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

2021-02-08 渾沌心理學


吾生也有涯

——兼談心理學、中醫學與西醫學的統合之道

  

劉明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3月18日-19日,在我工作室開設的第二期「渾沌心理學」小組式課程,原定招募10人,卻硬是擠來了30多人。由於承諾給大家提供SCIO測試服務,這麼多人的測試工作,再加上授課,把我忙得團團轉,甚至無暇提供應有的課程中的其他輔助性服務。

可喜的是,通過課前測試與課後測試的比較來看,包括我這個授課者,每個參加了課後測試的人的各項指標都發生了變化,儘管每個人指標變化的情形不同,有指標上升的,有指標下降的,但總體評估的結果顯示,可以認定為每個人都在課程中有所獲益。最為突出的變化是,幾乎每個人的課後測試結果顯示出來的情緒內容都變得更為豐富了。對於這一點,我的理解是,課程中彼此之間生命流動的影響使得每個人都獲得滋養,從而使得各自的生命都變得更有活力,情緒只不過如生命生長開出的五顏六色的花兒一樣,從生命的深處發表綻放出來。

這麼說,是要受到質疑的。第一個質疑是關於解讀的;第二個質疑是關於測試是否準確的問題。事實上,包括我自己,對於SCIO的測試準確度問題也一直心存疑慮,原因是我一直沒有搞清楚它的工作原理。我弄不明白的是,變化莫測的情緒是如何被SCIO捕捉的,或者說,SCIO是通過什麼方式來捕捉情緒的。在我的認識裡,情緒的物質基礎似乎還沒有研究明白呢。

但是,在與大家討論的過程中,我豁然開朗。下面我跟大家來談談我的看法。

 

渾沌力量是創造世界的本源,其形式表現為絕對運動,在精神世界表現為渾沌意識。三者皆以全息的方式在一切時空中存在。

渾沌意識是原始而完整的,其完整不僅表現在個體內心世界的完整上,還表現在主客觀世界的完整上。

渾沌意識創生一切心理活動,並由此分析成不再完整的意識區域,但哪怕在最為微小的意識碎片中都包含著渾沌意識最初完整的全息內容。

心理活動的產生,基於生命體感知力的有限性。用有限去丈量無限,就產生了規定,亦即由歸納總結產生相對性的全部心理活動。心理活動遵循一張一弛的陰陽之道,客觀世界亦有了動靜之別。

 

人有眼、耳、鼻、舍、身、意等感知器官,卻無法感知絕對運動的全部形態。人能感知到的運動形態只是人能感知到的那部分運動形態,其他的運動形態雖然絕對存在,卻是人無法感知到的。換句話說,人只能在可以被感知到的運動形態中生活,並且只能認識到能夠被感知到的運動形態。

當人用有限的感知能力去認識可以被感知到的運動形態時,就意味著把可以被感知的運動形態從絕對運動的全部形態中割裂或截取出來,人的感知能力的最大程度(或尺度)就成為被截取出來的運動形態的邊界,有了邊界的運動形態就是世界(或稱時空,或稱宇宙)。

人不同於動物之處在於人能夠使用和創造工具。工具的使用使得人的感知能力得以擴大,這也就使得人的世界比動物的世界大。人不同於動物的本質在於人可以認識與活動的世界更大,或者說人與動物在不同尺度的世界裡生活著。

人類成為人類之後的第一次進化的努力發生在修行者身上,其表現就是努力嘗試著擴大自身的感知能力。不同於科技的發展路徑,他們努力的方向是在自身上進行探索,以期突破感知能力的限制,實現感知能力的擴展,甚至達到渾沌意識的全能狀態。傳說中,有人曾經實現過突破,並從此生活在更大的世界裡。比如,佛教傳說中,隨著修行水平的提升,生命就可以進化到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佛境界裡去生活。道教也有三十三重天的說法。假設這些傳說是真的,其中有個問題,就是得道的人總是極少數的。

