的感受到腰部不適的部位在一天天好轉。之前的腰傷讓我的腰部不能與床墊貼合,夜間睡覺時,鏤空的腰部特別難受也非常影響睡眠,而如今,醫生都無法治療的疼痛正在好轉。總之在持續的冥想中,幾年來的身體勞損在不知不覺間修復了,我健康的身體已經在回來的路上。
我的身體發生變化,我的思想也在悄悄改變。我越來越少以「加害者」的身份對自己橫加指責。以前家人因為我的拒絕而難過、生氣時,我會歸結為「這我的造成的」。那種說清道不明的愧疚感常常讓我心神不寧,然後不情不願的犧牲自己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而世界的奇妙總是無處不在!當我不再委屈自己去成全家人時,家人也越來越少用怒火、難過來逼迫我屈服;而當我學會不帶愧疚的拒絕時,家人在被我拒絕之後也不像以前那樣氣憤或者難過,他們也能夠平和的接受我的拒絕。
當平和的心境在我的內心駐紮的同時,也住進了我的家裡,現在的家庭氣氛,憤怒和對抗在急劇減少。(果然印證了那句話,一個女人可以改變一個家族!)
或許是冥想讓我充滿了正念,或許我帶著意識去看待出現在我腦海裡的各種念頭,因此我能快速恢復平靜了,而保持冷靜的一方總能勝券在握,為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必須冷靜。
每天持續正能量輸入後,再回看非暴力溝通的要點:事實、感受、需求和提出請求,真的非常貼合現實又不激發矛盾,它還能幫助你認清自己的需求是否合情合理,能否得到滿足。
曾經,我總對他人說:「你有什麼想法,你要說出來,要不然我沒辦法知道你的想法。」但當有想法、有需求的人是我自己的時候,卻總是閉口不提,總寄希望於最親近的人能夠自己領悟,而不是我主動告知。在閱讀《非暴力溝通》的時候,我才認清這個需求真的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
因為在書中也有這個例子,那位來訪者一直覺得自己不被愛,家人朋友同事都不能及時滿足她的需求,她覺得非常痛苦。而在馬歇爾的幫助下,她一步步梳理清楚了使她處於痛苦不是因為家人不愛他,而是她的需求不貼合實際。經過梳理,她才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她希望她的家人朋友能在她表達需求之前或者在她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之前就能夠提前滿足她的需求。
而她的這個需求被清楚的表達出來之後,她也知道自己的願望真的無法實現。馬歇爾沒有批評,沒有嘲笑,而是平易近人的告訴她,她的願望無法實現,而如果她想要過上快樂的生活,就要放棄這個願望,否則她還會持續生活在痛苦裡。
在不知不覺間,書已經讀了一半,當初腦子裡充斥的那些雜亂的念頭也不再出現了,而當腦袋裡的雜念被清除,堅持使用新方法也就成了可能。
由此,現在的我說話終於能帶意識了。嘴巴好像多了一個開關,當說出來的話語帶有責罵、威脅或引起不適的感覺,便會自動調頻,重新調整到合適的頻道繼續話題,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戛然而止或是前言不搭後語。
這一個月的踐行,也讓我嘗到了堅持非暴力溝通的喜悅。孩子與我交流的內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從同學之間發生的趣事到惡作劇,從自己能夠做好的到自己做不好的,他們終於擁有了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說錯話」的心理負擔、這事說了會挨批評或受到指責的擔憂也在我這裡得到改善,而這是我期待已久的未來,沒想到快要實現了。
在我的成長中,我只對父母報喜,從來不報憂,因為家裡並沒有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然而自己成長的困惑只能暗藏心底,得不到及時解惑時時發生。這段成長經歷告訴我,如果孩子不能及時反應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想要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是不可能的。更多相處會演變成這樣:父母會認為孩子不聽話,在故意氣我而不認為是孩子遇到了困難,他需要幫助。
當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會採取的行動一定是打罵、批評、威脅使孩子聽話。但在孩子看來是,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但不幫我還落井下石,爸爸媽媽最討厭了……由此代溝就這樣形成了。
如果孩子能夠及時告知父母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那麼經驗豐富的父母哪怕不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起碼不會落井下石,起碼在他們最難熬的日子裡,父母是站在他身後支持他的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一直逼迫他,讓他更痛苦。
而在孩子屢教不改時,我也更希望父母會改變他們當初認定的想法,孩子的這種狀態不是在與父母對抗,而是他們正在遭遇困難。而當父母有這樣的認知時,一定會有另一種行動方案,他們會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儘自己所能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支持而非譴責。那麼親子間的矛盾、親子間的代溝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
也許你覺得孩子很乖,他一直都是乖孩子。但是乖孩子是被控制的乖還是他知道自己是誰,將來要成為什麼人的乖呢?青島初中女生弒母案就是一個值得警醒的案例,孩子很乖,但是也會有成長的煩惱,你怎樣能夠知道深藏她心底的煩惱呢?我想在孩子周圍有那麼一個暢所欲言的地方便能幫助孩子走出困惑,而我希望這個地方是在我這裡。願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可以讓孩子暢所欲言的地方,讓他們不再獨自一人面對他們成長的困難。
是什麼阻止了我踐行非暴力溝通,又是什麼阻止我改善親密關係?我已經找到了,而實現我的願望也只是時間問題了。而讓我得以平靜的還有這句:我該做的事情都已經竭盡全力去做了,而能不能實現也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是我很高興我為之努力過!不要在乎得失,因為過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