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圖作戰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5月6日訊(記者 盧志強 通訊員 李榮新 沙愛青 董高峰)籤訂拆遷補償協議,舊樓換新樓,平房搬樓房,4月28日,對濱城區市西街道徐家居委會169戶居民來說,是舊村改小區邁出的第一步,有著特殊的意義。
早晨7點,該居委會65歲居民李景華在女兒的陪同下,帶上自己的房產證、身份證和戶口本等相關資料,早早的來到居委會辦公室,籤訂拆遷補償協議。「舊樓房換新樓房,小產權變大產權,拆遷政策和方案不僅讓居民得實惠,更想到了居民的心坎上,街道的工作人員和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張愛國都講的明明白白,而且服務細緻,籤協議需準備哪些材料,在哪個組籤約,都提前詳細告訴,我打心底裡高興!」李景華說。按照規定流程,不到10分鐘,資料審核完成,李景華在拆遷補償協議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幫助群眾準備籤約材料
像李景華一樣,該居委會54戶樓房居民僅用1個半小時全部籤完協議,走出城中村改造集體土地上所建樓房的新模式,為全區城中村改造集體土地樓房改造提供了實踐經驗。同時,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整個居委會169個院落(樓房)2.15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補償協議籤定工作。
「這個拆遷補償辦法,能讓住舊樓的居民換一套比現在大10多平米的大產權新樓房,合適!」住了20多年樓房的71歲居民杜秀鳳說。
徐家居委會與之前籤訂拆遷補償協議的村有所不同,其他村居都是平房,而徐家居委會中間卻有兩棟多層樓房,住著54戶居民,其餘115戶低矮的平房院落分散在兩棟樓房的東、南兩側。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為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該居委會自主開發建設了兩棟面積為68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不等的「小產權」樓房,一住就是20多年。每到雨季,由於地勢低洼,道路積水,出門都困難,生活不便,特別是去年的「利奇馬」颱風造成的強降雨,半米深的積水讓居民們吃盡了「苦頭」,早一天搬出舊村成為居民們的嚮往。
群眾籤約
「近年來,居委會曾組織第三方機構對平房區改造進行規劃設計,也有開發商來居委會洽談開發事項,但都因兩棟樓位處村莊中間,無法連片規劃和開發,都打了退堂鼓。」徐家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張愛國說。
在今年濱城區啟動新一輪城中村改造三年集中攻堅中,徐家居委會名列其中。針對全區拆遷補償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要求,面對一村內平房與樓房並存的現狀,如何實現村集體土地集約化連片開發,提高土地容積率?探索改造村居集體土地建設的樓房問題成為破題的關鍵所在。
從居民實際出發、最大限度讓利於民。市西街道針對徐家居委會兩棟多層樓房下足「課前」功夫,與村「兩委」、黨員群眾代表多次溝通商討,了解村情、民情;按照一個樓道成立一個工作小組, 6個組深入住戶家中徵求意見;組織房管、自然資源、財政等部門進行分析研判。在嚴格落實全區相關拆遷補償政策規定的基礎上,依據土地管理、城鄉規劃、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等相關規定,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給徐家居委會「量身定做」拆遷補償方案,其中,針對樓房補償政策單獨增加一條內容。
「作為首次探索和嘗試,街道嚴密部署,充分考慮到每一戶樓房住戶的需求和實際,在政策制定上從補償到安置全過程考慮,採取貨幣補償和安置補償兩種方式,安置房全部是大產權,建設標準為基本入住,水、電、氣開口費,住戶都不用交,在政策法規規定的權限內,最大程度讓利於民,讓群眾吃下『定心丸』。」談起樓房補償政策制定,市西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寧波說。
市西街道在對居委會115戶平房拆遷補償安置政策不變的基礎上,針對徐家居委會集體土地樓房改造的特殊性,對樓房徵收按主房1:1比例置換安置樓主房;差額面積在10平方米以內的(含10平方米),按安置價進行購買;差額面積10平方米以上的,按成本價購買。附房按建築面積1:1置換安置樓儲藏室,一樓帶院的院內空地及附房按1:1置換儲藏室;置換後不足或多餘面積按安置價的單價以貨幣方式結算。安置樓戶型為80戶型,實行就地安置。安置小區建成後,不僅改變和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樓房產權也由小產權變為大產權,按現在的市場價計算,搬遷後僅樓房價值每戶居民收益可實現翻翻。為讓每一戶住戶明白拆遷補償政策,該街道充分發揮徐家居委會「兩委」成員、黨員、群眾代表的作用,與街道工作人員再逐個樓道逐個住戶上門講解,讓每一戶居民拆遷清楚,籤字明白,安置開心。
「徐家居委會拆遷補償協議籤訂工作的順利完成,首次實現了城中村集體土地所建樓房改造的成功嘗試,將給全區乃至全市城中村改造和集體土地集約化開發利用,探索村居集體土地建設的樓房改造積累經驗。」濱城區市西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立波說。