人類成為人類之後具有普世價值的第一次進化發生在近代科技革命的基礎上。隨著望遠鏡、顯微鏡等科技工具的出現,人類的感知能力得以大幅度拓展,世界變成了今天的宇宙。

我們可以期待的再一次進化將發生在人類的感知能力可以拓展到能夠讓人感知到量子世界或宇宙外等目前無法感知的運動形態時。目前看來,這種進化的實現有賴於科技與哲學的進步。

 

如同絕對運動在人的有限感知能力面前變成相對有限的世界一樣,絕對完整的渾沌意識在有限的生命體中也變成相對有限的心理活動。下面我們來看看心理活動的基本內容。

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餓了,會發出哭聲。餵養者聽到哭聲,會知道這個嬰兒出了問題,但是,到底是餓了,拉了,還是病了,還要去參照一下別的因素予以求證。

會說話的孩子餓了,會說:「我餓了。」撫養者無需再做別的求證工作就會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孩子餓了。

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內部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比如食物是如何消化的,血液是如何流動的……但是,他可以感知到自己身體的整體狀況,就是餓了,如果一定要說的具體點,他能感知到自己的胃部有飢餓反應,身上的力氣不足……

撫養者感覺不到孩子的身體反應,但是,他通過孩子說的三個音節「我餓了」可以知道孩子的身體狀態處於飢餓狀態。當然,撫養者能夠知道孩子的身體狀態處於飢餓狀態是因為自己有過飢餓的感知。

同樣的,孩子說:「我很傷心!」撫養者也可以明白孩子的感受。

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看到,「餓」是對身體處於飢餓狀態的概括,或者說,是對飢餓狀態歸納總結之後加以規定的可以用來交流的概念。我們用一個音節、一個振動聲波描述了飢餓的身體狀態。同理,我們用「傷心」這樣兩個音節、一組振動聲波描述悲傷、難受的心理狀態。

電話或錄音設備則把聲波轉化為規定的電子信號然後再轉化為可以被人聽到的聲波,從而讓原來在有限時空中傳播的聲波在更廣闊的時空中得以傳播。

 

這讓我想起中醫號脈。人的身心狀態會通過左右手腕上的寸、關、尺三個部位的波動情形表現出來。簡單一點,也可以理解為,人的身心狀態會以振動波的形式表現出來。中醫醫生的任務是通過號脈識別出各種振動波代表的意義,從而了解病人的身心狀況。這裡有個問題,就是病人能感覺到自己身體內部發生了問題,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而醫生則感覺不到病人身體內部的情況。這就有一個規定性的問題。事實上,如同語言一樣,中醫體系也會建立起脈象系統,用不同的脈象描述不同的身心狀態。

正如手語是個小範圍的規定性系統不能被廣大群眾掌握一樣,脈象系統也是一個小範圍規定性系統,不易被廣大人群掌握。這裡還有一個內容,如果手語能夠不斷擴大交流範圍,手語本身的資料庫也會不斷擴大,在表達時就會更為豐富而精準。同樣的,脈象系統也有一個資料庫擴大問題。由於中醫傳承的問題,一個老師傳給學生的脈象資料庫可能不同於另外一個老師傳給學生的脈象資料庫,這也是為什麼中醫很難標準化的重要原因,即缺少大數據支持。

此外,聽力不好的人,在聽課的時候就可能因為聽不清老師的語音少聽一些內容,一個缺乏經驗的中醫醫生,在號脈的時候肯定也會感知不準或感知不全病人的脈象信息。

 

中醫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早早發現了全息機制。事實上,我們的身心狀態以全息的方式存在並傳遞出相應的信息,脈象只是其中的一種。體相、面相、手相都以全息的方式體現著生命的狀態,只是我們一般人的感知能力有限,無法或很難感知到其中的運動形態。中醫醫生是通過在特定的規定性醫療系統中進行長期訓練,讓自己的感知能力變得更強,從而拓展了可以認識的世界。

發端於西方的科技進步同樣表現在醫學上,目前的西醫學已經可以藉助先進的工具了解人體內部的結構及其運行方式。但是,即便如此,人體內部世界還有許多內容是現代科技水平無法達到的。

 

回顧一下科技發展的歷程,人類認識是從有限的感知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歸納總結規定的系統工程。在哥白尼、牛頓時代,人類感知能力擴展到更宏大和更微觀的世界裡,並總結出新的規定性系統。到了愛因斯坦以後的時代,發現光和時空都是可以彎曲的,說明人類的感知能力擴展到了更宏大和更微觀的世界裡,規定性也隨之發生改變。

一路走來,科技不斷拓展人類的感知能力,從而不斷拓展開人類可以感知的運動的時空邊界。只要不能窺探到絕對運動的全貌,人類科技進步的腳步就無法停止。在前進的過程中,無論科技走得有多遠,都始終在相對性的運動形態之中。換句話說,只要不能突破相對性,就無法達到絕對運動那裡去,也就是說,得不到絕對真理。

 

科學達人也會從另外一個視角思考問題。假如絕對運動以全息的方式在一切時空中存在,只要能夠感知到其呈現出來的全息影像就可以知曉絕對運動的形態了。事實上,這種努力已在進行中。我手頭的SCIO可說是這種努力的體現。

愛因斯坦說:「萬物皆振動。」

振動都有相應的場和波,或者說不同的運動形態有不同的場和波。不同的運動形態,在某種狀態下也可以界定為物體或運動系統。

人體有相應的場和波,不同的身心狀態有不同的場和波。如果能夠感應到相應的場和波並對其做出規定,就可以解讀身心狀態了。這其中不僅需要相應的感知能力,還需要有大數據的支持。

說到這裡,我甚至懷疑,SCIO是借用了西方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實現了中醫的理論內容。即使不是如此,我覺得這個思考路線是有助於中醫實現科技標準化的。中醫完全可以走出哲學的範疇,實現科技標準化。在大數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醫,用SCIO一般的先進設備取代中醫醫生個人化的經驗,中醫就必然成為普世認可的科學與技術。

當然,科技的精準性有賴於可以歸納總結的樣本大小,亦即依賴於大數據。

另外,希望通過捕捉絕對運動的全系影像的方式以窺絕對運動之全貌的嘗試,依然有賴於感知能力的提升。問題似乎又回到了相對性上。

難怪莊子大發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翻譯一下:「我莊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對的知識是無限的,要我以本來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種永遠看不到邊的盡頭,你當我是SB嗎?」

不得不說莊子很NB!用相對性去解讀絕對性,還真是SB啊!

不過,反過來看看,人生的樂趣還就在於不斷地發掘出深埋在有限感知能力中的無限的渾沌意識,並以趨向於回復其最終的完整處為依歸,或者也可以說,以渾沌意識的完全實現為依歸。

 

 


相關焦點

  • 學習強國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不知其二——被誤讀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這句話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句話的全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註定要失敗的。已經知道了這個事實還要這麼做,失敗是一定的。
  • 吾生也有涯,而知卻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卻無涯。不斷地的學習,知道的東西越多,越發現自己不知道東西也越多。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探索不盡,而人類卻是渺小的,正如蘇東坡的一句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我有後半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常常掛在圖書館裡,被用來勉勵大家珍惜時間,勤讀書多讀書。其實,這種讀書只讀半句的做法,是嚴重曲解作者本意,非常要不得的。請看莊子的原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看了原文,你就會發笑。今天我們的理解,與莊子他老人家的本意完全相反。因為莊子在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還說了「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的意思是說,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很危險啊!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怎麼辦?
    昨天有人在後臺問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你怎麼看?」 咋看呢?用眼睛看,還能咋看。好吧,這個笑話冷了。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真義
    莊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流傳甚廣,還曾掛在我小學的教室裡,激勵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發奮求學。有的把道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有的把財利擺在首位,就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語所宣示的。還有的把情感視為最高追求,比如以身殉情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而對於莊子而言,生命尤其是生命的體驗才是他最為看重的,而其他的價值都是身外之物。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活到老學到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說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沒錯,在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時,必須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知識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過去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所以不能做到及時更新自己那麼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以至於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
  • 國學:《莊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什麼意思?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常常被人們提及,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但很多人常常把莊子要表達的意思誤解為:生命短暫,我們需要抓緊時間刻苦勤奮地學習。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看低了莊子
    現在,我們來到了本文的核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主流知識界對這句話理解出現了嚴重的偏差,以至於誤人歧途、思想困惑,我們先看《莊子·養生主》第三節第一段: 正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涵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的這句話,從小我們就都學過,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理解,真是相當的膚淺,今天我們好好探討一下,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涵義。小時候我們一直覺得這是一句激勵人們去學習的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我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不怕吃苦,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們刻苦學習了十幾年。可是人到中年,才忽然發現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意思來了一個大轉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 俗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老師肯定不會跟你說下一句
    我們上學期間常聽到老師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大致就是告訴學生謙虛好好學習,不要驕傲自滿。但是卻很少有老師跟我們講下一句話,你知道為什麼嗎?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勸及時行樂?
    其實這句話原本出自《莊子》,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正確的解釋是:我們的人生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精疲力盡,是要失敗的。畫像人們常常為了爭論對錯而爭鬥,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總所周知莊周以強大的解控使他活躍在排位當中,只要對面控制多而他也多半會上場。莊周的定位是一名輔助型坦克,最常見的是輔助流,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上單流莊周出裝。
  •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世人以有涯求無涯,錯誤至極
    最近痴痴迷於莊子的思想,今天偶然間讀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吾涯」這句流傳甚廣的古語,想起當年還是童真的少年時期,也曾在教室的人物畫像欄中看過這句話,那時候多多少少受到激勵: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是多麼高大上的事情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下一句對我們更有用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被很多人用於鼓勵自己努力學習的座右銘。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句完整的話應該怎麼看待?我之前有朦朦朧朧的感覺,但不知道怎麼清晰地表達出來。世界很大,知識無涯,但是人生很短,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而是被鋪天蓋地的信息裹挾,在信息的海洋裡隨波逐流,到頭來除了感到一身疲憊之外,得不到任何東西。我覺得,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在當前的資訊時代避免迷失的指南。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人類處於空前的信息洪流之中。
  • 書香武威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原標題:《書香武威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錄入編輯:administrator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 聖人最偉大之處是「無知」,吾生有涯,而知無涯 受益一生
    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近年。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人不懂裝懂,仿佛自己無所不知,其實這種做法非常愚蠢,真正聰明者絕不會這麼做。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
  • 生也有涯,學也無涯——省前中國際分校升旗儀式班級風採展系列報導
    我是高二六班的張皓涵,很榮幸能在這莊嚴的國旗下發表演講,今天我演講的主題為:生也有涯,學也無涯。《莊子.養生主》一篇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即:「生命有限,知識無限,用有窮之生命追求無限之學識,必然失敗」。既然如此,恰同學少年的我們,是否有學習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論學習,必要先明學習之義,即所謂「必也正名乎」。
  • 那些被誤解的句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鼓勵拼命學習
    在學生時期,很多人會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當成座右銘,鼓勵自己認真學習。不過,這句話其實並不是鼓勵學習的,甚至有那麼點反意思。這句話跟很多被誤解的句子有一樣的問題,就是斷章取義。這句話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這是不好滴。所以,相對於鼓勵學習,這句話更偏向於讓大家學習要適度有技巧,不要當書呆子。但是!記住了,這句話不是讓大家不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